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1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725篇
安全科学   1003篇
废物处理   120篇
环保管理   546篇
综合类   2608篇
基础理论   507篇
污染及防治   391篇
评价与监测   183篇
社会与环境   141篇
灾害及防治   133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投资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可持续发展战略逼迫投资创新,呼唤着新的国家投资策略。本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投资创新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策略,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结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我国是区域发展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存在着多种尺度的区域发展差异。从中小尺工区域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有其影响,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相对落后的低谷地区。沿海经济低谷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于香港--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环渤海三个经济隆起带之间,处于省际交界处。按照类型可以分为黄泛平原区、丘陵山区和沿海库区。东部经济低谷地区区位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交通可达性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水平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崛起机制和途径,低谷地区发展呵以分为资源转换型、非国有经济推动型和外资推动型。建议国家修筑贯穿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降低沿海经济低谷地区设定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特殊贫困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3.
公路建设加速了区域的原有侵蚀,为了摸清公路边坡的侵蚀特征,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在青藏公路边坡布设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径流观测小区,进行了两年的观测(2003年和2004年),结果表明:(1)工程措施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其减流(减沙)效益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达到3883%(8189%)和48.72%(9581%),其中截排水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一方面说明公路路面来水也是边坡侵蚀的重要动力,有效拦截路面来水将会极大地减少径流和泥沙,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提高公路边坡土壤侵蚀的预测能力,应该将路面来水作为重要的驱动力之一;(2)植被措施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流减沙效果,其中人工植被措施有很大的潜力,其减蚀效益都在50%以上;(3)综合措施表现出了极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减流在40%以上,减沙在97%以上),尤其土工格室+植被措施,兼具水土保持与景观双重效益。该研究可以为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4.
退化土地评价及其生态重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统分析了退化土地评价研究的历史和方法,总结了退化土地的主要类型、分布和形成机理,最后概述了退化土地重建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5.
以南京为例,研究我国城市在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特色化战略问题。根据战略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运用层次分析、目标-手段链和城市形象识别等方法,对南京特色化战略目标、模式、方案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一体化分析和设计,构建了南京城市特色化战略的层次结构模型。在该模型的框架下,通过研究国内外古城发展模式,提出了南京城市发展的综合协调模式;在对南京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具体设计了"6元素南京城市名片";最后,构建了城市特色化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研究表明,只有协调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远景规划与眼前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特色化战略。  相似文献   
96.
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适应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是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内容。在不同层面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机制,构建不同部门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体系是我国实现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途径。本文解析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的内涵,即不同适应主体和部门对各种适应技术进行选择、优化、配置,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匹配的有机体系,从而使适应技术体系的整体功能发生质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集成创新可以使适应气候变化不同主体或部门的资源、技术、能力等实现重新组合并且优化,进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提出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机制,包括: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整合集成机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气候变化主体的组织机制、适应气候变化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整合是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实现集成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是适应技术创新研发的主体力量,组织机制是实现集成创新的体制基础,协同是实现适应技术集成创新的关键保障,资金机制是集成创新的物质基础。最后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体系需要充分发挥集成创新的力量,从不同层面的适应主体的组织机制开始,充分整合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发挥不同适应部门的协同机制,建立完善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机制,同时合理利用资金机制,从而建立完善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97.
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虽耕地资源秉赋较好,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问题显得十分严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2年相关数据,以市域为单元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和实际利用强度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2年,长三角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周期性的下降趋势,以"快-慢-快-慢-慢"的循环模式逐步降低;(2)长三角地区耕地实际利用强度大体呈现"北强南弱"分布规律,在空间表现上,原来集中连片的 "高-高"、"低-低"格局正逐渐破碎化,开始出现斑点镶嵌式格局;(3)长三角地区的人口、二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均对耕地面积变化起到显著作用,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16、-0.194和-0.203,而人均GDP与耕地面积则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
农田土壤中的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评价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比土壤的固磷能力和磷素水平可以评估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研究表明,磷吸持指数(SI)可以作为土壤最大吸磷量的替代指标来表征土壤的固磷能力。在太湖地区,影响水土界面磷素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效磷水平和土壤固磷能力。SI值30左右为一临界值,SI大于此值的土壤对于施磷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而SI低于此值的土壤对施磷非常敏感,磷流失风险将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呈直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
应用液相色谱结合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了标准石英粉尘和青石棉体外诱导DNA分子氧化损伤产生加合物8-羟基脱氧鸟苷的形成与机制。结果表明,石英粉尘和青石棉均可致DNA分子氧化损伤并形成8-羧基脱氧鸟苷,但青石棉作用强于石英粉尘;石英粉尘的青石棉对H2O2氧化DNA的催化能力有较大差异。标准石英粉尘和青石棉,具有直接的遗传毒性;两者诱导DNA分子形成强致突变的8-羧基鸟苷可能是其潜在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0.
新疆百重7井区油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百重7井区为新疆百口腺地下水的汇集径流区,是克拉玛依市生尖生产用水水源之一,在此处进行油田开发,使得保护该区地下水环境成为开发工程的重中之重,由新疆百重7井区油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可知,正常状况下的油田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很小,一旦发生事故,则对地下水的影响很大,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该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