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31.
基于湖南省2001~2008年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构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系统地分析曲线特征、成因以及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变迁的关系。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湖南省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污染指数均较高,人均GDP呈逐年明显增长趋势;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废气、固废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仍未达到环境质量趋好的转折点,依然表现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因此,为保证湖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合理的环境目标和相应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将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纳入区域规划,提高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32.
张杨  杨洋  江平  邓红蒂  祁帆  李强  常献伟  程鹏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3005-3018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新认知,是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立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研究范式为目的,系统剖析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与应用在基础探索、快速发展和多元繁荣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与特征;再次审视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内涵、阐明了概念新认知、基本特征、人与生命共同体关系;最后提出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问题—目标—时空策略—目的”的实施路径,及构建以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为主的制度体系,进而提升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构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33.
GoenHo  杨洋 《产业与环境》2005,27(1):35-38
在工业化国家,已经证实了生物补救、植物工程与人工地下水补充的有效性,他们对发展中世界也有巨大的使用潜力,模拟自然的发育过程,它们提供了使环境可持续的解决办法,当这些和那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关于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的问题,也应该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34.
通过厌氧发酵动力学分析、还原糖及其他代谢产物变化情况,结合香蒲微观结构解析,系统研究酸(HCl)、碱(NaOH)、酶(纤维素酶R-10)3种预处理对水生植物厌氧发酵联产H2-CH4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蒲分别经酸、碱、酶3种预处理后,厌氧发酵联产累积H2、CH4产量及含量均显著提高,c(HCl)、c(NaOH)均为1.0 mol/L,w(纤维素酶R-10)(以底物计)为10 mg/g时,预处理最佳.其中1.0 mol/L NaOH预处理香蒲效果最佳,φ(H2)(H2含量)达30.09%,累积产H2量(以香蒲干质量计)达11.39 mL/g;φ(CH4)(CH4含量)最高达67.48%,累积产CH4量(以香蒲干质量计)达41.87 mL/g;还原糖利用率达50.87%,sCOD(溶解性化学需氧量)利用率达66.17%.纤维素酶预处理后香蒲产CH4能力显著提高,产CH4阶段φ(CH4)最高为71.39%,累积产CH4量达46.32 mL/g,还原糖利用率达72.10%.扫描电镜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碱预处理对香蒲纤维素结构破坏程度最大,可有效增加香蒲与微生物接触面积,有利于厌氧发酵联产H2-CH4工艺的快速启动和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5.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海口市城区主要地表水系(海甸五西路河段、鸭尾溪河段、东湖、西湖、红城湖、金牛岭公园人工湖以及美舍河)水体中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磺胺类(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嘧啶、磺胺甲唑、磺胺二甲基嘧啶)2类共6种抗生素药物残留量。结果表明:(1)在海口市地表水系中6种抗生素皆有检出,检出浓度在3.4~1 385.8 ng/L之间,其中,磺胺甲唑、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在水系每个检测断面中均有检出,磺胺甲唑的检出浓度最大,且含量明显高于欧美以及香港维多利亚港和珠江广州河段的抗生素药物残留量;(2)在海口市城区的地表水系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程度是金牛岭公园人工湖>红城湖>东湖>西湖>龙昆沟>美舍河>海甸五西路河段>鸭尾溪;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程度是西湖>鸭尾溪>海甸五西路河段>金牛岭公园人工湖>东湖>龙昆沟>红城湖>美舍河;(3)影响海口市城区地表水系中抗生素残留量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居住人口密度、污水排放量和水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6.
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是“十四五”期间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而科学筛选地下水中优控污染物是调查评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针对地下水中优控污染物筛选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地下水监测数据缺失或薄弱的情况。以西南地区某化工园区为研究区,基于“源-路径-受体”的思路,构建了综合考虑污染源强(E)、污染物毒性(T)、污染物进入地下水难易程度(D)的综合评价模型(ETD模型),并通过K-means聚类分析获得高、中、低三个级别地下水中优控污染物清单。结果表明:该化工园区地下水中有高级别优控污染物12种、中级别优控污染物20种、低级别优控污染物22种,其中高级别优控污染物包括卤代脂肪烃7种、醇类1种、单环芳香族化合物2种、有机磷农药1种和其他有机物1种;筛选出的高级别优控污染物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标准的清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也与该化工园区地下水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实际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能反映该化工园区企业的“三废”特征。该研究方法为化工园区地下水中优控有机污染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可为化工园区地下水调查和污染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7.
研究了pH和盐对活性炭纤维ST-8和ST-13吸附2,4-二硝基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0~14范围内,吸附量先随着pH的增大而增大,然后吸附量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在pH11时吸附量最小但不为零;在pH11~14范围内,吸附量随着pH增大而增大;ST-8和ST-13吸附2,4-二硝基酚的最佳pH分别为2和3。盐的存在对吸附2,4-二硝基酚有利,低pH时,氯化钠的作用是盐析效应;在pH较大时,氯化钠的作用是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38.
海岸带生态系统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处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与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转换过程最活跃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基地.文章提出海岸带生态系统概念,指出海岸带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从生态学的观点、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合理规划海岸带开发利用,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特征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9.
在探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皖江示范区2016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解析皖江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与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合肥、芜湖两地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其余7地市发展水平较低,总体呈"中间高周边低";合肥、芜湖、马鞍山3地市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较高,其余6地市发展水平较低,整体呈"西南低-中东部高".2)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在整体发展及阶段演化中表现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耦合度呈现较为均衡态势,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3)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弱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程度不太显著,除合肥处于过度调和类外,其余8个地级市均处于失调衰退类.4)从空间集聚格局来看,两者耦合协调度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性较强,表现为相同属性的随机分布;耦合协调度局部空间自相关规律性明显,虽然不同集聚区在空间演变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扩张和收缩,但耦合协调度高的城市聚集分布,耦合协调度低的城市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40.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分别减少了约16.61×106t和19.55×106t。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增加率分别为2.64%和2.55%,在此基础上,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增加了5.36×106t和4.48×106t。从整个研究区尺度来看,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减少了了约11.24×106t和15.08×106t。从基于气象站点的泰森多边形尺度来看,研究区的西北区域,主要包括陕西、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对于气候变化比较敏感,而包括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在内的研究区华北南部区域和内蒙古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