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跌落条件下箱装弹药安全性的数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箱装弹药简化为二自由度系统,将包装箱及弹体等效为线弹性材料,基于Matlab数学软件,运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系统进行数值分析,分别讨论了频率比、包装箱阻尼、质量、弹性系数、保险簧弹性系数以及跌落高度对保险元件冲击响应的影响。所得结论对弹药科学储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库存弹药事故人误危险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库存弹药事故人误的定义,从个体角度分析了人误事件发生的机理.构建了人误固有危险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标准,考虑了6类危险性抵消因子对人误的影响.最后,建立了评估库存弹药事故人误危险性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温度环境对弹药储存影响性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温度环境对弹药储存危害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与差异作用,针对弹药仓库及弹药储存的温度环境情况,选择在库房条件和露天条件两种情况下,对弹药储存环境温度进行实地测量,得出弹药在有适当环境防护措施下储存,相对高温对弹药储存及使用性能影响甚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某四组元推进剂的热分解特性。方法进行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实验。结果分别得到了推进剂在不同温度下的DSC和TG曲线,以及同一温度下推进剂各单组分的DSC和TG曲线,并计算得到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论推进剂的热失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50~220℃的范围主要为RDX的热分解,220~375℃的范围主要为AP热分解,375~515℃的范围主要为部分AP高温分解和橡胶分解。同时推进剂在200~237℃和337~385℃各出现了一个放热峰,在240~248℃出一个吸热峰。推进剂的吸热峰为推进剂中AP晶型转变的吸热峰,推进剂中两个放热峰分别是由于RDX热分解和AP的高温分解产生的。同时计算得到推进剂样品的活化能,推进剂的表观活化能在1.6×10~5~2.1×10~5J/mol的范围之间,随着热分解的进行,活化能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东南沿海地区钢质包装弹药的储存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做好钢质包装弹药的保障工作,在分析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环境的基础上, 着重从包装储存功能角度研究钢质包装材料的功能特点,并讨论了采用钢质包装对弹药储存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在东南沿海地区恶劣气候条件下钢质包装弹药的储存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火箭弹检测的特点和安全性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影响火箭弹检测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从安全性设计和安全性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火箭弹检测设备的安全性的一般要求,并分析了火箭弹检测中安全防护的一般方法和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克服传感器阵列在混合气体检测中的交叉敏感现象,采用具有最佳逼近和全局最优性能的RBF神经网络对传感器阵列的输出信号进行分析。建立了多种可燃气体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对CO,H2和CH4的混合气体样本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阵列和RBF神经网络处理单元构成的气体分析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可燃混合气体的分析,误差不大于2%。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我军典型后方弹药仓库,其库房内弹药堆垛环境温湿度存在分布不一致这一客观事实,对6种同批次典型发射药质量进行了不同堆垛位置质量变化对比测试研究。测试研究的结果对我军弹药储存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库存弹药事故人误危险性分析与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库存弹药安全的特殊性,提出库存弹药事故人为失误的定义,并从个体角度分析人误事件发生的机理。根据人为失误的不同主体,从管理决策、组织和勤务处理、操作两个方面构建了29个人误危险性的评价指标及相应的评判标准;综合考虑生理、心理、知识与技能、设备、环境、监督与管理等6类危险性抵消因子对人误危险性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库存弹药事故人误危险性的理论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失误属于弹药仓储安全管理中的一类特殊危险源,人误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的构建过程应充分考虑人自身条件以及内、外部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研讨了人为失误危险性分析和评估模型存在的问题,并从发展人误数据采集技术、完善人误事故报告制度以及建立人误数据库等方面,指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