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21篇 |
免费 | 342篇 |
国内免费 | 71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03篇 |
废物处理 | 119篇 |
环保管理 | 536篇 |
综合类 | 2583篇 |
基础理论 | 505篇 |
污染及防治 | 384篇 |
评价与监测 | 175篇 |
社会与环境 | 141篇 |
灾害及防治 | 1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226篇 |
2020年 | 167篇 |
2019年 | 145篇 |
2018年 | 182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16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267篇 |
2013年 | 183篇 |
2012年 | 209篇 |
2011年 | 243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182篇 |
2008年 | 201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85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47篇 |
2002年 | 138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58篇 |
1998年 | 124篇 |
1997年 | 137篇 |
1996年 | 121篇 |
1995年 | 102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95篇 |
1990年 | 80篇 |
1989年 | 89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252.
253.
本文研究了金在100MPa、温度呈梯度曲线变化条件下,在一些岩石柱(砂岩、泥质页岩、碳泥质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中的重新分配。在以蒸馏水作为初始流体的系统中,未见金的明显再分配。在有NaCl参予的硅酸盐岩石柱中,金发生再分配,同时转移到“碳酸盐地障”中。在硅酸盐-碳酸盐岩石柱中,即使有NaCl参予,金也不发生再分配。在使用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实验中,金的再分配是由于保存在沉积物中海水的氯化物水解所致。在“碳酸盐层”和岩石柱的低温带,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高,岩石中的活化金再沉淀形成自然金。 相似文献
254.
对主要在北京行驶的总里程在34×104~59×104km的6辆轻型出租车用三效催化剂,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了其表面元素的种类、含量,以及污染物元素含量与行驶里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催化剂表面检测到的元素种类近30种,含量较高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前后级催化剂上检测到的共同污染物元素有P、Ca、Zn和Mn等,主要来自于机油和汽油,34×104km行驶里程后,P在催化剂的累积速度已非常缓慢,Ca、Zn和Mn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经过56×104km后仍有增加的趋势.在后级催化剂上还检测到了明显的S含量,说明S更容易在后级催化剂上沉积.经过40×104km行驶里程后,S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量基本达到平衡状态.累积规律说明经过40×104km行驶里程后,容易使催化剂中毒的P和S对催化剂活性影响已较小,而Ca、Zn和Mn的持续累积,将会继续降低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255.
256.
针对传统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过程中元素相对重要性难以判定且一致性检验计算量偏大的缺点,改进型层次分析法(IAHP)采用三标度法联合自调节方法构造比较矩阵,并转化为一致判断矩阵。结合实例介绍了IAHP法的运用,该方法易于进行元素相对重要性赋值,使专家和决策者较易接受,且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明显降低了运算量。 相似文献
257.
通过对暮底河水库2008—2022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污染指数和污染分担率计算,结果表明总氮为暮底河水库的特征污染物。采用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秩相关系数法评价,暮底河水库不包括总氮的水质综合类别呈上升趋势,水质明显好转,但单独评价指标总氮变化呈加重趋势。应根据总氮的主要来源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防止总氮污染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58.
259.
本文报导了三种不同浓度的工业毒物F、Cr~(6+)、Hg~(2+)、Cd~(2+)诱发紫露草微核效应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核率随溶液浓液增加而增高。紫露草微核效应呈阳性反应,均有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260.
通过不同施药方法,探讨了林丹在小麦、玉米中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林丹在作物中的残留量随施药量的增加而递增。采用喷雾,4(a.i.)g/亩,林丹在小麦中的残留为0.0073ppm;土壤处理,100(a.i.)g/亩,林丹在小麦中的残留为0.0134ppm;撒颗粒剂,0.015(a.i.)g/株,林丹在玉米中的残留为0.0600ppm.林丹在土壤中消解很快,当土壤处理[200(a.i.)g/亩],林丹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3.7~25.2d,消解99%需160d左右。作者认为,在我国部分害虫防治中起用林丹不可能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