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232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431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65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城市降雨屋面、路面径流水文水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为研究城市硬质下垫面径流的水文过程与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对北京市2006年6-8月的4场降雨进行路面和屋面水文、水质过程同步分析.结果表明,径流曲线与降雨过程线形状类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滞后于降雨过程线5~20 min,屋面径流系数在0.80~0.98之间;路面径流系数在0.87~0.97之间.径流污染物的浓度是由累积排放规律决定的,路面径流的污染物浓度高于屋面径流,径流中COD、TN、TP的浓度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要求.各类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均处于显著性水平R=0.1以上,屋面径流颗粒物与有机物和阴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大(>0.5),而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相关系数较小(<0.5);路面径流中,TN、1P与颗粒物的相关性有所增加.径流中各类物质大多存在初期冲刷现象,并受到污染物种类、下垫面特征、降雨强度和雨型等因素的影响.SS初期冲刷现象较其它几类污染物更为明显,路面较屋面更容易形成初期冲刷,低强度降雨不容易形成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初期冲刷现象.控制初期径流污染是北京市径流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22.
以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配套污水处理设施中的污泥为菌种源,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对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短程硝化处理,调节SBR中溶解氧浓度,考察溶解氧对渗滤液短程硝化的影响,分析不同溶解氧条件下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溶解氧(0.2~0.5 mg/L)条件下,SBR可以获得较高的短程硝化效率,反应17h后,SBR内亚硝态氮/氨氮(质量比)为1.05,氨氮负荷可达到1.5 kg/(kg·d)(以每千克污泥悬浮固体每天承担的氨氮计),出水可以满足后续厌氧氨氧化处理的要求.从污泥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中可以看出,SBR微生物群落结构中主要优势种有uncultured Bacteroidetes bacterium、uncultured bacterium、uncultured Candidatus Amoebophilus sp.等.随着溶解氧含量的升高,S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有所升高,但溶解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823.
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分析和图形表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ArcGIS平台开发的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空间查询、分析和图形表征系统,较好地利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分析全国空气质量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824.
NO在电晕场中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NO在电晕放电场中的氧化研究表明,NO的氧化效果受所加电压的极性、电压波形的影响很大,前沿上升快的脉冲电压对NO氧化效果最佳。气体在电场中停留时间、气体的温度等对NO的氧化也有很大影响。本实验对200ppm浓度的NO可达99.9%以上的氧化率。  相似文献   
825.
能源电力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维护能源安全的关键,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关键矿产至关重要。基于情景分析法和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结合稀土元素丰裕度差异,探索了2023—2060年中国风电稀土在不同技术应用场景下的供需情况。结果表明:部分重稀土元素供需严重不足,随着产业需求扩大,稀土回收改善供需失衡能力有限。因此,中国风电在技术发展路径上适应度保留传统涡轮机技术,加强材料技术替代创新,完善关键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减少清洁能源发展受稀土等关键材料供给限制。研究还发现稀土加工生产过程排放的CO2与风电减排量相比不显著,碳减排优势明显,但需强调的是全球贸易气候规制愈发严格,稀土生产过程碳足迹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26.
脉冲电场目前主要运用于食品、医疗灭菌等领域,其被广泛认可的灭菌机制为电穿孔理论。基于此,在较低电压和频率下脉冲电场可改变细胞通透性的同时能保证细胞不被灭活。为了探究脉冲电场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将不同类型的电场分别施加在反应器中,以进出水NH4+-N、NO2--N浓度及微生物细胞结构为检测指标,考察各条件下的脱氮效果。结果显示,施加脉冲电场组能有效维持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稳定,TN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相较于施加直流电场组和空白电场组,T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60%和20%。同时,脉冲电场组的微生物结构较直流电场组和空白电场组更加完整,表明脉冲电场能有效促进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并维持反应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827.
本文在对西昆仑山广布的岩浆岩尤其是花岗岩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建造等其它地质特征 ,再造了西昆仑山地质构造发展历程 ,进而研究了区内成矿堆积环境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结果表明 ,西昆仑山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 ,是一条由北而南分别由加里东造山带、华力西造山带和燕山早期造山带组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区内存在以下 5种主要成矿堆积环境 :洋脊 (蛇绿岩 )成矿堆积环境 (塞浦路斯型含铜黄铁矿矿床 ,豆荚状铬、镍矿床 ) ,被动陆缘成矿堆积环境 (MVT铅锌矿床 ,Sedex型铅铜矿床 ) ,火山弧成矿堆积环境 (斑岩型铜矿床 ,黑矿型铜锌铅矿床 ,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弧后盆地成矿堆积环境 (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型铁铜金矿床 ,气液充填型铜金铁矿床 )和同碰撞成矿堆积环境 (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伟晶岩型多金属银矿床 )  相似文献   
828.
在对西秦岭重点地区地质建造、结构构造等研究基础上 ,结合前人工作成果 ,对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提出了新的认识 ,包括 :1,首次对前人在西秦岭北带厘定的晚泥盆世磨拉石地层 -大草滩群 (D3dc)进行分解 ,认为它是晚泥盆世滨浅海相砂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在不同地段分别逆冲到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所形成的岩片叠置体系。并根据构造解析的原则 ,结合区域地层结构 ,将西秦岭北带构造 -地层体划分为三个单元 ,即上古生界 -中生界表构造层次准原地系统、古生界浅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及元古界中深构造层次推覆岩片 ,它们相互叠置而成的西秦岭北带的岩片堆垛体系 ;2 ,对西秦岭西成矿田的研究表明 ,西成矿田的容矿地层不仅包括泥盆系 ,而且还包括元古宇 ,其中最大的矿床 -厂坝 -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 ,西成矿田是后生热液矿床而不是海底喷流沉积矿床 ,它的形成完全受元古宇构造岩片由西向东的逆冲 -推覆及其所造成一系列构造效应所控制 ;3 ,西秦岭南带勉略构造带为一构造走滑体系 ,产于勉略带的蛇绿岩与产于勉略宁地块内部的蛇绿岩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的产物 ,为中新元古代板快构造演化的记录 ,在南秦岭 ,不存在可靠的晚古生代蛇绿岩  相似文献   
829.
东营市环境空气质量如何 ,对该地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九五”期间东营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作了简要分析 ,找出了不同季节首要污染物的变化规律 ,并给出了“九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30.
采用前置硫化合成法制备硫化纳米铁(S-NZVI)并进行表征,采用模拟砂柱创建S-NZVI原位反应带,研究其对硝基苯(NB)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能.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S-NZVI是以Fe(0)为核心,硫铁化合物为外壳的颗粒,可以有效抑制S-NZVI颗粒的团聚,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与NZVI相比,S-NZVI对NB的去除效率更高,最高去除率可达99.65%,在砂柱中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S-NZVI对NB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式.S-NZVI对NB的去除机理是先将NB快速吸附于表面,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化学还原降解,因此NB去除较快而苯胺生成较慢.S-NZVI反应带对NB泄露区的削减幅度较大,增加单井S-NZVI注入量和增加注入井均可提高修复效果,7d内NB累计去除率最高达87.43%,但前2d出水NB浓度仍然较高;S-NZVI反应带对NB传输区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增加注入井比增加单井S-NZVI注入量具有更好的持续性和更高的NB去除率,7d内NB累计去除率最高达9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