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沈阳城市热岛变化趋势及其与TSP相关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 1970~ 1999年 30a的沈阳市和其周边的几个观测站的年均地面温度资料、1987~ 1996年沈阳市TSP浓度的观测资料、2 0 0 2年 11月的沈阳市地面逐时温度观测资料以及 2 0 0 2年 11月的TSP浓度的观测资料 ,对沈阳市的城市热岛年际、日变化情况统计分析研究 ,找出了城市热岛的一些变化规律 ,并对这些规律与TSP浓度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沈阳的热岛强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 ,冬季夜间增强尤为明显。TSP的浓度与热岛的增强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辽河流域典型支流(清河和凡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3个水期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四节蜉科(Baetidae)、扁蜉科(Heptageniidae)、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及石蝇科(Perlidae)等生物类群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内林地为主的河流中;以耕地和居民点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以摇蚊科(Chironomidae)类群为主;颤蚓科(Tubificidae)等寡毛类大型底栖动物在以城市发展为主的土地利用区域内河流中优势明显.河流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及EPT%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耕地居民点城市,FBI值由低到高依次为林地耕地居民点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河流生境因子空间差异性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且生物密度在空间上呈显著差异,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底质、DO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等指数呈正相关关系,TN、TP、NH3-N、BOD5、CODCr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关系.生物与环境联合分析(BIO-ENV)表明,底质、DO、TN、BOD5是影响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最显著的主导环境因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对河流生境及水质产生影响,进而使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室模拟土壤含水层处理(SAT)的土壤柱系统研究了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特性在SAT系统中的变化.利用XAD树脂将二级处理出水中的DOM分为5个部分: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和亲水性有机物(HPI).结果表明,TPI-N中的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物质在SAT系统中优先去除.经过SAT系统处理后,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物质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物质在HPO-A,HPO-N,TPI-A和HPI中的相对含量升高.各组分中带有3~5个稠合苯环的荧光物质,以及激发波长/发射波长(λex/λem)=390~410nm/456~476nm的类腐殖酸荧光物质在SAT系统中的去除率低于相应组分中以溶解性有机碳(DOC)表征的整体有机物的去除率.不同组分中的其他荧光物质在SAT系统中去除行为不同.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石菖蒲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植物通过吸附吸收、促进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等来实现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的去除.分析了植物特性、植物搭配、环境因子以及水力负荷等对石菖蒲净化水质效率的影响.归纳了石菖蒲的生态习性和人工湿地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对今后石菖蒲在人工湿地水污染控制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李崇  李法云  张营  刘桐武  侯伟 《生态环境》2008,17(2):560-564
对沈阳市区街道灰尘中Cd、Cu、Pb、Zn的含量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市区街道灰尘中Cd、Cu、Pb、Z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29~15.04 mg·kg-1、46.96~204.29 mg·kg-1、62.76~509.48 mg·kg-1、277.41~422.89 mg·kg-1,平均值为4.35 mg·kg-1、81.33 mg·kg-1、106.26 mg·kg-1、334.47 mg·kg-1,是沈阳市土壤背景值的27.18、3.31、4.80、5.67倍;市区西部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于东部,东、西部污染程度高于南、北部;街道灰尘中Cd、Pb空间分布差异较大,Zn分布较均匀;除Cd以外,铁西区重金属含量均最高,特别是Pb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区,这与其工业区性质密不可分;Cd在大东区含量最高,这应与东部的汽车产业特征有密切关系;Cd-Zn,Cu-Pb,Cu-Zn,Pb-Zn之间都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地积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Cd处于重污染水平,其余3种重金属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研究结果以期为沈阳市的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子生物学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的方法对制药废水交替流生物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样性研究,该反应器对CODcr、氨氮、石油类化合物以及多种特殊污染物均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代表序列的BLAST比对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具有高度多样性,优势菌群为Proteobacteria,占78.6%.微生物群落分属7个不同纲,优势顺序为Alphaproteobacteria (39.8%),Betaproteobacteria(23.5%),Gammaproteobacteria(14.3%),Chlorobil(6.3%),Firmicutes(4.1%),Flavobacteria (1.0%),Deltaproteobacteria(1.0%.使用Vector NTI Suite 6.0软件对50个OTU的代表序列和NCBI基因库中最相近的已知细菌16S rDNA序列绘制系统进化树,表明克隆子与已知菌之间的基因系统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期大量使用传统氯盐型融雪剂(NaCl)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探究甲酸钾(KCOOH)等有机替代型融雪剂的环境效应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土柱淋溶方法探讨0.01 mol·L-1、0.05 mol·L-1和0.1 mol·L-1不同浓度NaCl和KCOOH处理对沈阳市街道绿化土壤重金属Pb、Cu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和KCOOH处理浓度的增加显著提高土壤中Pb和Cu的释放量,且同浓度NaCl和KCOOH处理土壤对Cu的释放量均高于对Pb的释放量.两种处理下土壤对Pb、Cu释放量与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表明胶体运移是重金属Pb、Cu迁移的主要方式.KCOOH对土壤胶体扩散的作用较NaCl更小,以及KCOOH处理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p H升高是KCOOH对土壤Pb和Cu释放量低于NaCl的主要原因.因此,与传统无机型融雪剂NaCl相比,有机型融雪剂KCOOH可一定程度降低城市街道绿化土壤中Pb、Cu的淋溶释放.  相似文献   
18.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介绍了辽宁省在污灌区、城市典型工业区、采矿与石油开采区存在的土壤污染问题,并提出了相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环氧氯丙烷胺类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以2-甲基咪唑为交联剂,以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为原料,制备了新型季铵盐阳离子絮凝剂——MZO,并对其进行红外、核磁表征. 采用MZO对抚顺炼油厂废水进行絮凝除浊试验,并与其他6种改性絮凝剂〔交联剂分别为HMTA(六次甲基四胺)、DET(二乙烯三胺)、TER(三乙烯四胺)、ED(乙二胺)、TE(三乙胺)、DAA(二烯丙基胺)〕进行了对比.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MZO投加量、絮凝温度及其与PFC(聚合氯化铁)复配使用等因素对絮凝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其最佳使用条件. 结果表明:①MZO的阳离子度为41.1%,并非最高,但MZO对炼油废水的除浊率能达到98.8%,比其他6种改性絮凝剂提高了1.2%~20.0%不等;②单因素试验确定MZO的最佳絮凝温度为60 ℃,最佳投加量为30 mg/L,MZO与PFC的最佳复配比(质量比)为1∶40;③结合正交试验结果、生产及经济因素确定其最佳使用条件:絮凝温度为55 ℃,投加量为25 mg/L,复配比(质量比)为1∶20,在此条件下,复配后絮凝剂的除浊率达到98.2%.   相似文献   
20.
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之一,其是河流生境与水质生物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价的重要生物指标。以辽河典型生态保护型河流——凡河为研究区域,对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生境、水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凡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在空间和不同水期呈现差异,其中物种丰度(NO.taxa)等指数空间差异性显著,丰富度(dm)、EPT(Ephemeroptera,Plecoptera and Tricoptera)和科级生物指数FBI(Family Biotic Index)在枯、丰水期间呈显著性差异。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总磷(TP)、生化需氧量(BOD5)、溶解氧(DO)、生境复杂性(HC)为枯水期和丰水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共同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与大型底栖动物相关性及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TP、BOD5与EPT、FBI分别呈显著负、正相关关系(p0.05),且与摇蚊科(Chironomidae)、颤蚓科(Tubificidae)等耐污类群存在明显响应关系。溶解氧及生境复杂性与物种丰度、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扁蜉科(Heptageniidae)、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石蝇科(Perlidae)等清洁类群响应关系明显,且在丰水期对大型底栖动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