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397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基于2014~2019年长沙市6种空气污染物日均浓度的监测数据、同期的气象数据,利用随机森林重要性评估的方法对影响污染物浓度的预报因子进行筛选,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的2种机器学习预报模型对6种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别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各污染物浓度预报结果的均方根误差随着AQI指数的增加而变大;经随机森林变量筛选优化之后2种模型对各种污染物浓度的预报准确率都有所提升,且预报准确率都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大而降低。整体而言,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对长沙市空气污染预报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误差更小。  相似文献   
742.
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流域pH值和电导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05-11~2005-09-27,在青藏高原唐古拉段冬克玛底冰川流域对融水径流和草地径流分别进行采样.对样品的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借助电导率水量来源模型对冬克玛底河流量进行划分,暖季径流主要以冰川冰融水补给为主,占总流量的62%以上,其次是积雪融水和降雨补给,其中,第1、3阶段的积雪融水补给分别占31%和37%,第2阶段的降雨补给占17%左右;土壤冻结水消融对径流贡献很小,占2%以下.  相似文献   
743.
为了有效评估城市群碳储量变化,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0~2020年及203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碳储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且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2000~2010年林地面积的减少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66×106t,2010~2020年草地面积的增加使其碳储量增加约69.14×106t.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碳储量预测值分别为8875.88×106t、8895.58×106t和8841.58×106t;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土地利用是影响碳储量空间变化分布的第一主导因素,贡献率接近于90%,土地利用强度与碳储量协调性分析与两者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土地利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碳储量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本研究区而言,生态保护发展情景可能更符合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能够为土...  相似文献   
744.
文章采集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2020年1月(非沙尘)和2020年7月(沙尘)2个不同时期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并采用离子色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法分别分析可吸入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和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和田市城区PM2.5质量浓度越高,可吸入颗粒物中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越低,而PM10质量浓度越高,可吸入颗粒物中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越高;变形菌门(PM2.5:沙尘43.5%和非沙尘32.6%,PM10:沙尘33.9%和非沙尘45.4%)和厚壁菌门(PM2.5:沙尘22.7%和非沙尘28.5%,PM10:沙尘23.8%和非沙尘17.3%)是大气颗粒物中最丰富的细菌,不动杆菌属(PM2.5:沙尘16.2%和非沙尘7.2%,PM10:沙尘9.2%和非沙尘13.9%)是大气颗粒物中优势细菌属。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Ca2+对细菌群落结构分布有较...  相似文献   
745.
为探讨和田市不同树种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效应,作者于和田市昆仑湖公园进行叶片采集工作,共采集12种树木。通过测定树木的株高、冠高、冠幅和单叶片面积,计算出不同树种的叶片总面积、三维绿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利用差重法得出不同树种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含量,所测定的7项生长指标都与树木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存在相关性。不同树种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分布比例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在10~100μm的颗粒物比例最大,占比最小的粒径范围在0.22~3μm。在单位叶面积内,滞留PM3和PM10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556~12.912μg/cm2和9.869~36.635μg/cm2,滞留TSP含量最高的树种为杨树;在单叶片内,梧桐滞留PM3、PM10、TSP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树种;对于单株滞尘量而言,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排在前三的是杨树、桑树和梧桐;在单位土地面积内,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最强的为杨树,滞留PM3、PM10、TSP的含量...  相似文献   
746.
正"怀着最好希望,做最坏的打算"。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尽管我们拥有丰富的安全知识,先进的安全技术,但悲剧总是不可避免。催生悲剧的原因各种各样,这就是为什么要做最坏的打算。希望事情发生时,能按照计划进行应对。有人不禁会问,为什么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毫无疑问,救危解难是应急服务部门的工作。设想我们在海上,所乘船只正在下沉。你可能会想,"没问题,海军和海警  相似文献   
747.
正2014年美国工业卫生协会(AIHA)的年会上,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负责人约翰·霍华德博士发表主旨演讲。会议恰逢AIHA成立75周年,霍华德借此机会展望了工业卫生未来75年的发展前景。他说,"在下一个发展时期,进行暴露评估就要先对工作环境进行持续监测。"霍华德指出,可直接读数的测量设备能让工人自行控  相似文献   
748.
正瑞克修·麦迪纳是一名注册安全师,热衷于安全工作。他1991年加入美国安全专业人员协会(ASSP),拥有西班牙裔背景和多年国际工作经验。这为他在协会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2017年8月,美国安全工程师协会(ASSE)的成员通过改名决议,确定了新名称——安全专业人员协会。时任协会主席吉姆·史密斯表示,将"工程师"改为"专业人员",更能反映协会人员构成的多样性。"机构刚成立时,成员全部为工程师。而如今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包含多种学科。"史密斯解释道。本次,EHS Today杂志采访到了瑞克修·麦迪纳。他在希戈石  相似文献   
749.
玉米秸秆基改性生物质活性炭对Cd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了生物质活性炭(以下简称生物炭),用HNO_3、NaOH、沸水、四氢呋喃(THF)对其进行改性,并比较了不同生物炭对Cd的吸附特性,对沸水和THF滤液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随着Cd初始浓度的增加,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及改性产物对Cd的吸附量大体增强;Cd初始质量浓度超过25.0 mg/L时,吸附量表现为碱改性生物炭未改性生物炭THF改性生物炭沸水改性生物炭酸改性生物炭。NaOH通过改变玉米秸秆基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和元素构成,增强了其吸附能力。HNO_3使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孔隙带正电荷,从而抑制了对Cd的吸附。沸水和THF从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孔隙中溶出了有利于吸附反应的部分表面官能团,从而降低了其对Cd的吸附能力。随着Cd初始浓度增加,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对Cd的吸附量大体增加,滤液pH大体降低。用玉米秸秆基生物炭处理污水中的Cd时,建议用碱改性法来提高其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750.
灾害应急响应业务常面临数据不完备、应急措施适时性强等问题,要求所实现的应急响应方法灵活程度高,易于操作。以灾害救助撤离路线分析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混合数据的使用达到降低数据准备难度的目的,通过栅格空间分析的使用达到简化分析过程的目的,通过模型的设计实现达到方便业务功能集成更新的目的。设计并实现了路线分析的技术流程;基于重用思想定义业务模型,应用组件对象模型技术对路线分析方法进行了封装。所实现的业务模型证实了技术流程的有效性,具有较高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