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39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时测定各种塑料中的铅、镉、汞、铬、砷等元素的方法.对仪器的参数设置、进样系统的选择、测试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塑料标准样品中上述元素分析的前处理条件如消解体系、酸用量、消解温度及时间等进行了优化.方法检出限为0.7-6.5 ng·g-1,加标回收率为89.8%-103.5%,相对标准偏差为0.8%-11.3%.  相似文献   
82.
岩体裂隙面的形貌特征直接影响其渗流特性,为了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采用劈裂法制备了单裂隙砂岩试样,进行了裂隙面扫描分析和渗流试验,基于分形维数在定量表达不规则曲线形貌特征方面的优势,提出了考虑裂隙面形貌各向异性特征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矩阵理论的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相当于用矩阵网格去覆盖整个裂隙面,可以较好地反映裂隙面的整体形貌特征;(2)裂隙面的形貌特征对其渗流特性影响显著,随着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逐渐增大,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逐渐减小,而且侧向应力越大,渗透系数的减小趋势越明显;(3)分析建立了裂隙岩样渗透系数kf与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验证分析表明,该公式计算得到的裂隙岩样渗透系数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SBR法处理工业废水中pH值对污泥膨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在SBR法处理啤酒废水和化工废水中pH值对污泥膨胀的影响。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进水的pH值在 5 0~ 6 0,啤酒废水长期保持进水pH值为 5 0时,活性污泥的污泥指数SVI<10 0mL g,当pH值 5 0~ 2 5时,会引起活性污泥活性抑制和污泥上浮 (尤其是化工废水 )。进水pH值在 9 0~ 12 0时,2种废水的污泥指数略有上升,但SVI<110mL g,活性污泥皆表现出活性的抑制和污泥的解体。若进水的pH值在 3 5~ 7 0,且控制反应周期内pH值不变,则 2种废水的活性污泥上浮加剧,化工废水污泥较啤酒废水的污泥上浮程度更严重。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镜检未见过量真菌和其它丝状菌,可见用SBR法处理工业废水时,过低或过高的pH值不一定引起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84.
针对松散煤岩体巷道钻孔成孔困难、锚固力低的问题,提出了钻封注分次注浆时空耦合加固方法,实现了钻孔内“全长封孔+带压注浆”,分析了钻封注分次注浆加固技术原理,研发了自钻锚杆、封孔及加固注浆材料,其封孔材料具有膨胀性大、强度大和凝固时间快等特点,注浆加固材料具有速凝早强、流动性好、固结效果好及强度较高等优点。研究结果表明:全长封孔后带压注浆,浆液扩散半径大,钻封注锚杆锚固力相对于数脂锚固提高1倍以上,表明钻封注分次注浆加固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乌江中上游水体营养状况底栖硅藻指示性属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次对乌江中上游底栖硅藻和水环境因子间关系进行系统定量研究。对底栖硅藻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磷是影响底栖硅藻属种分布的第一显著因子。利用加权平均回归方法,计算出底栖硅藻属种对总磷指标响应的生态最佳值和忍耐值,提取出的Nitzschia frustulum(Kütz.)Grun.、Nitzschia fonticola Grun.、Nitzschiapalea(Kütz.)W.Sminth、Surirella angusta Kütz.Nitzschia amphibia Grun.等17种硅藻是乌江中上游河流富营养化发生的指示性属种。而Achnanthes minutissima Kütz.、Cymbella affinis、Diatoma vulagaris Bory、Navicula protracta(Grun.)Cleve等9种硅藻是乌江中上游中营养化水体的指示性属种,对较低营养水体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底栖硅藻指示性属种的提取对富营养化河流的治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用硅藻监测、评价水质和建立河流水质监测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贵州三水库冬季浮游生物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深水水库冬季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于2010年2月对贵州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进行采样分析。共鉴定出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的浮游植物分别为66、70、60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分别为0.34×106~2.25×106、3.03×106~12.72×106、5.3×106~13.3×106 cells/L,后生浮游动物分别为22、16、24种,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1~36.5、7.3~408、27~135 ind/L。Jaccard相似系数显示红枫湖/百花湖(0.381)>百花湖/阿哈水库(0.371)>红枫湖/阿哈水库(0.274)。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3个水库冬季的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受透明度、温度、喜冷中镖水蚤、右突新镖水蚤、pH、舞跃无柄轮虫的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的分布主要受透明度、温度、DO、沼泽颤藻、单角盘星藻具孔变种、TN和颗粒直连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以木糖为碳源采用间歇培养方式,对木糖厌氧发酵产酸进行研究。考察木糖浓度和初始pH值对木糖厌氧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木糖浓度的增加,总产酸量得到提高,但木糖利用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当木糖浓度为5 g/L时,其利用率为100%,15 g/L时利用率为73.9%,此时挥发性脂肪酸(VFAs)为9.22 g/L。木糖的分批投加可有效促进产酸,尤其是促进乙酸浓度的提高。pH为5.0和6.0左右时,VFAs主要成分为乙酸和丁酸;而pH为7.0~9.0时,乙酸含量明显增高,在pH值为8.0的条件下乙酸含量占总VFAs的80.1%。在pH=8.0时经过8 d左右的发酵,VFAs浓度可达9.34 g/L。  相似文献   
88.
吸附分离辅助电渗透脱水过程中污泥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渗透技术对于城市污水厂污泥的深度脱水是非常有效的,但相对较高的能耗制约了它的广泛应用。为此,针对污泥电渗透脱水过程中阴极排水困难引起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了吸附分离辅助电渗透脱水,同时考察了吸附分离辅助电渗透脱水过程中污泥中水分的运动特点、pH的变化以及离子的迁移规律。结果显示,吸附分离可以极大地提高污泥电渗透脱水的效果。且脱水过程中阳极附近污泥的含水率、pH均迅速减小;阴极附近污泥的含水率稍有减少,但pH却迅速增大;而中间层污泥的含水率及pH均没有发生变化。此外,电渗透脱水技术对于污泥中目标离子的去除非常有效,但同时容易导致非目标离子的去除。  相似文献   
89.
长江流域平原区水网密布、渔业发达,养殖池塘造成的氮磷污染问题突出,是河湖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源之一;从大空间尺度,精细化估算养殖池塘的氮磷污染负荷,对水污染的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平台,构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养殖池塘识别模型,精细化识别了长江流域养殖池塘的分布与类型;梳理养殖坑塘的氮磷污染研究案例,针对长江流域养殖坑塘的特征,构建氮磷污染负荷的估算方法,评估氮磷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长江流域养殖池塘总面积为14567km2,包括鱼塘5820 km2、虾蟹塘8747 km2、氮磷排放量分别为95059、16224 t;中部地区的氮磷污染负荷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本研究是遥感大数据在大尺度污染负荷定量分析的尝试应用,方法适用于其它类型污染负荷的估算.  相似文献   
90.
地质因素对瓦斯赋存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与瓦斯突出(简称突出)是发生在煤矿生产中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地质动力现象,它是在煤矿地下采掘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数分钟),从煤(岩)壁内部向采掘工作空间突然喷出煤(岩)和瓦斯的现象。它能摧毁井巷设施、破坏矿井通风系统,使井巷充满瓦斯和煤岩抛出物,造成人员窒息,煤流埋人,甚至可引起瓦斯爆炸与火灾事故,导致生产中断等,因此它是煤矿生产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