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微米级空间碎片撞击太阳电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航天器太阳电池阵遭遇微米级空间碎片撞击后性能的下降程度。方法利用激光驱动飞片发射系统针对硅太阳电池开展系统的试验工作,对太阳电池机械损伤特性及伏安特性进行测试。利用ORDEM2000软件计算航天器所在轨道的碎片通量和速度。结合试验结果,计算航天器太阳电池阵因微米级空间碎片撞击引起的最大输出功率衰减率。结果太阳电池最大输出功率衰减率与溅射区直径呈二次函数关系,与表面污染率近似相等。未来5年天宫一号所在轨道航天器太阳电池因微米级空间碎片撞击引起的最大输出功率衰减率为0.45%。结论利用该研究结果可以预计航天器太阳电池因微米级空间碎片撞击引起的最大输出功率衰减率,为航天器总体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二级膜分离—冷凝—变压吸附工艺回收处理含有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和苯系物的炼厂罐区外排"呼吸气"。结果表明,进气的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范围41 000~182 000 mg/m~3,进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0~1 400 mg/m~3,150~1 600 mg/m~3,300~2 100 mg/m~3时,尾气中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始终低于80mg/m~3,去除率均高于99.9%,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去除率分别为99.6%、99.6%和99.8%。抗冲击负荷实验将进气量提高50%,尾气中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仍低于80 mg/m~3。二级膜单元可以高效浓缩轻烃,既回收获得可燃气,又解决了轻烃积累所造成的尾气超标难题。  相似文献   
13.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需对H2S含量较高的原料气进行处理,溶液循环量大、工艺流程长、公用工程消耗量大、能耗高。通过对天然气净化厂脱硫单元的耗能点及耗能关联因素进行分析,从优化工艺方案、采用先进节能设备、回收可回收的能量、减少工艺过程能量损失等方面,提出了热泵、贫液与半贫液分流工艺及板式换热器在MDEA脱硫单元中的应用及改造措施,详细阐述了各种节能措施的优势及适用条件。充分挖掘天然气净化厂的节能潜力,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向原油中加入营养源的方法培养出降解菌体系,这些细菌能在21 d内将原油完全乳化降解,用红外光谱仪扫描降解后的原油,结果表明,图谱的4 000~4 500 cm-1和5 500~6 000 cm-1两处原油特征峰消失。采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和PCR扩增等方法,构建原油降解菌体系16S rDNA克隆文库,从中随机挑选35个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约800bp),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结果表明,变形杆菌纲(Proteobacteria)是原油降解体系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群(65.7%),其中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 sp.)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是重要原油降解菌。因此对16S rDNA克隆文库的分析揭示了宁波港原油降解菌株的组成,为以后利用此类细菌处理原油污染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长碳链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膨润土,研究其对典型液态有机物(苯、氯苯、硝基苯、柴油)的截留性能及作用机制,并进行了中试规模的模拟应急处置试验.改性膨润土对液态有机物的单位截留量(2.83~9.01 g.g-1)明显高于常规截留剂(0.28~1.17 g.g-1).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添加量及有机物本身的黏度是影响改性膨润土对液态有机物截留性能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为改性剂且其添加量为100%CEC的改性膨润土的截留性能最佳.在液态有机物泄漏模拟处置中,改性膨润土应急截留装置可在短时间内(30 min)完成对液态有机物90%以上的就地截留.研究表明改性膨润土截留液态有机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表面活性剂的改性处理增强了改性膨润土的疏水性,并增大了其层间距,从而提高了其对液态有机物的截留性能.  相似文献   
16.
李宇  周德成  闫章美 《环境科学》2021,42(10):5037-5045
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致使我国城市热岛效应日趋严重,进而严重影响区域环境和人类健康.目前有关我国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多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辐射温度,有关大气热岛效应时空变化格局的认识相对薄弱.本文选取84个代表性城市,基于1960~2017年逐日气温观测数据,分析了我国大气城市热岛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昼夜、年内和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所有城市平均热岛强度为(0.9±1.1)℃,不同地区热岛强度差异明显,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地区,华北地区最大,年均强度达(1.4±1.4)℃;不同时间和季节热岛强度差异大,尤其东北和西北地区,整体表现为夜晚[(1.2±1.1)℃]明显高于白天[(0.5±1.2)℃],白天夏季高于冬季,夜晚冬季高于夏季;从年际变化来看,大部分城市年平均热岛强度呈明显增加态势,平均增长速率达到0.040℃·(10 a)-1,但在2009年后出现明显减弱趋势;通过分析热岛强度与局地气候和不透水面的关系,结果发现大气热岛强度空间分布受气候背景和气象站点位置影响较大,而长期变化受不透水面比例影响较大.本研究将深化对我国大气热岛效应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制定缓解高温热浪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要城市的城市化对局地增温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宇  周德成  闫章美  张良侠 《环境科学》2022,43(5):2822-2830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可极大地加剧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局地和区域的增温效应,然而有关不同城市的局地增温效应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认识相对薄弱.基于1981~2017年气象观测和ERA-5气候再分析数据,通过城乡对比法(UMR)和观测减去再分析方法(OMR)对比分析了中国92个主要城市的城市化对局地增温的贡献.结果表明,过去37 a,所有城市的气温均呈显著增加态势,且最低温度增速整体上明显高于最高温度,尤其北方城市;OMR和UMR方法所估算的城市化增温效应差异大,UMR方法整体上可能严重低估城市化对气温升高的影响;OMR方法结果表明,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对气温升高起促进作用[平均增温趋势和贡献率分别达0.26℃·(10 a)-1和46.7%],尤其是最低气温;不同区域城市化增温效应差异大,东南地区增温贡献最大,西北地区最低.结果强调了城市化增温效应的极大时空异质性以及不同方法估算结果的巨大差异,未来需加强乡村对比气象站点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税收调整。煤矿在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方面需要采取有效的节税方案,才能保证节税目标顺利实现。在我国税务监管体制日趋完善的情况下,煤矿企业项目管理节税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煤矿企业粗放型管理模式,导致煤炭行业普遍存在节税管理不规范的局面,税务管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煤炭企业税务管理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确保税务管理符合节税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火电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效益支撑,在其资本结构优化过程中需要进行投资收益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节税措施,对提高火电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资本结构与节税模式对企业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节税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确保资本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对提高资本利用率、实现税后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揭示流域尺度城市群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对指导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本文聚焦“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联合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生态保护、资源配置、动态演化、空间结构、整合调控等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求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核心观点如下:识别水资源、城市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是促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协同、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并进的关键;分析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复杂耦合与动力演化机制对于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揭示黄河流域典型城市群和产业空间演变机理,构建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空间一体化目标与模式,是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和能源革命导致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复杂、“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背景下,黄河流域“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亟需更全面的整合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