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讨论了西部开发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传统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竞争将被人力资本所替代,人力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发人力资本才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2.
面向“以水定产”的水资源管理新要求,明晰水资源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适配情况具有客观需求。针对现有方法在代数式表达和经济学解释上的不足,立足弹性,构建二者的适配度测算指标;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揭示区域及其子地区适配度变化的时空差异特征、贡献率及动态演变规律。以长江经济带为例研究得知:要理性看待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促进作用;经济带阶段性地向适配度更高的方向演变,上中下游地区内及之间适配度的时空差异是经济带时空差异的主要来源,上下游地区内依然存在适配度不均衡问题,据此提出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建议。此外,需结合工业发展阶段,辨别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引发的“虚强适配”问题。  相似文献   
73.
自固定化微生物降解工业废水中的2-氯苯甲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微生物自固定化的反应器启动快,只需1周时间COD去除率即稳定在86%以上,而接种一般污泥的对照反应器至少需4周时间才能达到该效果;且经微生物自固定化的反应器能够稳定地降解含易降解基质(葡萄糖)的混合配水,2-氯苯甲酸与总COD去除率均稳定在90%左右。对处理含单一基质和混合基质废水的膜生物相观察表明:二者差异很大,前者以球状菌为主,同时也有大量的短杆菌;后者主要以丝状菌为主,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球菌、杆菌。  相似文献   
74.
我国污染场地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工业化发展,我国的污染场地数量不断增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规范污染场地管理,国家及地方层面陆续颁布了系列污染场地管理标准文件,但我国的污染场地标准体系建设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调查评估导则缺乏支撑性技术标准、修复过程标准严重缺失、风险评估方法过于保守以及后期风险管理忽视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污染场地标准体系现状基础上,提出建立进一步开展场地高精度调查、层次化风险评估、修复全过程管理及后期风险管理等技术标准体系,以期推进污染场地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5.
我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地块普遍采用J&E模型预测蒸气入侵风险,该模型假定污染源含量在整个暴露周期内恒定,与其在地块中的客观变化规律不符.以某VOCs污染地块为例,采用J&E恒定源模型、 SD衰减源模型及RBCA衰减源模型,分别预测VOCs侵入建筑物室内的质量浓度及蒸气入侵风险.结果显示,J&E预测暴露期内的源含量及室内污染物质量浓度始终较高,SD和RBCA衰减源模型预测显示两者均呈指数下降.RBCA衰减源模型预测的源衰减更快,但其室内污染物质量浓度预测结果小于SD衰减源模型预测结果.SD模型中建筑物室内外压差是影响源衰减的关键参数,压差增大,污染物以对流方式侵入室内,源衰减速率增加.压差降低,污染物以扩散方式侵入室内,建筑物对源衰减的作用减弱,预测结果与J&E模型差异不明显. J&E模型预测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最高,SD次之,RBCA最低.因此,J&E模型易高估暴露期内蒸气入侵风险,RBCA衰减源模型未考虑建筑物对源衰减的阻滞而低估风险,SD模型考虑了建筑物对源衰减的影响,更适用于评估实际场地的室内蒸气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76.
灰霾污染是当前天津市面临的首要大气污染问题。应用MM5/CMAQ模型,选取1月和7月作为冬、夏两季典型代表月份,采用源开关法,对天津市各区县之间的PM2.5污染相互传输贡献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间的相互污染影响具有较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特点。在冬夏两季的北辰和滨海新区,50%以上污染都来自于本区域贡献。冬季,中心城区和平、河东、河西、南开、河北约30%的污染来自于本区域贡献;夏季,中心城区来自本区域贡献大幅减少,而静海、宁河、津南及东丽等区来自本区域贡献比重较冬季有所增加。总体而言,滨海新区和北辰区主要受本地污染源影响,其他区域受外部源贡献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筛选重点控制区域,制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为定量评估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基于北方某焦化厂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和阻隔通风技术的实际修复效果,计算了该工程各阶段的环境足迹及相对贡献,阐明了其主要来源,并对这两种技术修复单位方量土壤的环境足迹和基于污染物含量变化与风险削减的环境足迹强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在达到修复目标的情况下,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环境足迹占比仅在1%左右,高风险区原位热脱附施工运行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消耗量、耗水量、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比分别为63.39%、93.02%、72.82%和71.08%,低风险区阻隔通风施工运行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消耗量、耗水量、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比分别为35.40%、6.77%、26.26%和27.74%;原位热脱附技术修复单位方量土壤的环境足迹高于阻隔通风技术,原位热脱附技术的能源消耗量约为阻隔通风技术的49.70倍,温室气体排放量、耗水量、空气污染物排放量为阻隔通风技术的6.32~10.30倍. 研究显示:天然气使用、电能消耗和现场机械设备使用是该工程环境足迹的主要来源,在高风险区原位热脱附修复工程中苯的环境足迹强度高于苯并[a]芘,原位热脱附技术的能源强度高于阻隔通风技术,基于污染物含量降低情况的环境足迹强度对量化原位热脱附技术的环境足迹适用性较好,而基于风险削减的环境足迹强度适用于阻隔通风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