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22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拓扑通达性的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1989~2010年加权城乡道路网拓扑空间数据库和网络发育评价模型,对武汉城市圈20多年来城乡道路网发育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和空间演化的研究。结果表明:20多年来武汉城市圈高速城乡道路网发育程度明显改善,经历了由树状网络—回路网络—网络拓展阶段,但路网空间生长尚未饱和,外向拓展和内部充填的潜力较大;通达性重心和中心的空间迁移变化不明显,囿于武汉市城区,宏观上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但其微观格局存在跳跃性和突变性;圈域城乡节点拓扑通达性指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相对均衡"的动态变化,但整体上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通达性分布与城乡节点发育、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空间上已开始打破"核心-边缘"的特点,呈现等级圈层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2.
自然资源损害的价值评估难度大,评估结果不确定性高、难以实际应用使得相应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文章对于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进行了梳理,比较了两个主要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规章——油污法案下的导则以及超级基金法案下的导则的异同,并介绍了目前美国所采用的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方法——替代等值分析法的原理和思路,为推动中国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53.
刘可可  张红  刘桂建 《环境科学》2019,40(8):3415-3420
通过对合肥市2018年大气PM_(2.5)和PM_(10)样品的采集,结合对样品中无机元素的测试分析,研究了PM_(2.5)和PM_(10)中的元素组成特征,并根据合肥市重污染天气和非污染天气下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组成的差异性分析,探讨了合肥市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与成因.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检测的16种元素中,Si、Al、Mg和Ca这4种地壳元素在重污染天气的质量浓度较非污染天气低,可能是重污染状况下的静风天气引起的地面扬尘减少所造成的; S、Na、K、Cl、Ti、Fe、P、Cu和Ni等元素在重污染天气的质量浓度较非污染天气高,其中S元素的增幅最大,在重污染天气所占的比重和富集因子也大大提升,表明燃煤排放源是合肥地区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污染成因;重金属元素含量低、富集因子大,其主要来源可能为垃圾焚烧、机动车和工业排放.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铜陵市颗粒物中的元素特征和主要来源。方法选择2014年冬季和春季的部分时段,在铜陵市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站——新民污水处理厂(工业区)采集PM_(10)和PM_(2.5)样品,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法进行元素的定量测试。采样期间,冬季的空气质量以良和中、轻度污染为主;春季以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气为主,采样期间出现了明显的重污染。结果 PM_(2.5)和PM_(10)中S和Si元素的浓度均比其余元素高,P和Cu元素的浓度远低于其余元素。空气污染的指数越高,Fe、Mg、Al、Si则更易富集在PM_(10)上,而K、Cu、Na、Cl、S元素更易富集在PM_(2.5)上,Ca和P这两种元素在PM_(10)和PM_(2.5)上的富集程度相当。空气颗粒物中,富集最多的元素是K,其次为Fe和Mg;元素Cu、K、Cl在PM_(10)中的富集程度要高于PM_(2.5)。结论扬尘(包括地面扬尘和建筑尘)是PM_(10)的最大来源,其次是开采矿山和燃烧生物质,燃煤、炼铜等工企业排放贡献最小;对于PM_(2.5)而言,最大的来源是风沙、扬尘和开采矿山,其次是燃煤、燃烧生物质和其他的工企业排放,炼铜的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55.
根据2009年6月巢湖32个样点的实测数据,分析巢湖水体各组分的吸收、后向散射特性以及水体漫衰减系数光谱特征,并通过Lee模型计算各影响因子对漫衰减系数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巢湖水体漫衰减系数与各衰减因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非色素颗粒物、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均随着波段增加呈现不断衰减趋势,400...  相似文献   
56.
张红  贾贵芳  王亚男  李群  马丹炜 《生态环境》2010,19(8):1872-1875
采用悬空气法和土培法,研究了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 L.)挥发油对蚕豆(Vacia faba L.)根尖细胞经不同载体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加拿大蓬挥发油对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显著抑制了幼根的生长,使根尖细胞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导致微核率升高。综合分析表明,加拿大蓬挥发油经土壤载体的化感作用大于经空气载体的化感作用,推测可能是土壤对挥发油的滞留作用增大了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57.
目的 了解安徽省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7—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臭氧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和潜在源区分析,分别评价安徽省臭氧污染区域分布和气象要素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并分析区域传输对安徽省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 2017—2019年安徽省及各市臭氧浓度增长显著,2019年同比2017年增幅为12.2%,第二季度(4、5、6月)和第三季度(7、8、9月)是O3浓度相对较高的时期,且O3污染有"前移后滞"趋势.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安徽省内部地区,潜在源分布显示,皖中地区(合肥、安庆、马鞍山等城市)的贡献比例最大,外地源贡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和山东省等.臭氧浓度与温度和太阳总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风速关联性不大.结论 安徽省臭氧污染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本地排放的加剧,外源输送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加之高温和强太阳辐射的影响,会加剧臭氧污染的程度,并导致重污染.  相似文献   
58.
学校环境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救生态危机的加剧,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重要。而培养环境意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环境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实现这种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粗浅的认识。深化认识,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环...  相似文献   
59.
60.
以苏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了苏州市2000-2011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1年苏州市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大,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州市中南部旅游区存在一支独大现象,“马太效应”显著.基于此,分析了苏州市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对缩小苏州市地区差异,促进地区旅游业协调发展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