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81.
苏南地区连续霾及重度霾的边界层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无锡国家基本观测站1981~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及南京、上海和杭州3个探空站的温度廓线资料,对苏南地区连续霾和重度霾的地面形势和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霾日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型、高压底部或入海高压后部型、冷锋前部型、低压倒槽型和鞍型场;根据地面形势场的变化,连续9 d以上霾分4种类型,这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边界层结构变化:Ⅰ型苏南地区受两次大陆高压系统的南压(冷空气的过境),随后分别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层底较低,中层出现逆湿区;Ⅱ型苏南地区受大陆高压底部影响,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消退,大陆高压东移入海,苏南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主要以等温层的形势出现,高湿区主要在底层;Ⅲ型随着长江中上游低压倒槽的发展,大陆高压入海后,苏南地区处于低压倒槽顶部,随着冷空气的南下,苏南地区先后受到均压区、高压底部影响,该类型总体逆温强度较弱,逆温层厚度较薄,低层高湿区贯穿于整个连续霾日过程;Ⅳ型主要受西太平洋暖高压、东北冷涡以及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共同作用,苏南地区随后处于冷锋前部,待冷空气过境后苏南又位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强度较强,逆温层顶有逆湿区,逆温层高度越低,地面能见度越低,逆温层强度越强,地面能见度越低;重度霾出现的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冷锋前部和低压倒槽,重度霾大部分过程逆温层底在近地面,由于本地污染源的排放和外地污染源的侵入,加上逆温或等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底层大湿区,颗粒物的吸湿增长膨大,从而降低地面能见度,形成重度霾  相似文献   
282.
基于双色法的层流扩散火焰温度场和烟黑浓度场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和烟气是火灾事故中造成人员伤亡的两个重要因素,能快速准确地获取火焰温度和烟黑浓度的分布,是对燃烧产热量和发烟量的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根据双色法的理论基础,结合火焰单元的划分方法,整理并简化了火焰温度和烟黑浓度求解过程。利用自主开发的软件进行重构计算,并选取甲烷/空气轴对称层流扩散火焰为例进行试验。重构结果表明,烟黑浓度和温度的分布在轴向方向上均呈现双峰到单峰的特点。将重构结果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温度峰值和烟黑浓度峰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低于1.59%和6.08%,表明重构结果和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可认为该重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3.
运用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等原理,针对成都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由规划入手,包括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园区三个层面的创建措施,并为近期重点建设工程指明了方向。企业内部,抓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企业之间,抓住绿色招商的契机,启动"补链"战略,提高产业关联度,构建工业生态链(网),提高园区的生态效率;园区层面,加强人才建设,健全信息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284.
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08%。春禁后,渔获物主要种类优势度有所下降,部分江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表现出一定上升趋势,3个江段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Wilhm改进指数有一定升高,表明种类丰富度有所提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春季禁渔有一定效果。春禁前后渔获物种类的波动,可能与这些种类种群数量少,难以采到有关;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与过度捕捞及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关。建议延长禁渔期、严格控制禁渔结束后的捕捞强度等措施来提高禁渔效果,并采取恢复江湖联系、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水质、实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措施来配合春禁制度的实施。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长江禁渔效果的准确评估还需要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85.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2排放量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低能耗制造业。  相似文献   
286.
用白泥和赤泥制备烟气脱硫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碱厂白泥和钢厂赤泥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制备复合金属氧化物成型烟气脱硫剂的工艺;考察了m(白泥):m(赤泥)、白泥和赤泥平均粒径、黏结剂、造孔剂对脱硫剂活性的影响。脱硫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m(白泥):m(赤泥)=2:1,白泥和赤泥粒径越小越好,黏结剂为Na,造孔剂为Zb,加水混匀,挤条成型,烘干后高温焙烧制得;脱硫剂的最高脱硫率为99.83%,脱硫剂脱硫12.30h后穿透硫容为15.20%。  相似文献   
287.
氧化脱硫技术是一种将有机硫化物转化成极性较强的物质,再通过萃取或吸附等将其分离除去的方法。以过氧化氢-有机酸氧化体系、过氧化氢-杂多酸氧化体系、过氧化氢-分子筛氧化体系、过氧化氢-光催化氧化体系、过氧化氢-相转移剂催化氧化体系、油溶性氧化体系、超声波、等离子体、臭氧等为例,对模拟轻质油和汽油氧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88.
利用遥感监测手段结合现场抽样实测数据,开展桂北地区漓江上游流域沟-塘系统水环境状况调查。遥感共解译沟塘水体2 721处,其中疑似已污染坑塘720处,潜在污染坑塘1 350处,造成水体污染的潜在污染源1 361个,主要为农村聚居地面源污染、厂矿及城镇居民区三类。根据遥感结果选取典型污染区大河乡沟塘中水质进行现场采样监测,测定结果表明:选取的8个沟塘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COD、磷及氮,与遥感监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89.
为了准确和系统地分析NH_3-N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毒性的分子机制,并对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学数据进行验证,利用ge Norm和Normfinder这2种软件,以暴露30 d中不同时间点的鳃组织c DNA为模板,从18S r RNA(18S)、beta-actin(Actin)、beta-tubulin(Tubu)、elongation factor 1-alpha(EF1α)、cyclophilin A(Cy PA)、Ubiquitin(Ub)等6个备选管家基因中,筛选可以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作为转录组学分析的内参基因。以稀释50倍的鳃组织c DNA模板作为检测模板,ge Norm软件分析获得6对备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依次为:EF1αCy PAActinTubuUb18S,较优内参为EF1α和Cy PA;Norm Finder软件分析获得6对备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为:EF1αActinTubuCy PAUb18S,最优内参基因为EF1α。为了验证上述筛选结果,分别以EF1α和Cy PA作为内参基因研究unigene1的表达趋势,发现以EF1α为内参基因时,unigene1的q RT-PCR的表达趋势与其转录组表达倍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确定NH_3-N暴露菲律宾蛤仔后,鳃组织中表达最为稳定的内参基因为EF1α。  相似文献   
290.
为了对水中苯酚的去除进行研究,通过离子交换法及液相沉积法在天然沸石上负载Fe3O4制备出一种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复合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等仪器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复合催化剂进行非均相UV/Fenton反应处理模拟苯酚废水,考察不同因素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为0.4 g/L,H2O2投加量为二分之一理论投加量,pH为3~10且室温的条件下,处理100 mg/L的模拟苯酚废水,60 min之内苯酚去除率可达90%以上。通过对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发现经5次循环使用后,苯酚去除率均可保持在90%以上,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