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71.
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市为案例,对其近年来的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①2000-2007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不断上涨,但与GDP的比值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处于下降态势;②这7年间不同土地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增长量最大的是城市绿地,耕地、城镇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则呈现出负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372.
2000年中国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与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采用2000年3-6月中国省级报刊发布的风沙灾害信息800多条,建立了含有2600个案例的数据库,据此重建了2000年全国14场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风沙灾害致灾灾次Zc和承灾体指数CH,构建了风沙灾害危险度Wx,编制了风沙灾害危险度评价图。研究表明:风沙灾害Zc高值区与CH高值区在区域上错位,前者在内蒙古中西部,后者在华北平原。风沙灾害危险性Wx高值区分布的北界为国界;西南界为阿拉善左旗-甘肃定西县-浙江北部的杭州市;东北界为内蒙古中部锡林浩特市,多伦县-河北东北丰宁县-秦皇岛市所围的区域。这个区域应用为我国风沙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其中Wx为3.5以上的带状区域,即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山西北部、京津及河北应为防沙治沙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373.
建立了一种利用吹扫捕集(PT)-气相色谱(GC)/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同时测定水中16种致嗅类有机硫化物的分析方法。研究并优化了捕集阱类型、吹扫温度、吹扫时间,解吸温度以及解吸时间对PT的影响。实验表明:大部分硫醚类和硫醇类化合物分别在1~100 ng/L和3~300 n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47%(n=6);加标回收率为81.68%~115.18%。定量下限(10倍信噪比)范围从0.19 ng/L(二乙基二硫醚)到2.67 ng/L(2-甲基-1-丙硫醇)。采用此方法对北京市3条河流水样进行了检测,除1-丙基二硫醚和2-甲基-2-丙硫醇外,其他14种有机硫化物都有检出,质量浓度为1.95~1 282.35 ng/L。  相似文献   
374.
地震巨灾灾后幸存者如何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是灾后救助的重点。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对地震幸存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结合个体的灾情背景与城市重建、生产生活恢复的过程,分析了地震巨灾幸存者灾后心理恢复力的影响因子。调查结果显示,灾害影响具备整体共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实地调查数据,亲人伤亡程度、个体损伤情况、住房恢复状况是对灾民心理恢复力影响较大的3个因子。以家人平安为对照组,对家人轻伤、重伤和死亡3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自身安全者为对照组,对受压埋者和逃出建筑物者两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灾后6个月内搬进简易房为对照组,对六个月内尚未搬进简易房的研究组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家庭破裂、亲人失散会造成心理恢复极大的障碍,社会需要关怀失去亲人的灾民,尤其是孤儿;灾民消极态度与自身受伤程度明显正相关,随着身体的康复,灾民心理也能较快恢复;从地震棚搬入简易房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灾民的情绪稳定。对幸存者的灾后恢复研究有助于灾后救助和社会安定,为灾害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5.
农业旱灾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兴和县地处内蒙古高原,旱灾的经常发生使当地居民形成了独特的适应策略。通过研究者先后两次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采用农业收入多样性分析方法对农户的旱灾恢复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兴和县农户收入来源的多样性程度存在着北部地区低,中、南部地区相对较高的趋势;同时发现气候干旱化使当地居民家庭收入来源萎缩,收入的多样性正在逐渐丧失。同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帮助当地农民提高家庭收入的多样性,增强其生活系统应对旱灾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其旱灾恢复力水平。研究结果对其他地区农村系统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恢复能力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76.
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性、脆弱性、恢复性和适应性是自然灾害4个最重要的特性,也是灾害研究的主要方向。灾后恢复作为减灾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归纳整理了重庆旱灾报刊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了重庆旱灾系统,探讨了其灾后恢复性模式。结果表明:(1)重庆2006年特大旱灾百年一遇,伏旱是导致灾情累加形成巨灾的直接原因;(2)旱灾后的连续降雨是提高灾后恢复力的重要因素;(3)灾民的外出打工实现了旱灾的风险转移和经济补偿,减小了损失。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田农业区的伏旱型旱灾系统研究和恢复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证。  相似文献   
377.
沙尘暴是一种风沙灾害天气.在沙尘暴发生后,尘暴中浓密的沙尘对系统的涡旋能量有调节作用,从而导致沙尘暴具有区别于风暴的行为模式.从沙尘暴的微观结构及涡旋能量入手,分析了尘暴中沙尘有效辐射效应形成的条件,认为沙尘暴在沙尘颗粒参与下,沙尘有效辐射效应对锋面前后涡旋能量的调整是重要的能量反馈机制,认为辐射效应有着时间与区域的不同,从而导致沙尘暴在白天发展、持续,在夜间消亡,其发生频率随纬度升高显现日期延后的现象.分析认为,沙尘暴中类似于风暴体的结构是沙尘暴的核心所在,其中存在的能量反馈机理有规律性,利用这种机制可帮助调控沙尘暴,指导制定减灾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