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29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212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81.
三氯乙烯(TCE)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广泛地用于各类工业行业中,因其高密度、难降解和高毒性的特点,容易在地下水中积累,对地下水环境的安全和人类的生存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需要进行有效处理.采用电化学氧化改性后的石墨毡(GF)作为工作电极,稳定的钛基混合金属氧化物(Ti-MMO)作为对电极,构成有效的GF改性阴极电芬顿体...  相似文献   
282.
农业非点源污染目前已成为全球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成因的分析表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同灌溉方式、生产生活废弃物和规模化畜禽养殖等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形成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应从农田径流控制、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开展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实施农田养分最佳管理技术、开发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应用软件、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将成为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83.
关中平原饲料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是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而饲料作物生产是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饲料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及减排措施对于从日粮的角度减少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应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IPCC(2006)田间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建立了饲料作物碳足迹评估方法,分析了关中平原饲料作物的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和减排措施及潜力.结果表明:关中平原主要饲料的碳足迹(以CO_2当量计)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620、苜蓿0.382、小麦麸皮0.240、青饲玉米0.217、小麦秸秆0.083和玉米秸秆0.070 kg·kg~(-1);主要排放环节是化肥生产、氮肥田间排放和灌溉,对碳足迹的贡献率分别为26.0%~33.8%、27.8%~29.6%和24.5%~39.1%.由于关中平原存在过量施肥和大水漫灌的现象,通过化肥减施和节水灌溉措施减少饲料作物碳足迹的潜力很大,但不同措施带来的实际减排量仍需通过田间实践和具体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84.
通过研究黄河流域战略背景和城市群发展规划,本文构建评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于城市群比较研究中,再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2007—2019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生态保护建设进展较为缓慢,二者耦合度波动上升。(2)上游城市群的协调度低于中下游,整体协调度提升至良好协调。(3)存在从经济发展滞后型向生态保护滞后型的转变。(4)各城市群的协调度存在关联效应。(5)影响耦合的机制和民生发展与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与农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85.
近年来,电阻率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在土壤水分场监测方面受到广泛关注。为解决ERT测量结果难以直接表达土壤含水量的问题,以董志塬固沟保塬工程相关的五个试验点为研究对象,对每个试验点进行了ERT测量和土壤水分实时点位观测,建立了ERT测量的土壤电阻率与电容式水分传感器测量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之间的单变量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幂函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土壤电阻率与体积含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研究发现土壤含水量的实测值与估算值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指示估算的土壤含水量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发现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2%时,估算的含水量大于实测含水量;高于22%时,估算的含水量小于实测含水量。利用ERT测量的土壤电阻率,进行幂函数转换后形成二维土壤含水量信息,在董志塬固沟保塬二维土壤水分场监测中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286.
云南拱王山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小江流域拱王山狐狸房峰南北两侧的老碳房(海拔3 597 m)及石板塘(海拔3 689 m)冰川湖泊沉积剖面进行地球化学元素和孢粉分析,结合14C年代,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结果表明,该区全新世主要经历了6次较明显的气候波动,即8.4~7.7 ka气候凉湿;7.7~6.5ka气候冷湿;6.5~4.7 ka气候冷干;4.7~2.1 ka气候凉湿;2.1~1.0 ka气候温湿;1 ka至今气候以暖湿为主。此分析结果反映了本区全新世以来各个不同时段的气候变化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双重影响印记,与目前中国全新世新冰期与高温期交替及其气温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耦合与差异。  相似文献   
287.
腐殖质氧化还原和电子转移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腐殖质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氧化还原能力,其氧化还原能力与氧化还原电势有关,而腐殖质的氧化还原电势受芳香度、取代基类型、取代位置等因素影响.除氧化还原能力外,腐殖质还能介导电子转移,其电子转移能力受腐殖质结构和所处环境两大因素影响.水体腐殖酸比土壤和沉积物腐殖酸具有相对较小的电子接受能力(EAC)和较大的提供电子能力(EDC);p H、温度、光照、氧气条件和微生物活动等因素均对腐殖质氧化能力和电子转移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腐殖质可以介导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还原降解,不同重金属还原反应效率差异较大,其中Fe(Ⅲ)盐还原速率最高;有机污染物降解速率从大到小为六氯乙烷(HCE)>四氯化碳>三溴甲烷.目前在腐殖质氧化还原特性和电子转移能力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广大学者做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88.
通过无细胞体系蛋白合成抑制活性的测定,结合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技术,对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cur-c in)部分氨基酸残基进行特异性化学修饰,探讨维持curc in活性的必需氨基酸基团及修饰对curc in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组氨酸和半胱氨酸的修饰对活性没有影响.色氨酸和赖氨酸的修饰使curc in的活性分别下降了50%和100%,表明色氨酸和赖氨酸是维持curc in活性的重要残基.精氨酸修饰导致curc in的抑制活性完全丧失,内源荧光强度下降,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红移,CD谱发生显著变化;表明精氨酸也是维持curc in活性的必需残基,并且对空间结构影响较大,推测对精氨酸的修饰破坏了精氨酸与其它基团的连接,导致curc in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和底物结合的能力,因而活性丧失.图3表1参34  相似文献   
289.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土壤微生物作为地球化学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及所参与的生化过程都会受到重金属污染的严重影响.通过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可以建立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风险评价.论文就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多样性,对有机质降解、N传输、酶活性等微生物过程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区域南多北少的问题以及研究中难以排除其他环境因子干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指出以后应进一步加强分子手段的多方位应用并建立综合可行的被污染土壤的微生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90.
心叶驼绒藜(Ceratoides ewersmannian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被.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不同生境的2个样地心叶驼绒藜和梭梭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样地A和B心叶驼绒藜种群空间格局的计盒维数分别为1.709 0、1.527 0,梭梭为1.406 3、1.568 6;心叶驼绒藜占据和利用空间的能力较强,梭梭相对稍弱.样地A和B2种灌木种间空间格局的计盒维数相差很小,分别为1.780 5、1.735 7,均大于单种灌木种群空间格局的计盒维数,表明心叶驼绒藜和梭梭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对空间的占据和利用能力更强,且在2样地间生态功能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