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286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性水体pH值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性水体pH值与温度的定量关系应用到水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中,可获得更切合实际的pH指标指数,pH负荷比及负荷现状比,科学而准确地表征环境现状质量或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2.
南明河流域水危机的探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明河流域虽然雨水充沛,但筑城是个缺水的城市,80年代发生过几次不源危机。原因何在呢?一,南吸河流域水资源不足;二,南明河流域降水在年内和年际分配很不均匀;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成倍增长;四.南明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给供水留下了潜在的危机。为此提出如下建议:把节约用水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加以贯彻,提高节水效率;保护好同有水库湖泊、花溪河段和地下水源使之免遭污染和过量开采;充分挖掘水资  相似文献   
93.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运用ArcGis软件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1980~2004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年间三峡库区1495.97km2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变化,研究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达0.13%,区域土地利用斑块数由50858增加为50998个,平均斑块面积由1.103 km2/个减小到1.10km2/个。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中多样性指数增长0.14%,均匀度指数增长0.23%,破碎度指数增长0.22%,优势度指数降低0.30%。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建设用地>水田>旱耕地>草地>水域>林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的动态转化过程以林地、草地、旱耕地的相互转化与旱耕地向水田的转化为主。  相似文献   
94.
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腐殖质及有机态氮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实际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工厂化工艺进行堆肥试验,探讨在堆肥过程中腐殖质及有机态氮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有机碳、富里酸、全氮、酸水解性有机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堆肥前相比,降低幅度分别为53.00%、64.73%、21.78%、22.80%.而腐殖质、胡敏酸、氨基酸态氮则分别在堆肥的第35d达到最低点,而后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酰胺态氮、氨基糖态氮在堆肥的第21d达到最高峰.堆肥过程中,腐殖质与胡敏酸、酸水解有机态氮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胡敏酸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堆肥后胡敏酸分子的芳构化程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5.
固体废物堆肥处理过程中生物过滤及其臭气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强  席北斗  黄国和 《环境科技》2004,17(1):32-34,38
臭气控制与处理是堆肥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国际上对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生物过滤技术是新型的堆肥臭气处理技术,十几年来各国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介绍了该方法的发展和现状,并对各种生物过滤器的选材、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同时总结了堆肥臭气的起因以及其它各种臭气控制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6.
温度对生活垃圾堆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温度是堆料中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影响堆肥反应速率,是堆肥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本试验利用可自动加热堆肥反应器,在一定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对生活垃圾堆肥效率的影响。通过监测出口气体中O2和CO2气体的浓度,计算堆料中有机物降解速率。试验表明,当反应条件为生活垃圾:成熟堆肥=80:20,有机物约为60%,初始含水率为55%,初始C/N比为25,堆肥温度控制在55℃左右时,能加速高温菌繁殖,从而加快垃圾分解速度,大大缩短堆肥腐熟时间。  相似文献   
97.
上海地区经济能源与温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上海及近邻地区经济发展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提出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削弱温室效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8.
“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敏感性、脆弱性和区域差异性等特征,因此,在青藏铁路的设计和建设中采取了多种有效的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在中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99.
病毒可能会成为人类未来的“头号公敌”,全球地下水病毒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因此,病毒对地下水的影响和防控逐渐受到国际重视.为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病毒入侵,通过文献检索调研,分析了病毒进入含水层的途径、在地下水中迁移的限制性因素、在多孔介质中的转化过程,总结了地下水病毒入侵防控相关方法、技术、政策,探讨了风险防范意识有待加强、地下水病毒科学研究存在短板、应急防控与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及挑战.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初步提出地下水病毒入侵风险防控对策建议:①源头排查风险,防患于未然.在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及补给区,排查防疫类污染源渗漏情况,经过化学或高温消毒后再使用农村地下水饮用水、生活用水.②加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病毒调查研究.研究病毒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存活能力、迁移转化机制、环境行为特征、模拟预测技术、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制定相关规范、指南.③筹划应急防控对策.做好地下水应急监测预警、饮用水消毒处理、环境质量信息公开等相关准备工作,制定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病毒应急防控预案.   相似文献   
100.
为研究傍河地下水的水均衡状况,以及傍河水源井群补给范围受河道硬化的影响,选取张家口盆地的Y傍河地下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法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型,通过水均衡分析探究河道硬化对傍河地下水水均衡状况造成的影响;利用MODPATH对水源井群进行质点反向示踪模拟,获得井口质点向前追踪1 000 d的补给范围,对比水源井群补给范围并结合历史与近期水质数据分析河道硬化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傍河地下水水均衡情况显示,主要的补给项为边界流入和降雨入渗,二者补给量分别为208.04×103与35.91×103 m3/d,占比分别为82.88%与14.31%;主要的排泄项为边界流出与地下水开采,二者排泄量分别为152.12×103与95.40×103 m3/d,占比分别为60.60%与38.01%.②河道硬化对傍河地下水水均衡的影响表现为河水对地下水的入渗量减少了46.79×103 m3/d,入渗量减幅为86.91%,且地下水停止了对河水的排泄,补给范围地下水水位下降了2~6 m.③河道硬化对傍河水源井群补给范围的影响表现为井群1 000 d的补给范围沿河流方向上减少了271 m,垂直河流的最宽距离增加了210 m,面积增加了0.77 km2,补给区域向远离河岸的方向发生偏移.④河道硬化对傍河地下水水质影响表现为河道硬化后傍河地下水pH、总硬度、氨氮浓度等均下降,有效减少了地表水污染物的入渗,但地下水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潜在风险增加.研究显示,河道硬化极大地阻碍了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严重影响了傍河地下水源的补给量和补给范围,使水源井群的补给区域发生偏移,给傍河地下水水源安全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