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探究中国产业部门碳排放的关联及传导网络结构特征。基于2005、2010和2014年投入产出表及碳排放数据,利用未加权和加权前后向关联效应探究产业碳排放关联,并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个体及整体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未加权及加权前后向关联程度较大,承担着主要的溢出作用。(2)2005-2014年,产业碳排放的传导网络复杂性呈现下降趋势,但外部关联特性逐渐上升。(3)依据各产业部门在产业碳排放传导网络中的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经纪人"、"净溢出"、"净收益"和"双向溢出"4个板块。  相似文献   
82.
针对二次采动下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控制困难问题,揭示了沿空留巷围岩变形规律,建立了二次采动下沿空留巷围岩变形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围岩变形的理论公式,据此分析了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支护对策,并进行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围岩变形理论公式与现场实测值基本一致;顶底板移近量以底鼓为主,底鼓量为直接底压曲量与老底挠曲量的最大值;各因素对围岩变形影响程度依次为巷旁支护体宽度、迭加应力集中系数、采高、采深、老底弹性模量。围岩变形控制对策应围绕关键性影响因素进行,据此提出“锚网索+高强度墩柱+老底注浆”耦合支护对策,工程实践表明,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稳定,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3.
以木屑型香菇菌菌渣为原料,采用微波辐照碳酸钾(K2CO3)活化法制备菌渣活性炭。探讨了活化时间、K2CO3与菌渣质量比、活化功率对活性炭得率及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制备条件为:活化时间16 min,K2CO3与菌渣质量比0.8∶1,活化功率520 W。该制备条件下所得活性炭碘值为729.94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63.47mg/g,得率为23.4%。SEM、N2吸附、零点电荷p H值的表征结果表明,微波辐照K2CO3活化起到了很好的造孔作用,菌渣活性炭的孔大多为直径介于3~6 nm的中孔。根据BET方程计算的菌渣活性炭比表面积(SBET)为674.2 m2/g,孔容为0.54 m L/g,平均孔径为3.7 nm,菌渣活性炭的p HZPC为5.23。  相似文献   
84.
覆盖条件下底泥微环境对内源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底泥微环境对内源磷释放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对比了2种不同的原位覆盖材料对底泥微环境的影响以及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沉积物微环境以间隙水中NH4+-N、Fe2+浓度和微生物活性来表示.结果表明,CaO2改性材料(ACPM)覆盖条件下较锁磷剂(Phoslock®)组NH4+-N和Fe2+浓度均处于较低状态,微生物活性值FDA增加了42.57%,说明其微生物活性较高,也显示了ACPM覆盖下其氧化还原电位高于Phoslock®,且底泥微环境处于好氧状态.与Phoslock®组相比,ACPM组上覆水和间隙水中DIP浓度均较高,表明Phoslock®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优于ACPM,也暗示了底泥微环境并不是磷吸附的唯一衡量标准.在内源磷固定过程中,2种覆盖材料均有利于内源磷的固定,Ca-P均显著增加.然而,具有氧化性的ACPM导致NH4Cl-P增加,Fe/Al-P大量减少,促进了活性磷的释放,使得底泥中的磷向覆盖层迁移,有利于清洁底泥.  相似文献   
85.
应用脱氨塔蒸汽汽提将渗滤液中的游离氨回收并用于烟气脱硝,不仅解决了渗滤液中氨氮浓度高的问题,而且为烟气脱硝提供了还原剂.文章通过分析垃圾焚烧量1000t/d、渗滤液产生量500t/d、氨氮含量约4000mg/L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运用此工艺的效果,为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6.
赫尔曼·戴利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标、政策等有独到的研究,“目的-手段”框架是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认为可持续发展应该聚焦最终目的——福利水平和最终手段——自然资本,为了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本来提升福利水平,现行的增长经济应该转型为稳态经济;经济增长具有生物物理属性,受到热力学定律、行星边界等制约,因此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当边际环境和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经济收益,经济增长就会成为“非经济增长”,因此无限增长是不必要的。稳态经济是增长经济的替代,主张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内增进居民福祉,要求物质财富存量实现高效和公平合理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途径。该研究围绕可持续发展要求增长经济转型为稳态经济这条主线,有内在逻辑地就“经济生产的新视角”“无限增长的不可能性”“无限增长的不必要性”“稳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兼容”等戴利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方面进行评述,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该研究提出戴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为中国当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为研究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打开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87.
2株乙酰甲胺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富集及驯化培养方法,从长期生产农药企业的废水处理系统、厂房周边污染的土壤和池水中,分离筛选出2株能够高效降解乙酰甲胺磷的菌株Y3、Y6。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鉴定的基础上,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它们对乙酰甲胺磷及其他农药的降解特性和抗性。结果表明,Y3、Y6分别为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Y3、Y6在乙酰甲胺磷浓度分别为500 mg/L和1 000 mg/L,培养温度30℃,初始pH8,接种量为2.5%条件下,一周内可以将80%左右的乙酰甲胺磷矿化为磷酸根。外加葡萄糖及酵母膏对降解效率的研究表明,当酵母膏含量为1 g/L时,降解效果最理想;而外加葡萄糖的量,能相对抑制其对农药的降解。抗性实验显示,Y3、Y6均可在较高浓度的其他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对其他农药的抗性也比较广泛。植物侵染实验显示,Y3、Y6对实验中的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及葫芦科植物不具备致病性,说明Y3、Y6环境安全性较强。  相似文献   
88.
李丁  王济  宣斌  张雪  蔡雄飞  赵士杰  张帅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934-2944
通过室内钝化培养实验比较了羊厩肥、石灰和磷酸盐对土壤外源Pb的钝化效果和钝化修复后Pb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钝化剂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DTPA-Pb的含量,且钝化效果与钝化剂添加量成正比;磷酸盐对外源Pb钝化效果最好,P10处理下土壤中DTPA-Pb的含量降幅达80.53%,羊厩肥钝化效果最差,GM1对DTPA-Pb含量的降幅为6.51%;羊厩肥与磷酸盐将弱酸提取态Pb和可还原态Pb转变为活性更低的可氧化态Pb和残渣态Pb,以降低其活性,石灰将可还原态Pb转化为可氧化态Pb,以降低其活性;3种钝化剂添加均会提升土壤Olsen-P的含量。土壤磷淋溶临界值模型显示,当土壤Olsen-P含量124.25 mg·kg~(-1)时,会发生磷素淋溶现象;Pb在土壤粗砂粒、细沙粒、粉粒和黏粒中的含量差别很大,但赋存形态无明显差异,钝化剂添加会影响外源Pb在各粒级颗粒中的富集及形态分布。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钝化剂主要通过将细沙粒、粉粒和黏粒中的可还原态Pb转化为粉粒和黏粒中的可氧化态Pb来降低土壤Pb的毒害性。研究结果可为3种钝化剂在Pb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高效利用及修复后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根据渭南市机动车保有量和抽样调查与观测数据,采用 MOVES 模型计算了渭南市 2017—2019 年道路移动源 CO2、CH4、N2O 和 CO 4 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分析了机动车车型、燃料和排放标准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基于ArcGIS和渭南市道路网信息,建立了高分辨率(1 km×1 km 和 1 h×1 h)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 结果表明,渭南市 2019 年道路移动源 CO2、CH4、N2O 和 CO 的排放量分别为 424.322×104、0.044×104、0.007×104和 2.808×104 t,以 CO2当量计,机动车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为 432.843×104 t. 4种道路移动源温室气体中,CO2占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98.03%. 渭南市小型客车对温室气体的贡献率最大,分别排...  相似文献   
90.
对于环境敏感程度等级高的Ⅰ类建设项目而言,采用定性描述和类比分析对土壤环境影响进行论述评价不甚合理.本文以某危险废物处置类建设项目为例,应用Hydrus-1D预测模型研究了污染物溶质在包气带中的运移情况,结果表明:当污染物砷、铜、铅、镍持续点源垂直入渗100 d后最大下渗距离分别约为1.40、1.65、1.44 m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