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95篇
安全科学   240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397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科学客观地对应答器系统进行风险评估,规避评估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AHP与证据理论的评估方法。首先识别系统的风险因素,采用改进型AHP法确定风险因素的权重;然后依据权重将模糊子集引入证据体空间,并加入模糊概率,将专家的模糊描述转换为定量描述,利用证据理论合成规则得到系统风险的mass函数值。最后,以应答器系统为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2.
对山西省五台山区垂直土壤主要土类的氟元素背景值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揭示了五台山区土壤氟元素区域背景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五台山区土壤氟背景值略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多数土壤B层含氟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3.
向海湿地河道上下游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向海湿地河道上、下游土壤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Al元素作为标准化元素,通过对重金属元素富集因子的分析,研究了Cu、Ni、Mn、Fe、Ba、Cr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人为污染状况及分级。结果表明,该区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影响,部分层面Ni、Ba等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达到显著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富含重金属的霍林河上游矿源物质的沉积及人类对湿地开发活动的历史变迁过程;此外,径流淹没频率不同造成了两断面土壤沉积类型和沉积效果的不同,使得受水文影响较大的上游断面的人为污染程度大于受影响较小的下游断面,说明向海湿地对人为污染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或向海湿地具有较强的净化和过滤功能。  相似文献   
104.
鲁春霞  于格  谢高地  肖玉 《生态环境》2007,16(4):1289-1293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将严重地影响高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定量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的影响,采用大型风洞实验,模拟人类不同的干扰方式和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青藏高原三个草地类型:高寒草甸、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干扰方式包括破坏草地地上部分和根系,干扰程度包括轻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和全部破坏。实验结果表明,地上部分破坏后,土壤含水率均有下降,降幅分别为:QZ1为6.9%~9.2%、QZ2为6.8%~10.1%、QZ3为9%~10%;当根系遭到破坏后土壤含水率的降幅则分别为:QZ1为16%~30%,QZ2为17.25~32.1%,QZ3为22%~50%,显然,根系破坏后土壤含水率降幅远大于地表植被破坏后的情形。因此,植被根系是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的关键。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剧,土壤含水率在迅速下降。从试验模拟结果看,三个草地类型中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  相似文献   
105.
CuO-ZnO催化剂的XRD和EXAF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XRD和EXAFS方法研究了CuO-ZnO(50:50)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的结构.XRD研究发现,在催化剂还原前后,分别存在CuO,ZnO和Cu-ZnO晶相.EXAFS研究发现,在CuO-ZnO中,Cu—O,Cu—Cu键长及Cu的氧配位数、Cu的Cu配位数与纯CuO的十分接近,在Cu-ZnO中,Cu—Wu键长、Cu的Cu配位数与纯Cu的十分接近,说明催化剂在还原前后,CU的近邻结构分别与CuO与Cu的十分接近.纯Cu的活性、选择性很低,而Cu-ZnO的活性、选择性较纯Cu的有很大提高,说明催化剂的性能与催化剂中Cu的近邻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106.
煤矸石复垦中的氮素积累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行了煤矸石上种植接菌种草及加覆盖物种植牧草的盆栽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接菌种植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的固氮酶活性和结瘤率,改善煤矸石的氮素贫瘠状况,促进牧草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和煤矸石的进一步风化;这些结果在施氮量中等区w(N)=15g/100kg更为明显。同时在煤矸石上加薄层覆盖物种植豆科植物,对其氮素的积累提高和生物性状的同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以黄土覆盖效果更佳。这些结果为解决煤矸石复垦中氮素缺乏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表3参4  相似文献   
107.
农杆菌介导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导入谷秆两用水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导入到谷秆两用水稻中,GUS组织化学染色、PCR扩增、Southem blot分析表明,该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测定9株转基因水稻叶片赖氨酸含量,大部分植株有明显的提高,最高幅度达到了22.71%,图6参15  相似文献   
108.
沪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和小麦重金属污染状况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以沪宁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分路段采集公路两侧土壤及小麦样品进行重金属污染监测。结果表明,沪宁高速公路两侧距路肩250m范围内土壤和小麦已受不同程度铅污染。土壤中铅最大污染指数达3.26,铜、镍、铬、镉污染不显著。公路两侧小麦籽粒中铅含量超标率99%以上,最大超标倍数达1.73倍,锌有部分样品超标,镉及铜无超标现象。多数地段土壤铅含量在距路肩100m处较高,而小麦籽粒铅含量则多以距路肩50m和100m处较高。公路交通铅污染仍然是影响公路两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左右,保持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与GDP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25.7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8.8%。长期以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能源消费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已迫在眉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0.
人口增长胁迫下的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人口和耕地、草地、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数量增减和相互转化。该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人-地关系平衡模型,对1970~1995年和未来50年全球人口增长胁迫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25年来,在人口增长了546%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减。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是以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为标志的农业技术进步使土地生产率提高了639%,从而抵消了人口增长胁迫耕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森林面积相应减少的压力。②未来50年当中,人口将增加74%,达到100×10,人均耕地、草场和森林面积将分别减少到低于013hm、034hm和037hm,在此情况下,由于将耕地面积扩大74%不大可能,现有全球土地利用(覆盖)格局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是依靠农业技术进步使耕地生产率提高74%以上。③由于在原有维持土地覆盖变化相对稳定的机制中,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在未来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假定现有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现有耕地生产率水平不变,到2050年,耕地仍能养活比届时地球上预测生存人口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