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对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在线监测不仅直接有利于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空气质量实况发布,更是全面掌握细颗粒物污染特性、污染成因、形成机制与制定控制对策的关键性基础工作。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的典型在线监测技术及颗粒物粒径分级技术,如质量浓度、吸湿性、挥发性和数浓度与化学组成及其粒径分布等监测技术,以及单颗粒理化特性在线监测技术,为颗粒物在线监测、灰霾超级站仪器配置和气溶胶污染及其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区域空气质量管理的发展形势,提出建设区域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思路和建设内容,探索建立区域空气监测QA/QC技术体系的策略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3.
在软锰矿浆中的大量过渡金属离子的作用下,SO2被催化氧化生成硫酸。这一反应随矿浆固液比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动力学特征。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pH及较低氧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不大。由此在Pasiuk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不同液固比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r=KR^nH2SO4]^-1,并求出了模型中各参数值。  相似文献   
34.
分析了节日期间化工生产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旨在促进节日期间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35.
36.
基于工作过程的《二级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与管理》课程设计采用情境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各教学情境对应工作岗位,以人为本,以实践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本位,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进行知识学习成果评价。  相似文献   
37.
采用天然和改性硅藻土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天然硅藻土处理水样时,搅拌时间、投加量和动静态实验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硅藻土改性前后对水样的去除效率和出水水质.结果表明:天然硅藻土处理水样,搅拌时间30min,投加量300 mg/L时,能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满足排放标准的一级B标准;相同条件下,投加改性硅藻土,去除效率优于天然硅藻土,去除率提高了20% ~ 40%,其处理后出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能够满足回用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8.
在分析和总结传统教学方法和当代教学方法在环境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综合实践教学系统的特点、建设和应用。环境综合实践教学系统以就业为导向,建设了符合课程学习要求,能够真正运行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等实践教学情境。该实践教学系统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环境类专业教学要求,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格性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过程中,项目识别是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项目开发一系列步骤的顺利实施,更会对项目注册风险和减排量核证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从截至2008年10月8日已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项目出发,对这些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类型和涉及的相关企业类型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汇总,总结出识别CDM项目合格与否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40.
珠江三角洲秋季PM_(10)污染模拟与形成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M10浓度演变的作用规律.对代表性站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污染期间近地面PM10浓度升高的大气过程主要是源排放(例如麓湖、开平)和大气传输(万顷沙、金果湾),重要的PM10去除途径包括大气传输(麓湖、开平)、干沉降(万顷沙)和气溶胶过程(金果湾).空间分布上,PM10源排放强度较高的珠三角中部地区,同时也是向外输出PM10的主要区域和干沉降去除的高值地区.在近地面,气溶胶过程在珠三角中部主要起消耗PM10的作用,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多发生在珠三角西部和南部;气溶胶过程对高空PM10主要表现为生成作用,尤其珠三角中部地区的生成速率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