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纳米零价铁降解水中四氯化碳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四氯化碳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自制纳米零价铁降解水中四氯化碳的影响,并对反应产物及可能的反应路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制纳米零价铁对四氯化碳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在pH=3和30℃的条件下,当初始四氯化碳浓度为2.0 mg·L~(-1),纳米零价铁浓度为1.0 g·L~(-1)时,去除率高达96.7%.纳米零价铁降解四氯化碳的酸碱适应范围较大(pH值3~9).随着温度升高和纳米零价铁投加量的增大,四氯化碳降解率显著提高.该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且反应活化能较低,反应易于进行.  相似文献   
52.
以Ir O2/Ti为阳极,Fe为阴极,研究了电化学降解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T)的性能,重点研究了槽电压、极板间距、溶液的初始p H、电解质种类及浓度等因素对CT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槽电压为3 V,极板间距为50 mm,初始p H为4.5,电解质Na2SO4浓度为10mmol·L~(-1)时,CT的降解效果最佳,3 h内CT(1 mg·L~(-1))的去除率可达68.6%.运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研究了CT的电化学降解行为,并对降解机理进行初步推测,发现阴极还原脱氯是CT电化学降解的主要途径,CT还原脱氯的产物主要是三氯甲烷(Chloroform,CF)和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DCM).  相似文献   
53.
流域水质预警是水质监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流域水质预警体系可为流域水污染处理提供充足时间和所需信息,有效削减水污染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国内外的流域水质预警体系研究进展分别从预警体系目标、预警指标、预警阈值及模拟模型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且对目前国内外典型流域水质预警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水质预警体系目标主要从流域水体功能和水体污染风险2个方面进行考虑;预警指标可分为物化和生物毒性指标2类,生物毒性指标可弥补物化指标的不足,但不能完全替代,二者联合并施是未来预警指标筛选的发展方向;预警阈值的制定依据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水质现状及污染源特征等信息,采用单指标多次报警、多指标联合报警或物化与生物毒性指标联合报警等方式,可提高预警体系的稳定和可靠性;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已有一些成熟应用,但大部分模型依然需要大量的参数和历史数据才能保证准确性,因此对于大型流域难以适用.目前我国还未有国家层面完整的流域水质预警体系和相关流程在应用,特别是缺乏可靠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未来应从建立典型流域水质预警体系着手,集成地方流域成熟应用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逐步完善国家层面的流域水质预警体系,为我国流域水质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4.
为揭示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并以其为自然背景值指导人为活动导致的臭氧污染控制工作,该研究通过汇总统计中国15个典型自然背景地区与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6—2020年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数据,比较分析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的年度、季节、日内变化规律与空间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年均浓度明显高于城市区域,但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的第90百分位数(简称“臭氧年90百分位浓度”)明显低于城市,自然背景地区和城市区域臭氧年均浓度同步快速提升,年均增长分别为1.5和2.0 μg/m3. 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城市区域存在较大差异,自然背景地区臭氧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夏、秋、冬三季臭氧平均浓度差异不明显,与东亚环太平洋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存在明显差异. 部分自然背景地区受人为活动排放的影响较小,臭氧浓度不存在明显的日内峰谷差,全天臭氧浓度基本保持相同水平;部分自然背景地区可能受邻近城市人为活动排放的臭氧前体物影响,臭氧浓度日内变化规律与邻近城市较为一致,存在明显的日内峰谷差. 研究显示,中国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变化规律与城市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臭氧浓度年均值升高迅速,部分自然背景地区臭氧浓度变化规律可能受邻近城市人为活动排放的臭氧前体物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通过包气带造纸污水中的降解试验,分析了污染物在包气带内经吸附、过滤、离子交换以及生物化学作用等净化机制,指出生物氧化作用和生物还原作用是包气带中两种主要的生物化学作用.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时,会在表层形成生物氧化带,在下部形成生物还原带.只有当生物还原带形成后,生化层才发育成熟,包气带对有机物能进行有效地降解和清除,具有良好的天然降解功能.并指出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包气带的厚度是影响包气带的降解能力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高锰酸钾去除水中TCE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璐  杨琦  尚海涛  郝春博 《环境科学》2009,30(9):2570-2574
以水中常见的氯代烃污染物三氯乙烯(TCE)为目标污染物,以自制的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探讨了不同条件下高锰酸钾对TCE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30℃、高锰酸钾浓度为0.276 g.L-1的条件下,反应时间为30 min时,TCE的去除率就可达到100%.高锰酸钾对TCE的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为0.142 9 min-1,半衰期t1/2为4.85 min.TCE的去除速率随高锰酸钾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呈线性关系,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受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空气中甲硫醇(CH3SH)的采样,液氮冷冻浓缩,热解吸和毛细管柱GC/FID的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在选定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2-200μg检测下限约0.2μg,回收率为92.6%,重复实验变异系数3.2%,可以满足空气中CH3SH的测定,应用于某城市污水厂及污水沟周围空气中甲硫醇的测定,并以CH3SH为代表计算了空气的恶臭度,其分布规律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8.
不同基质作为电子供体时四氯乙烯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取回的厌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并用驯化好的厌氧污泥进行PCE的厌氧生物降解研究。实验选用甲醇、乳酸盐和醋酸盐作为电子供体,对PCE的降解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CE通过还原脱氯实现其降解,在本实验条件下PCE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通过对反应速率常数(k)的比较发现,乳酸盐是最有效的电子供体。  相似文献   
59.
国外对污水湿式催化氧化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湿式催化氧化(CWAO)法处理高浓度、有毒、有害和非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文中综述了国外WAO发展过程,机理以及动力学模型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0.
甲醇为共代谢基质时四氯乙烯的厌氧生物降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氯乙烯(PCE) 在厌氧条件下通过还原脱氯发生生物降解.本文研究以甲醇作为共代谢基质时PCE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PCE还原脱氯为TCE和DCEs,可能有VC和乙烯.因此,DCEs、VC和乙烯可能是PCE降解的终产物.PCE、TCE的降解和TCE的生成都符合准一级动力学.PCE和TCE的反应速率常数K分别为0.8991d-和0.068 d-;半衰期分别为0.77d和10.19d,TCE的生成速率常数为0.1333d-.表明PCE的脱氯速度大于TCE,而TCE的生成速率大于降解速率,所以在整个实验期间都有TCE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