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综述了目前土壤生态毒理风险评价中常用的陆生无脊椎生物标志物,并对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作了简介。对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需加强领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2.
本文通过分析一般QSBR模型应用的特点,不足和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基本因素,指出QSBR模型应综合反映影响有机物生物降妥的四个方面:氯代苯系物的摄入,氯代苯系物的诱导作用,毒性物质的形成和基础酶的缺乏。  相似文献   
123.
目标识别因子分析及其在空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在目标变换因子分析(TTFA)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多元统计处理方法——目标识别因子分析(TRFA),并以空气污染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为例阐述了这种方法。TRFA与一般因子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停留于定性解释的水平,亦基本上克服了TTFA经验性太强的弱点。从而适于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124.
三丁基锡的生物富集与分配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不同pH和盐度条件下三丁基锡(TBT)在罗非鱼(Tilapia)体内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及其在正辛醇-水体系的分配系数(Kow)和人工合成生物膜-水体系的分配系数(Dmw),并对其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富集实验进行了168h,TBT在pH=8时的富集初始速率和168hBCF明显高于pH=6时,pH6和8时的BCF分别为754.9和1132.1。坜度对生物富集也存在较大影响,盐度为0‰、15.0‰和25.0‰时的BCF分别为1071.8、871.8和276.6。TBT的Kow和Dmw也表现为随pH升高而升高、随盐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但Dmw能更精确地预测TBT的BCF随环境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5.
表面活性剂对受污染环境修复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综述了90年代后国外利用表面活性剂对受有机物污染有地下水和土壤进行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对憎水性有机物污染物增溶作用的规律,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技术的原理,以及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对污染物降解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有毒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毒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性评价一般包括四个主要方面: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暴露势评价;对生物体系统影响的确定和风险性表征。本文就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并就如何开展有毒污染物环境风险性评价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7.
3926B型巯基树脂性能稳定,能多次再生使用,配合冷原子吸收法适于富集测定饮用水及天然水中溶解态痕量无机汞和有机汞。1—4l水样调至pH2.5,以15ml/min流速通过装有1g树脂的交换柱。用5%硫脲酸性溶液,以0.4ml/min流速淋洗。收集25—50ml淋洗液,取一部分加入10ml 5%硫脲溶液和10ml 20%氢氧化钠,测无机汞(加10%氯化亚锡2ml)和总汞(加含6000ppm镉的10%氯化亚锡2ml)。差减求出有机汞。本法八次富集测定重蒸去离子水,未检出有机汞,无机汞含量在9.2—11.8ppt范围,相对标准偏差6.35%。对重蒸去离子水、自来水、雨水和河水富集测定,检出最低平均含无机汞10ppt,有机汞2ppt。有机汞回收率河水为84%,其余在91%以上,相对误差小于4%。若以10l水样富集,将能测定0.2ppt汞。  相似文献   
128.
大气混杂污染物诱导8—羟基脱氧鸟苷的形成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DNA加合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作为DNA氧化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HPLC-EC)法对大气混杂污染物染毒后的DNA中8-OHdG进行定量检测,通过气质联用法(GC-MS)进行有机成分分析和原子吸收法(AAS)对其进行无机元素分析,并从大混杂污染物化学组成成分的角度推理并证实了其造成DNA损伤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29.
戴树桂  王菊先 《环境化学》1994,13(6):510-518
测定了模型水生生态系统水、底泥中2,4,6-三氯酚(TC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值,以及TCP从水中挥发、光解、底泥吸附、解吸、微生物降解的速率常数。假设水中TCP的迁移和转化遵循一级速率过程,水中物质平衡能通过数学等式来描述,显示出室系统数学模型能粗略预测模型水生生态系统中TC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最后,应用该模型预测了排放到天津室外兼性塘中TCP的迁移、归宿,发现15d后出口水中TCP浓度已降低到入  相似文献   
130.
利用半透膜被动采样技术监测黄河兰州段典型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  钟霞  王平  汪磊  董军兴  戴树桂 《生态环境》2006,15(3):481-485
利用半透膜被动采样技术(SPMD)和固相萃取技术(SPE)对黄河兰州段八盘峡、包兰桥等六个监测断面的几种典型多环芳烃(PAHs)和壬基酚类(NPs)物质进行了采集测定。结果显示所选取的几种目标污染物在各监测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几种PAHs在监测点水样中SPE测定的浓度为0.04~21.57g·L-1,而在SPMD中的浓度为842~99139g·L-1,富集倍数达到了103~105;NPs在监测点水样中SPE测定的浓度为0.04~2.10g·L-1,在SPMD中的浓度为80-81394g·L-1,富集倍数达到了103~104。利用SPMD数学模型,根据污染物在SPMD类酯中浓度推算出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平均浓度值,和利用SPE测得的水样中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该实验研究为发展SPMD技术作为黄河中有机污染物的常规监测手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