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9篇 |
废物处理 | 16篇 |
环保管理 | 46篇 |
综合类 | 193篇 |
基础理论 | 43篇 |
污染及防治 | 47篇 |
评价与监测 | 12篇 |
社会与环境 | 4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水量、泥沙和污染物交换作为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关键过程,对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典型通江湖泊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江湖”“河湖”“人湖”三重作用关系变化,从水文情势、水质、富营养化3个层面剖析了近30年洞庭湖水环境演变态势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江湖”关系变化影响了洞庭湖水沙交换及其年内分配,是湖泊枯水期提前和延长、水沙关系突变等现象的主控因素;“河湖”“人湖”关系变化协同加剧了该现象.②“河湖”关系的失衡和“河湖”统筹管理措施缺位,造成入湖河流长期输送大量营养物质,是湖体氮磷污染较重的根源;“江湖”“人湖”关系变化协同影响着营养盐分布格局,但影响范围及程度有限.③在“江湖”“河湖”作用关系复合影响下,藻类生长条件更为有利,增加了洞庭湖富营养化及水华风险.为保障洞庭湖水环境安全,建议:针对“江湖”作用主导的低枯水位问题,以水资源调控为核心,推进长江与流域上游水库联合生态调度,保障湖泊生态流量;针对“河湖”作用主导的水质恶化问题,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强化流域污染控制,统筹“河湖”一体化监测管理模式,保障湖泊水环境质量;对于“人湖”作用主导的生态破坏问题,以生态空间管控为核心,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保障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42.
43.
以苯胺为目标污染物,通过苯胺的降解实验从3类6种过氧化氢催化剂中筛选出催化效果较好的杂多酸催化剂磷钼酸(PMA)。利用氧化还原电位测定法、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化学发光法以及拉曼光谱法分析了H2O2/PMA催化体系的催化机制,初步推测PMA催化H2O2生成高活性的[Mo(OO)2]*和[Mo(OOH)2]*中间体。同时,考察了PMA用量、pH以及苯胺与活性氧的摩尔比对苯胺降解效果的影响,获得了H2O2/PMA体系最佳反应条件。当H2O2和PMA质量分数分别为1%和0.365‰、溶液pH为4,在1 min内对4 mg·mL−1苯胺的降解率可达98%以上。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和离子色谱(IC)等仪器分析方法检测确定苯胺的降解产物,推测其在H2O2/PMA催化体系的降解途径主要以N、C原子的氧化和聚合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44.
45.
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研究——以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在分析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影响系数等指标研究退耕还林草对示范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示范区已退耕坡耕地36.07%,平均每年退耕12.02%,全区的退耕影响系数高达4.76,该结果表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很大,它推动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分乡镇的研究显示,退耕对示范区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除2个乡镇的退耕影响系数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外,其他7个乡镇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6.
47.
48.
49.
文章旨在时当代环境问题,特别是通过对我们周围环境问题的展示,以及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索,通过对产生环境问题根源的追溯,使人们对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引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