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2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向藻类生长控制模拟实验柱中接种处于对数增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分别投加2,5,10 mg/L的微生物修复剂,定期监测藻种密度、总氮和总磷浓度的变化,初步了解微生物修复剂对藻类的生长抑制效果以及脱氮、除磷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随着微生物修复剂投加量的增加,实验水体的藻密度、总氮和总磷浓度呈下降趋势,5 mg/L和10 mg/L投加量下的水质改善情况没有显著变化。微生物修复剂的最佳投加量为5 mg/L,在该投加量下,实验柱中的藻密度、总氮和总磷浓度比空白柱中分别降低24%、27%和38%。  相似文献   
22.
分别以不同浓度梯度的H_2O_2为氧化剂,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致嗅物质β-环柠檬醛的去除效果和藻细胞的灭活程度.结果表明,当藻细胞密度为1.01×10~6cells·m L~(-1)时,H_2O_2对胞外β-环柠檬醛的氧化较为迅速,反应1 min内即可去除75%以上,而对胞内β-环柠檬醛的降解比较缓慢,只有在投加4或5 mg·L~(-1)时才能取得显著效果;其降解的二级动力学速率常数为57.12 L·mol~(-1)·s~(-1);H_2O_2的氧化能力相对较弱,不足以导致藻细胞剧烈破碎,但也因此而减少了藻毒素的释放;并且H_2O_2可使溶解性有机物各个组分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荧光峰中心位置也发生了一定的偏移;因细胞壁和细胞膜受到损害,浓度为4 mg·L~(-1)以上的H_2O_2能够充分灭活藻细胞.  相似文献   
23.
对位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包头尾矿库区和白云鄂博稀土矿区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污染现状和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掌握草原矿区土壤的稀土污染现状并为其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内蒙古地区的背景值相比较,包头尾矿库区不同方位土壤中7种稀土元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累积,其含量分布顺序为Ce>La>Nd>Pr>Sm>Y>Eu;尾矿库区各方位土壤稀土污染最严重为距尾矿库边缘50 m范围以内的区域,最高可达La 11 145.0 mg.kg-1、Ce 23 636.0mg.kg-1、Pr 4 568.16 mg.kg-1、Nd 6 855.51 mg.kg-1、Sm 582.18 mg.kg-1、Eu 94.21 mg.kg-1、Y 136.25 mg.kg-1;受包头尾矿区常年主导风向西北风的影响,处于下风向的东南方位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东北、西南、西北方位.对于白云鄂博矿区而言,采矿区土壤7种稀土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含量平均值为La 3 112.56 mg.kg-1、Ce 7 142.12 mg.kg-1、Pr1 467.12 mg.kg-1、Nd 2 552.80 mg.kg-1、Sm 210.80 mg.kg-1、Eu 36.20 mg.kg-1、Y 63.22 mg.kg-1;调查研究的6个区域稀土元素污染的程度大小顺序为:采矿区>场区外>铁路东侧>排土场>城区外>铁路西侧;另外,铁路运输矿石也已经造成了沿线土壤的稀土污染,常年主导风向对铁路沿线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包头尾矿库区和白云鄂博采矿区的土壤具有相似的稀土污染特征,与尾矿砂中同种稀土元素的含量相对应,对当地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24.
崩塌地质灾害时常威胁着山区公路的运行安全。新疆某山区公路边坡分布有5处危险性较大的危岩体,为查明该山区公路边坡危岩体失稳后的影响区范围,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案,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详细勘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ockFall软件模拟边坡危岩体失稳后的落石运动轨迹,并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开展野外落石试验用于验证RockFall软件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通过综合对比边坡危岩体失稳后影响区范围的划分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综合RockFall软件模拟和现场落石试验可知,边坡危岩体失稳后落石距离坡脚的最大滚落距离为17.5 m,落石在坡脚处的最大弹跳高度为1.10 m,最大动能为1 299.9 kJ;以此为依据将边坡危岩体失稳后的影响区范围划分为重点影响区、次重点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综合研究结果提出了危岩体清理+裂缝注浆+SNS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安全警示牌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5.
封丽  张学睿  封雷  严胡勇  黄健盛  张君 《环境工程》2015,33(12):105-110
三峡库区支流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由于数量较多,难以长期逐一开展监测。因此,以库区澎溪河流域3个断面2012年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不同指标对应的隶属度函数,通过粗糙集约简与主观因素确定指标权重,结合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化学需氧量(COD)5个指标进行支流的富营养化模糊综合评价,同时比较采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法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观测结果,效果优于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法。因此该模型不仅可以为富营养化评价提供有效的方法,也可为库区的富营养化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旱地雨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是一个重要的氧化亚氮(N2O)排放源,是当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动下,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覆膜和垄作栽培是其中两种重要的种植方式,但其栽培下的马铃薯田N2O排放规律尚不十分明确。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自然降水条件下的马铃薯田为试验对象,设置平作覆膜、垄作覆膜、平作不覆膜和垄作不覆膜4种处理,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N2O的排放通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不同时期与N2O排放相关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丰度,并测定相关的土壤要素,进而探究在覆膜和垄作条件下,影响雨养马铃薯田N2O排放特性和规律的微生物机理。结果表明,雨养马铃薯田是N2O排放源,其全生育期内平均N2O累积排放量为N (0.47±0.08) kg·hm-2。N  相似文献   
27.
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染色示踪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江汉平原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期望为制定合理的稻田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新稻田(水耕17a)与老稻田(水耕大于100a)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引发土壤剖面内不同水分运动特征。新稻田垂直渗漏较老稻田明显,表现为新稻田有更大的染色深度。老稻田染色区域主要集中在耕作层,染色面积为48.52%;犁底层和底土层染色面积较小,仅为3.17%和0.2%。除耕作层外,新稻田其他土层染色面积均大于老稻田,且优先流特征较老稻田明显。老稻田侧向水分运动较新稻田强烈,其侧流剖面的染色面积(15.35%)显著高于新稻田(8.45%),老稻田侧向水流主要发生在犁底层以上。为减少稻田水分渗漏损失,老稻田可以通过减少农田-田埂-沟渠过渡区侧渗实现,而新稻田可采取少量多次的灌溉原则。  相似文献   
28.
八氯二丙醚是一种农药增效剂,多用于农药喷雾剂、蚊香等。八氯二丙醚在环境中滞留时间长,属于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能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环境中的八氯二丙醚进行了比较多的调查和研究。首先对八氯二丙醚的性质、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八氯二丙醚的研究现状及可能来源,最后对未来八氯二丙醚的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文献分析表明:(1)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集中报道八氯二丙醚在环境中的含量(如农药、蚊香、茶叶、大米、蔬菜、水果等),缺乏八氯二丙醚的环境行为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降解机理的研究,更缺乏农产品中八氯二丙醚残留的快速检测研究。(2)报道八氯二丙醚对动物及昆虫的毒性及毒理学试验、杀虫活性研究,缺乏八氯二丙醚对人体暴露风险的研究。  相似文献   
29.
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类型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仁鑫  郭伟  付瑞英  赵文静  郭江源  毕娜  张君 《环境科学》2013,34(11):4447-4454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Glomus etunicatum(GE)和Glomus versiforme(GV)对新排、风化和自燃这3种类型煤矸石上玉米(Zea mays L.)生长、矿质营养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重金属吸收的影响,旨在为草原生态系统煤矸石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3种煤矸石上2种AM真菌均与玉米成功建立了互惠共生关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36%~54%.接种GE和GV均显著增加了新排和风化煤矸石上玉米植株的干重,接种GV显著增加了自燃煤矸石上玉米植株的干重;接种AM真菌不同程度促进了玉米对N、P和K的吸收,降低了C∶N∶P计量比,符合生长速率假设;接种对植株地上部和根部重金属Cu、Fe、Mn、Zn浓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GE和GV在3种类型的煤矸石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菌根效应,GV更适于新排煤矸石和风化煤矸石的植被恢复,GE更适于自燃煤矸石的植被恢复.试验初步证明AM真菌对于增强玉米适应不同类型煤矸石复合逆境,以及在草原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煤矸石废弃地上重建植被均具有一定潜在的作用,应进一步验证野外自然条件下AM真菌对不同类型煤矸石山的实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30.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对稀土尾矿上大豆(Glycine max)生长、矿质营养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吸收的影响,旨在为稀土尾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AM真菌G.versiforme与大豆成功建立了互惠共生关系,具有较高的菌根侵染率,平均为67%.接种G.versiforme显著增加了大豆植株地上部和根部的干重,显著提高了大豆植株中P和K的含量,降低了C∶N∶P计量比,符合生长速率假设.接种G.versiforme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Fe和Cr的浓度,增加了根部Cd的浓度,未显著影响其它重金属的浓度;同时,显著降低了大豆植株地上部和根部轻稀土元素La、Ce、Pr和Nd的浓度.试验初步证明AM真菌对于大豆适应稀土尾矿复合逆境,以及在稀土尾矿上重建植被具有潜在的作用,应进一步验证自然条件下AM真菌的作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