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7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试验使用SBR反应器,采用乙酸钠、乙醇、葡萄糖和蔗糖4种常用的外加有机碳源,对反硝化反应中N2O释放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碳源条件下,N2O积累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最后保持稳定的趋势。N2O最大积累量分别为1.59,1.25,5.43,0.66 mg/L,最大转化率分别为1.61%、1.36%、5.44%和0.67%;最终积累量分别为1.02,0.67,3.12,0.49 mg/L,最终转化率分别为1.04%、0.73%、3.13%和0.50%。N2O释放量及转化率顺序均为葡萄糖>乙酸钠>乙醇>蔗糖。游离亚硝酸抑制、不同反硝化酶的电子竞争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均是影响N2O释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32.
污泥作为一种不透明的非牛顿流体,研究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的流场分布对于解决污泥堆积、混合不均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并且能为实际工程中反应器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基于固液两相流混合模型,借助CFD模拟软件Fluent 15.0对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反应器内的速度分布与高度和径向距离有关。在某一特定的径向距离r/R内,速度逐渐增大,向壁面扩散速度又逐渐降为0。死区体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但降低的幅度逐渐减小。t=1 s时,Y=0.15 m高度处污泥在r/R为0.3~0.5范围内,其浓度明显大于其他高度的污泥浓度。搅拌至t=20 s时,在r/R为0.5~0.9范围内,污泥体积分数达到10.5%左右。反应器的底部、上端和壁面是混合效果较差的区域。研究桨叶表面的压力分布,结果显示,桨叶末端所受的压力最大。  相似文献   
33.
随着显微镜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污水生物处理中生物絮体及生物相构成的观测也逐渐从定性朝定量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将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技术与图像分析软件系统的结合,不仅能探测污泥絮体的形态学特征和内部结构,帮助监测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情况,也能用于研究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文章着重对图像分析与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图像分析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全面综述与分析,以从微生物学及其群落构成的角度促进对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系统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4.
前期模拟研究显示,溶解氧是控制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的关键因子.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参数,曝气量在工程上便显得尤为重要.生物膜工艺曝气量取决于发生在生物膜内各种反应(硝化、常规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的耗氧与氧补偿以及生物膜的厚度等.由于在生物膜内存在着基质扩散梯度,所以,通过试验方法确定净耗氧量十分困难,甚至难以实现.正因如此,数学模拟技术被用来评价这一在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中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模拟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工艺及生物膜参数会导致不同的耗氧曲线.这些信息有助于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的设计及运行.  相似文献   
35.
为阐明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中污泥胞外聚合物对脱水和流变的影响,选取北京市某再生水厂中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的污泥为对象,通过测量污泥粒径、三维荧光及各层EPS含量研究了EPS去除对污泥流变和含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热水解预处理后的污泥,粒径相较混合污泥下降66.79%;混合污泥荧光波峰集中出现在酪氨酸类蛋白质区和色氨酸类蛋白质区,经过热水解后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荧光响应值升高,再经过厌氧消化后提升了腐殖酸区域荧光响应值;EPS的去除对于污泥流动性有重要影响。热水解污泥和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去除EPS后表观黏度下降幅度较大;此外,不同的脱水方法对污泥含固率的影响也不同。混合污泥和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去除S-EPS层后含固率提升366.67%和148.92%,而热水解污泥去除S-EPS层后提升效果不明显。研究结果从污泥组分和流变学角度为污泥脱水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36.
超声处理对活性污泥系统污泥减量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活性污泥系统采用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以考察污泥减量效果及其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声能密度0.25~0.50 W/mL范围内,经过1~30 min的超声波处理,系统表观产率显著下降,剩余污泥的产量可以减少20%~50%左右.同时发现,污泥的沉降性能指标SVI有所下降,而污泥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37.
超声波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曹秀芹  陈珺 《环境工程》2002,20(4):23-25
本文分析了超声波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并对超声波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同时提出可以利用超声波分解污泥作为形成微生物隐性生长的一种方法 ,并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8.
污泥经过热水解预处理后,其流变和理化性质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为实现后续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的最优化,分别采用触变动力学系数(K)和离心脱水泥饼的总固体含量(TS)作为污泥触变性及脱水性能的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低温热水解(60~90 ℃)对于污泥触变性及脱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解48 h后,污泥的触变性增大,脱水性能提高,且热水解温度的升高与触变性的增大和脱水性能的提高呈对数关系。污泥脱水性的提高与触变性的增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触变动力学系数有望成为比较污泥脱水性能的新工具,从流变学角度提出了评价污泥脱水性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9.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需要对海绵设施和不同尺度区域的径流过程进行水质监测采样。现有的采样方法和设备难以自动采集到径流产生初始阶段的水样。研发了一套包含无电力驱动天然降雨自动采样器、"零捕获"下垫面径流过程水质监测自动采样终端、智能型自动水质监测采样器等设备的城市降雨径流水质监测自动采样技术,解决了全天候、自动采集天然降雨和径流过程最初水样的难题,并可记录采样过程的具体时间。实际应用表明,该套技术可操作性强,性能可靠,能为相关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21世纪受到重点关注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ASs化合物具有疏水、疏油,化学稳定性强、表面活性高的特性,能够承受光照、高温,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因PFASs应用广泛,在环境中的化学稳定性好,近年来陆续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被检出。大量研究表明,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检出的PFASs类物质多为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PFASs具有多种高等毒性,已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必要深入研究它们的环境行为。该文总结了多种水域、沉积物和生物体中PFASs的污染现状,概述了目前各种PFASs的去除技术,重点对吸附去除PFASs的机理以及迁移规律等环境行为进行了总结,并对PFASs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