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39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煤燃烧过程中5种微量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一维炉燃烧模拟实验,研究了褐煤、肥煤、无烟煤及其燃烧产物中As,Cr,Pb,Cd,Hg的含量和分布;计算了在不同燃烧条件下的飞灰和底灰对煤的元素含量比和富集因子,以及飞灰对底灰的元素含量比和富集因子;详细探讨了3种煤在不同燃烧过程中5种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行为.结果表明,5种元素在各燃烧产物中都有一定含量的分布,只是各元素在不同燃烧过程中所呈现的集散规律不同,说明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行为不仅与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状态有直接关系,还受煤燃烧方式、炉温、气氛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2.
污水短程脱氮工艺中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主要由厌氧-好氧-缺氧构成的短程脱氮工艺,进行了常温条件下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分析了DO、游离氨(FA)等因素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DO是影响短程硝化的主要因素,控制好氧1区的DO在1.5~2.5mg/L、好氧2区的DO在0.5~1.0mg/L,可以实现稳定的亚硝酸盐的积累,氨氮去除率达到90%.对氨氧化菌(AOB)进行T-RFLP群落分析表明,该工艺运行中的AOB优势菌种为Nitrosomonas oligotropha culster.  相似文献   
203.
水资源、能源和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被称为“水-能源-粮食”纽带。中国水资源、能源和粮食(耕地)资源时空分布不匹配,影响资源流动效率。随着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管理方式亟需从“单资源”规划向“多资源”协同转变,因此,开展“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适配性评估对推动多资源协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引入共生理论,构建“水-能源-粮食”系统共生架构,提出区域“水-能源-粮食”系统适配概念,将“水-能源-粮食”系统适配性分解为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基于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构建适配性评估指标体系,对2000—2016年我国区域“水-能源-粮食”系统适配性进行综合评估。研究表明:①可持续性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适配性影响最大,协调性是适配性提升的短板,稳定性是适配性的重要基础。②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整体适配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先快后慢,稳定性指数小幅波动,趋于平稳。③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适配性时空分异特征明显,东北、东部地区的适配性水平相对较高,主要呈上升趋势;中部、西部地区的适配性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呈下降趋势。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水资源、能源、农业、土地等多部门协同,增加科技、水利、能源等方面投资力度,协调水-能源、水-粮食和能源-粮食关系,提高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系统之间转化效率。②引导自然资源从富集区域向匮乏区域流动,引导高端产业、先进技术和投资等社会资源从发达地区向自然资源富集区域转移,缓解资源匮乏区供需矛盾,提高资源附加值,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4.
为了解决化工园区危化品运输路径优化问题,研究了化工“园区间”与“园区内”2种空间尺度下危化品运输的影响因素差异性,提出以最小化运输阻抗、最小化运输风险和最小化风险敏感度为优化目标的不同空间尺度下危化品运输路径优化模型。通过目标量化确定每条路径上的目标值,将标准化后的目标值引入到Dijkstra算法和集成目标函数最优折衷路径的扩展标号法中,对危化品运输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危化品运输最优路径不同,应根据危化品运输的实际情况对运输路径进行选择。最后,以平顶山某化工园区的抽象路网为例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5.
为方便地表水中总微囊藻毒素(TMCs)的预警监测,探究提取MC-LR、MC-RR、MC-YR的不同快速前处理方法,建立同时测定3种TMCs的煮沸-过滤-UPLC-MS/MS法.该方法在0.006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06μg/L~0.010μg/L,实际水样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  相似文献   
206.
支兵发 《灾害学》2008,23(2):59-64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需从评价区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特点、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系统分析人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具有地域特色、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可行的评价方法,应用包括GIS、RS在内的评价技术与工作平台,重视评价过程分析并强调评价结果的检验。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为例,从区域生态适宜性与人居适宜性角度分别进行基于GIS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获得了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的评价结果,达到了为农林业优势发展空间的选择、泛都市空间拓展方向的确定提供宏观依据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7.
畜禽养殖废水中的Cu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业环境,限制了养殖废水的安全循环利用。该研究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不同浓度Cu2+胁迫下大薸的吸收特征,测定活性氧含量、抗氧化酶含量、膜脂氧化程度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后发现,7 d内大薸对Cu的最大去除率可达90.16%;4 mg/L处理中富集与转运系数最大,分别为187.34、0.166 5;抗氧化酶活方面,4 mg/L处理中SOD、CAT活性最强,8 mg/L处理中POD活性最大;丙二醛含量随Cu浓度升高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12 mg/L处理最高,为69.59 nmol/g;叶绿素含量在1 mg/L处理达最大值5.196 mg/g,后持续降低。研究表明,大薸在低浓度(≤4 mg/L)Cu污染水体中适应能力较强,修复效果较好。经7 d处理后,1 mg/L与2 mg/L试验组溶液中的Cu浓度在1 mg/L以下。大薸根系对Cu的蓄积减少了向叶片的转运,与较高的抗氧化酶响应水平对活性氧的清除一同维持了植株的生理功能,保证了对Cu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化妆品中的十四种稀土元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化妆品中镧(La)、铈(Ce)、镨(Pr)、钕(Nd)、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第十四种稀土元素.根据化妆品种类的不同,考察了不同的消解条件和消解方法对上述元素的影响,方法检出限为0.03-0.8ng·g-1,加标回收率为98.7%-107.2%.  相似文献   
209.
化工过程中同一类型的异常往往也存在微小差别,将不同程度的同一类型异常进行有效识别和归属,掌握同一类型异常的多样化情况,对于化工过程安全监控有重要意义。设计了一种基于人工免疫和遗传思想的微小差别异常诊断方法,并以一个典型的精馏过程Chem CAD仿真模型进行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阀门异常模式设置,获取正常情况和各异常情况下的样本数据,然后利用所提出的诊断方法计算不同程度异常对其异常类型的隶属概率。结果表明,同一阀门不同开度异常尽管会导致过程监控参数的变化,但该微小差别异常诊断方法却能对其进行有效归属,且归属准确度经启发式算法多次运行后可达98%以上。最后进一步运用TE过程中具有微小差异输出结果的4种异常模式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也可以在较少的异常数据基础上完成对异常模式的准确归属。  相似文献   
210.
螺杆式上升限位器是单梁桥式起重机重要的安全装置。它的工作机理是:由钢丝绳在卷筒上的缠绕引发导绳器的运动,从而带动了与导绳器相连的螺杆式上升限位器螺杆的运动,再通过与螺母一起的撞头,去触发开关触头来断电。在起重机的安装、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