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172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304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41.
深圳沿岸海水入侵灾害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2009年8月期间对深圳沿海岸18个海水入侵观测站位进行地下水水质连续监测,选用矿化度、C l-、SO42-、rC l-∶rHCO3-、K+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区内海水入侵现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调查区域的海水入侵趋势和程度,评价结果与代表性指标氯度和矿化度浓度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总体上说目前深圳沿岸的多数地区海水入侵程度不大,但在局部地区入侵状况严重。  相似文献   
542.
林隙是热带林生态系统中许多树种的重要更新生态位。本文运用精确的林隙构图调查方法分析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林隙干扰体系、林隙阶段更新、树木物种多样性与林隙的关系。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多数林隙由2~3个林隙形成木创造,林隙形成木主要来源于强风过后的折干和根拔。林隙周边树木成为林隙形成木的概率高于郁闭林中的冠层树木。扩展林隙和冠层林隙的平均面积分别为257和113 m2,最大面积分别为540和353 m2,最小面积分别为101和26 m2。林隙面积显著影响幼苗和幼树的物种丰富度和密度,但大树没有影响。物种丰富度和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随林隙面积增加而提高,然而林隙中每平方米的物种数量和单位个体的树种数量随林隙面积的增加而下降。图3表2参44  相似文献   
543.
为预测缓坡场地地震液化侧向位移,基于改进自适应算法(Rectified Adam)和循环神经网络模型(RNN),提出液化侧移预测模型RA-RNN,通过对侧移数据进行样本学习,并利用改进自适应算法优化循环神经网络结构,验证RA-RNN模型可靠性,并与多元线性回归法(MLR)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A-RNN模型计算得到侧移一般为实测位移的0.7~1.3倍,训练结果R2,RMSE,MAE分别为0.977,0.375,0.141;土耳其科喀艾里RA-RNN模型预测结果RMSE和MAE为MLR模型的1/26,1/830;中国台湾集集镇RA-RNN模型预测结果RMSE和MAE为MLR模型的1/18,1/350,RA-RNN模型预测结果较优,预测精度及泛化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544.
<正>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也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全国80%的电力来自烧煤。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虽然只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左右,但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已超过美国。从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6%。  相似文献   
545.
生态补偿对象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研究,对建立高效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国内在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很少专门研究补偿对象的选择问题,这种不考虑空间异质性对整个补偿区域实施统一的标准补偿势必会影响到补偿的效率。有鉴于此,基于补偿资金效率考虑,构建以土地所有者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土地所有者的参与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受损风险为参数的空间选择模型,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为例,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全州划为五大等级补偿区:优先补偿区、次级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临界补偿区和潜在补偿区或可能补偿区。对各级补偿区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先补偿主体主要分布在纯牧区,而非优先补偿区主要分布在半农半牧区、林业区和农业区;②基于补偿资金效率考虑的补偿优先度与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风险呈现高度的吻合状态,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先补偿区又是高退化风险区(生态脆弱区);③草地生态系统的补偿效率与生态重要性呈现出吻合的状态,即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先补偿区又是重要生态功能区;④甘南州近17%的草地为低效率和无效率补偿区,也是非生态脆弱区和非重要生态功能区,基于生态脆弱性、生态重要性和补偿效率考虑,这部分草地可暂时给予较低标准的补偿。  相似文献   
546.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危险源辨识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风险评价(ERA)和安全评价(SA)的目标较易混淆,而危险源辨识是这两类评价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其深入分析有助于比较两类评价的内涵和侧重点的差异。本文依据危险源理论,分析了这两类评价的危险源分类、事故致因机理模型以及危险源与两类评价的关联,并从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对比了ERA与SA各自的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47.
利用共价三嗪有机框架材料(CTF-1)对4-氯酚(4-CP)、2,4-二氯酚(2,4-DCP)、2,4,6-三氯酚(2,4,6-TCP)和五氯酚(PCP)等4种不同氯原子取代数目的氯酚类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探讨了底物结构对氯酚脱氯降解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氯酚脱氯降解过程明显受苯环氯原子取代数目的影响,氯原子数目越多,脱氯降解效率越高,氯原子数目与表观速率常数呈显著正相关,氯酚降解及脱氯速率均为:PCP>2,4,6-TCP>2,4-DCP>4-CP.对CTF-1光催化降解氯酚机制研究表明,活性物种在反应中不起作用,体系反应机制为针对氯酚上取代氯位点进行水解脱氯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氯酚脱氯降解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光催化技术处理卤代酚类废水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48.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中微生物对重金属胁迫的敏感程度大于动物和植物,因此,可以利用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变化来预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将其作为评估土壤污染状况的重要指标。论文归纳了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微生物耐性基因/蛋白质和代谢能力、土壤呼吸强度和酶活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有促进作用、抑制作用或无明显影响。这是由于土壤微生物体系比较复杂、重金属种类和浓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引起的。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重金属污染胁迫与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变化的关系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尤其是在对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基因、蛋白质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方面。然而,由于重金属污染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关系十分复杂,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并定量化分析是明确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的关键。另外,还需加强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应用,明确微生物种群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机制。重点开展重金属剂量及暴露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浓度临界值,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重金属种类建立相应的微生物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评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治理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9.
王志军      李宁    魏建平    马小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4):76-80
为揭示煤中瓦斯解吸过程中加载微波作用对解吸特性的影响,分析探讨了微波辐射促进煤层瓦斯解吸的基本原理,研制了微波作用下煤中瓦斯解吸实验装置,对微波间断加载作用及无微波作用条件下煤中瓦斯解吸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微波作用对煤中瓦斯解吸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波作用时间越长,解吸量越大,解吸率越高。在微波作用40 s条件下,微波间断加载作用使得煤样瓦斯解吸量增加290%,解吸率达到87%,解吸速度最大提高率为1 020%。  相似文献   
550.
岷江上游土地岭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岷江上游土地岭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外貌、物种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后群落外貌以小型叶、单叶、非全缘、草质的高位芽植物为主,表现出与演替前期相符的类似温带针阔混交林特征。恢复形成的四类不同群落组成有一定差异,造林并封育效果最好,干扰下的恢复效果最差。在恢复的进程中,四类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更复杂,川莓在各灌木层都占优势地位。放牧干扰是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较低及灌丛难以实现进展演替的主要原因。恢复后群落的上层盖度影响下层盖度,放牧引起了少数口食性差的草本迅速占优。从径级结构上看,处于演替前期的华山松林有被云杉类取代的趋势,加入演替后期种的封育造林是更理想的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