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4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1篇 |
综合类 | 113篇 |
基础理论 | 10篇 |
污染及防治 | 14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11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实现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探索了混菌体系中以剩余污泥为底物连续产中链脂肪酸(MCFAs)的可行性。本研究基于乙醇/乙酸人工配制废水,采用热碱水解污泥-短期厌氧发酵-微生物碳链延长(CE)反应的“两相发酵”技术合成MCFAs,并逐步优化水力停留时间(HRT)与底物醇酸比以驯化厌氧污泥微生物。结果表明:在为期135 d的连续模式CE过程中,在醇酸比为2∶1的条件下,驯化期(Phase Ⅰ~Ⅲ)的HRT由20 d逐步缩减至5 d后,典型CE微生物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_12成为优势菌种,其相对丰度升至65.21%,但己酸产率仅为775 mg∙(L∙d)−1;当醇酸比提高至3∶1 (Phase Ⅳ),己酸产率升至1 402 mg∙(L∙d)−1,MCFAs产物选择性明显提高。将实验期(Phase Ⅴ)系统中的底物置换为污泥厌氧发酵液,己酸产率依然稳定保持在1 400 mg∙(L∙d)−1,表明功能微生物组的结构稳定。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逆向β-氧化(RBO)和脂肪酸生物合成(FAB)代谢通路均参与了CE过程的MCFAs合成;另外,相较于乙醇/乙酸人工配制废水,污泥发酵液可提高这2种代谢通路的关键酶丰度。本研究证实了污泥连续发酵产MCFAs的可行性,并阐明了过程中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机制,可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土壤有机质级份的红外和热重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红外分析(FTIR)和热失重分析法对从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黄泥土中提取出的FA,HA及用酸性二甲基亚砜(DMSO)和HF—HCl两种方法提取胡敏素的元素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胡敏素占腐殖质总碳的60—70%,FA和HA分别占10%和15%左右;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DMSO-humin,HF-humin 1.HF-humin2在波数2930/1640处的吸收强度比分别为1.18—1.44,0.32—0.43,0.37—0.41;DMSO.humin在78—86℃和264-282℃出现了主要的失重峰,HF-humin1和HF—humin2的主要失重峰在333—338℃和438—458℃之间,FA和HA的主要失重峰分别在300℃和359℃左右,说明用DMSO提取的胡敏素脂肪族类物质较多,缩合程度较低;而用HF—HCl提取的则含较多的芳香族类物质,缩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3.
84.
8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石化企业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消防污水的收集与处理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本文就这一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6.
87.
庐山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用来研究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来源、水量平衡及不同水体间的补给关系。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庐山地区三个不同研究点(庐山西北面莲花镇,山顶牯岭镇和东南面海会镇)采集的102个次降水样品同位素资料为基础,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庐山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氘盈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大气水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庐山地区夏半年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值δ18O平均值(-6.1‰)小于冬半年(-4.8‰);氢氧同位素特征和氘盈余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平均氘盈余值(10.6‰)大于全球大部分地区的评估值(10.0‰);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δD=7.45δ18O+8.36与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δD=8δ18O+10相比,其斜率和截距均偏小。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同位素特征发现,庐山地区大气水汽夏半年主要来源于低纬度南海和印度洋,冬半年来自于干燥的华北和西北内陆;局地水汽影响和地理位置差异导致了降雨同位素特征的空间差异性。本研究可为今后展开庐山地区水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针对目前煤矿中频频发生的透水事故与静电引发瓦斯灾害的现状,文章以聚合物水泥、阻燃剂以及导电填料制备出一种适用于煤矿井下能够防止煤壁渗水和封堵瓦斯气体的材料,具有防水、防火、抗静电的特点。系统考查了导电云母粉、石墨、炭黑等多种导电填料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合填料对涂层干燥时间、表面电阻和吸水率等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导电云母粉涂层的电阻值变化不大,无法达到国家煤安标准MT 113-1995的抗静电要求,不适合作为导电填料;添加石墨粉的涂层在质量分数为16%左右时电阻值方可达到106108Ω;添加炭黑的涂层粘度较大,且质量分数在5%时可达到要求。当石墨粉与炭黑单独添加时,随着导电填料的增加,材料的吸水率逐渐升高,防水性能逐渐下降;从涂膜的抗静电性能和防水性能两方面考虑,最佳的导电填料为石墨与炭黑的混合填料,且最佳的混合比为炭黑:石墨=2:3。 相似文献
89.
以Al2O3负载Cu2O为催化剂,研究芴酮废水在臭氧条件下的氧化降解反应,为芴酮废水的治理提供一种新的处理方法。研究表明,Al2O3负载Cu2O的催化剂加速了臭氧氧化反应,使芴酮废水的氧化降解加快。影响芴酮废水氧化降解的主要因素有臭氧流量、废水的pH值、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器的高度等。加大臭氧流量及增加催化剂用量,均有利于芴酮废水的降解。处理3 L芴酮废水时适宜的反应条件:臭氧流量为25 mg/h,催化剂用量为20 g,反应器的高度H为1 600 mm,废水初始pH为11。在该条件下1.75 h,废水的脱色率为91.2%,COD去除率为90.5%。 相似文献
90.
为了探究不同预处理方式污泥对MFC(microbial fuel cell,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影响,采用双室MFC反应器构型,以不同预处理方式的污泥作为MFC的底物基质,包括热处理污泥、废碱渣预处理污泥、未处理污泥,并设置静态试验组污泥(开路试验),考察MFC的产电性能(电压、电功率密度)、pH、CODCr、总悬浮物(TSS)、挥发性悬浮物(VSS)、EPS(胞外聚合物)以及三维荧光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所设外电阻条件下(1 000 Ω),MFC的最大启动电压可达0.3 V;②废碱渣预处理污泥的最大功率密度可达70.1 mW/m2,热处理污泥的最大功率密度可达60.1 mW/m2,预处理后污泥的性能优于未处理污泥;③热处理污泥、废碱渣预处理污泥、未处理污泥以及静态试验组污泥的pH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废碱渣预处理污泥及热处理污泥总悬浮物和挥发性悬浮物的去除率均高于未处理污泥,且CODCr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污泥EPS的组成成分以及三维荧光光谱图的特性发现,污泥EPS中蛋白质质量浓度最高,并且腐殖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胞外电子基团的转移,三维荧光光谱图也证实了不同预处理方式污泥随厌氧消化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显示,将废碱渣预处理的污泥作为MFC的底物,不仅降低了资源能耗而且提高了MFC的产电性能,实现了综合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