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86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342篇
基础理论   70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采用气袋采样-GCMS分析法测定大气中丙醛等5种醛类恶臭物质,对Tedler等5种不同材质采样袋进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Tedler 2号采样袋对低浓度醛类回收率影响最小,低浓度醛类在其中能稳定存放12 h,在PVDFs采样袋中低浓度醛类须在6 h内测定,高浓度醛类在Tedler 2号采样袋和PVDFs采样袋中能较稳定地保存24 h,24 h内的回收率在78%以上。  相似文献   
102.
在牛粪干式厌氧消化过程中,通过添加不同挥发酸(乙酸、丙酸、丁酸),考察消化稳定阶段,挥发性脂肪酸的分布特征,挥发性脂肪酸酸组成变化对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影响,微生物种群组成和种群间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挥发性脂肪酸对SRB还原速率的贡献依次为:丙酸丁酸乙酸。相比乙酸和丁酸,添加一定量的丙酸,更有利于激活SRB的活性,从而加强SRB与产甲烷菌(MB)的种间协同,保证厌氧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3.
运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2005年和2009年遥感解译数据、土地侵蚀数据及环境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山东省17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17个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59.81~78.08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2005-2009年17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值在0.06~3.5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04.
以自制壳聚糖小球为载体,采用吸附固定法制备固定化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DHHJ),并将其用于羽毛废弃物降解。结果表明,采用3.0%(质量分数)的壳聚糖制成的壳聚糖小球的形态较好,经高压灭菌后弹性增加,呈多孔状,有很强的吸水性,有利于细菌的吸附固定和生长;在细胞稀释液中加入10%(质量分数)的壳聚糖小球,固定时间设为2d时,制得的固定化小球在发酵过程中释放的有效活菌数最多,可达7.0×106 cfu/mL;在连续10次、共计40d的序批发酵降解过程中,固定化菌的羽毛降解率和发酵液中的角蛋白酶酶活均保持在最大值的80%以上。固定化菌的发酵稳定性较强,能在较长时间内稳定、有效地降解羽毛,具有连续发酵潜力;固定化菌发酵降解羽毛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小球投加量50mg/mL,羽毛投加量25mg/mL,摇床转速130r/min,发酵5d。  相似文献   
105.
以低浓度的二级出水为处理对象,利用小试装置,以COD、TP和浊度为考察指标,对使用气液混合泵溶气的全溶气、部分溶气和回流加压溶气气浮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回流加压溶气气浮系统对3个指标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全溶气和部分溶气气浮系统,而部分溶气气浮系统对COD、TP的去除率略高于全溶气气浮系统;二级出水浊度较低时,全溶气和部分溶气气浮系统的出水浊度反而升高,因此使用气液混合泵溶气的全溶气和部分溶气气浮系统不适合处理低浊度的二级出水.  相似文献   
106.
采用云南175个历史强震的等震线图、云南数字等震线模型和云南1:400万活动断裂资料,对常规正圆法灾区范围量化与数字等震线模型灾区范围量化得到的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结果表明,灾害地震的灾区范围用等震线模型来量化比常规用正圆来量化更加符合地震的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107.
水动力条件下蓝藻水华生消的模拟实验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藻水华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水污染问题之一。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在温度、光照、初始pH值和营养盐等基本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模拟水流流速分别为10cm/s、20cm/s、30cm/s、40cm/s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的产生与消亡过程,在10~40cm/s流速区间里藻类生长周期随流速增大而变长,藻类最大现存量在40cm/s流速下最大,在10cm/s流速下最小,流速为30cm/s时藻类比增率最大,较适合藻类生存,在整个水华暴发过程中水体氮磷营养浓度呈下降趋势,水体的pH、DO和Ec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8.
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污水絮凝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油田聚合物驱(简称聚驱)采出污水,通过对油滴粒度分布、絮凝指数、油水分离特性和Zeta电位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聚合物、温度、药剂以及搅拌强度对絮凝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聚驱采出污水油水分离效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静电排斥并不是聚驱采出污水异常稳定的主要原因. 聚驱采出污水的油水分离特性与水驱采出污水相比存在显著差别,主要因为聚合物阻碍了小油滴的碰撞絮凝. 投加250mg/L由改性聚醚类破乳剂和弱阳离子絮凝剂复合而成的CHP-03药剂,可以有效克服聚合物的阻碍作用,获得92%的含油去除率. 该药剂在絮凝过程中并不依靠电中和机理来实现油滴的脱稳. 在现场条件下,温度的提高不能明显地促进油滴絮凝的有效性. 适当的高速搅拌可以加快絮体生长. 油滴之间的聚结破乳滞后于絮凝,絮凝的后期应避免剧烈搅拌,防止尚未聚结破乳的油滴重新分散.  相似文献   
109.
进口与国产COD消解测定仪测定废水COD的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消解分光光度法,比对了一款进口仪器和一款国产仪器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OD含量测定的差异性。通过精密度、回收率、方法比对等实验分析得出,2款仪器应用电热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COD,实验结果与国标回流滴定法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可广泛用于水质评价和环境监测。与国产仪器相比,进口测定仪具有较小的偏差,较高的回收率。国产测定仪偏差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比色装置,而不是用于前处理的消解装置。比较分析了2款仪器的购买和使用经济成本,为广大企事业及科研单位选用COD消解测定仪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0.
研究了水稻土对Cu2+的吸附反应动力学,并考察了p H和磷酸根2个因素对Cu2+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对Cu2+的吸附反应速率可明显分为快、慢2个阶段,快速阶段主要是Cu2+结合在高亲和力位点,而慢速阶段则是结合在低亲和力位点。提高溶液p H可促进水稻土对Cu2+的吸附,降低溶液p H则将抑制Cu2+的吸附,这主要是因为p H可通过改变水稻土表面电荷的性质以及溶液Cu2+的形态来影响吸附反应。提高离子强度,将降低低p H条件下Cu2+的吸附量,而对高p H条件下Cu2+的吸附量影响较小,这表明水稻土对Cu2+存在很大比例的专性吸附。溶液中磷酸根的存在,可促进水稻土对Cu2+的吸附。本文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对认识Cu2+在水稻土中的土壤环境行为及其污染控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