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7篇
综合类   20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正>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矿工会面临诸多危险,因此,必须为他们配备防护装备,而自救器即是其中重要的防护装备之一。目前在我国,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仍然是重要的自救装备,但在提高触媒强度和携带寿命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这是一种便携式的作用时间较短的个人防护装备,主要用于矿内发生火灾、沼气煤尘爆炸、煤(岩)与瓦斯突出等事故时,供矿工佩戴脱险,免于中毒或窒息,是最基本的矿工逃生自救用的个体防护用具。目前在我国普遍使  相似文献   
22.
成都市西南郊区春季大气PM2.5的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成都市西南郊区大气中PM_(2.5)污染特征,于2015年3月1~31日对成都西南郊区大气PM_(2.5)进行膜样品采集,并分析其中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3月成都市西南郊区大气PM_(2.5)的日均质量浓度为121.21μg·m~(-3),采集的31个有效PM_(2.5)样品中有24个样品日均浓度在75μg·m~(-3)以上,日超标率为77%,该地区3月PM_(2.5)污染严重.在与大气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大气颗粒物PM_(2.5)与大气能见度有着较好的指数关系,与温度、湿度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并不明显.水溶性阴阳离子中NH~+_4(16.24%)、SO~(2-)_4(12.58%)、NO~-_3(9.91%)占PM_(2.5)的主导地位,NO~-_3/SO~(2-)_4的比值是0.77,表明成都西南郊区固定源的污染要大于移动源的污染,燃煤排放的污染相对于汽车尾气较多.有机碳(OC)/元素碳(EC)比值均大于2.0,表明有二次有机碳(SOC)产生.利用OC/EC比值法估算SOC的质量浓度发现,成都西南郊区3月PM_(2.5)中SOC的平均浓度水平为3.49μg·m~(-3),对OC的贡献率达20.6%,说明成都市西南郊区的OC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且OC与EC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其相关系数达0.95,说明OC、EC来源相似且相对稳定,成都市西南郊区春季受局地源排放影响较大,一次排放占主导地位,二次有机碳对OC贡献相对较小,与估算所得的SOC性质一致.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成都西南郊区大气中PM_(2.5)进行来源解析,发现成都西南郊区PM_(2.5)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生物质的燃烧、二次硝酸盐或硫酸盐、土壤和扬尘源、汽车尾气源、电子生产源以及机械加工源.  相似文献   
23.
东平湖菹草腐烂分解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11年6月-7月在现场采用网袋法研究了东平湖沉水植物菹草的分解失重和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菹草在0~14d腐烂分解较快,40 d可分解约80%的生物量,年残留率为5.0%,与一次指数模型相比,二次指数模型Wt/W0 =0.785e-0.386t +0.215e-0.004t(R2=0.876)能更好的描述菹草分解失重动态.菹草残留物中各营养元素的损失与干重衰减不同步,C、N、S含量在1~20 d内表现为上升,20~30 d显著下降,30~40 d略有增加但变化较小;P含量在1~6 d显著下降,随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菹草各营养元素的累积释放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14 d和25 d达到峰值,在腐烂初期(0~8d)表现为P>S>C>N,8d后(10~40 d)表现为P>C>S>N.各营养元素的释放主要集中在菹草腐烂分解的前期(0~ 14 d),初步估算东平湖内该期间C、N、S、P的释放量约为12510 t、1187 t、147 t和235 t,相当于水中C、N、S、P分别增加约29.9、2.84、0.35、0.56 mg·L-1,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东平湖菹草年残留量约为2090t(干重),约占东平湖沉积通量的0.6%,对湖泊的填平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4.
25.
聊城市城区河湖水中Hg、As浓度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聊城市城区河湖水中Hg、As浓度分布,于2010年12月19日采集、分析了20个表层水样中Hg、As浓度,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城区河湖水中Hg、A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16~0.366、0.494~23.438 μg/L,各主要河湖水中Hg的平均浓度大小为周公河>东昌湖>小运河>徒骇河;As的平均浓度大小为周公河>徒骇河>小运河>东昌湖;东昌湖Hg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水标准值,超标率为71.4%.各主要河湖水中Hg、As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Hg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和沿岸生活污水的排放,As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两者均受到上游来水的影响.As通过饮水途径产生的健康风险值在10-6~10-4 a-1,是Hg的103~106倍,高于部分机构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6 a-1).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聊城市城区河湖水中Hg、As的监测和环境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6.
内蒙古温带草原氮沉降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张菊  康荣华  赵斌  黄永梅  叶芝祥  段雷 《环境科学》2013,34(9):3552-3556
在内蒙古太仆寺旗对温带草原地区的氮沉降进行了为期1 a(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观测.在线分析大气NH3和NO2浓度,用CMAQ模型计算的干沉降速率计算了气体干沉降量;采集降水、降尘和穿透雨样品并测定NH4+和NO3-浓度,分别得到湿沉降、颗粒物干沉降和穿透雨沉降量.观测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氮沉降量已经高达3.43 g.(m2.a)-1,有可能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危害.其中,湿沉降占44%,气体干沉降占38%,颗粒物干沉降占18%.干沉降对氮沉降的贡献大于湿沉降,必需重视干沉降的测定,而穿透雨沉降明显小于总沉降,说明穿透雨法不适合于草原地区.从组分上看,还原态氮(包括NH4+和NH3)对氮沉降的贡献为71%,而氧化态氮(NO3-和NO2)的贡献仅29%,因此在控制氮沉降时,不应只针对NOx排放进行削减,NH3减排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东平湖菹草-上覆水-沉积物系统中重金属汞(Hg)和砷(As)的含量特征及相互关系,于2015年5月菹草生长的旺盛期在东平湖沿湖采集了33个点位的菹草、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Hg和As的总量,并采用生物富集系数法评价了菹草对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中Hg和As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东平湖上覆水中Hg和As浓度的均值分别为0.769μg·L~(-1)和7.86μg·L~(-1),以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GB 3838—2002)为参比,As全部达标;Hg超标率为73.3%,其均值是Ⅲ类水标准值的7.7倍.表层沉积物中Hg和As的含量均值分别为0.072 mg·kg~(-1)和17.09 mg·kg~(-1),分别为山东省土壤背景值的3.6倍和1.8倍.菹草中Hg和As的含量均值分别为0.169(干重)和2.11 mg·kg~(-1)(干重).菹草对上覆水、表层沉积物中Hg、As的富集系数空间差异性较大,且对上覆水中Hg和As的富集系数(16.2—2581.9)远高于对表层沉积物中的富集系数(0.07—26.2).表层沉积物中Hg、As与有机质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性,但Hg、As在菹草-上覆水-沉积物系统中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了该系统中Hg、As迁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8.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5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问卷调查结果,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6项管理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6个主要指标类体系。其结果表明:对管理有效性产生较大影响的主成分包括:物资保障、监控管理、经济开发收益、管理权归属、行政执法和交流合作。6个主成分对于管理有效性的贡献率比较分散,累计贡献率为68.671%;其中物资保障主成分贡献率最大,达26.011%。  相似文献   
29.
以上海市老港垃扭填埋场附近潮滩为例,研究了垃圾渗滤液的排放对潮滩沉积物营养盐污染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垃圾渗滤液的排放,潮滩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N、P的含量显著增加;在向海向上,随距排污口距离的增加表层沉积物中N、P的含量有所降低;受垃圾填埋时间长短的影响。南北线潮滩沉积物中N、P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北线沉积物中总无机氮和总无机磷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南线。柱样沉积物中N、P的含量随深度也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氨氮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总磷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0.
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利用北京环境空气质量定点监测资料,研究了北京市城近郊区近20年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SO2、降尘、B[a]P浓度显著下降,而NOx、CO浓度和O3超标情况显著上升,空气污染处于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典型的复合污染特征.年内变化显示,采暖期污染比非采暖期严重,尤其SO2在采暖期浓度是非采暖期的5.7倍.从空间分布上看,TSP、降尘、O3表现为近郊区污染重于城区;SO2、NOx、CO表现为城区污染重于近郊区.空气污染源增加的压力与环境保护措施的相互作用是驱动北京市近20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重点污染源的整治、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的清洁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等对保护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