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200篇
安全科学   340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118篇
综合类   828篇
基础理论   220篇
污染及防治   97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51.
底泥内源污染是导致河道黑臭反复的主要因素.为防止河道黑臭现象反复,以无锡市滨湖区某一河道为实验地点,采用CaO_2联合生物炭原位覆盖技术修复黑臭河道底泥,研究了该技术对泥水水质、底泥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磷形态以及微生物的影响,探究该技术对黑臭底泥修复效果.结果表明, CaO_2联合生物炭覆盖可显著提高泥水体系溶解氧(DO)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其中上覆水DO浓度和ORP分别保持在2 mg·L~(-1)和50 mV以上.间隙水氨氮(NH~+_4-N)、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3.40%、 41.18%和50.97%.底泥AVS去除率达到了37.03%,高通量测序表明,底泥厌氧微生物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出现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Dechloromonas、变形菌属(Proteus hauser)、脱硫微菌属(Desulfomicrobium)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等脱氮除硫菌群.底泥中磷转化为稳定的铁铝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因此,CaO_2联合生物炭原位覆盖对黑臭底泥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52.
953.
基于FCASM3建立了杭州市某污水厂A+A~2/O工艺模型.首先测定该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组分,以及不同阶段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和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动力学参数;然后,利用该厂2017年上半年的运行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核.校核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出系统中各物质的转化情况.最后,利用校核完成的工艺模型对该污水厂的主要工艺参数,包括溶解氧、污泥回流比和混合液回流比,进行多因素正交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的最佳运行工况为:当A+A~2/O系统的好氧池氧传输速率(Oxygen Transfer Coefficient,KLa)、污泥回流比和混合液回流比分别控制在2 h-1、75%及250%时,好氧池TN出水浓度下降1.28 mg·L~(-1),脱氮效率提高了15.91%,同时该厂污水处理能耗降低.  相似文献   
954.
采用UV-vis光谱、凝胶色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电解-水解-DMBR联合工艺处理模拟造纸废水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废水经过该工艺处理后有机污染物可以被有效的去除。反应器对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为91.1%和89.6%。UV-vis光谱图和分子量分布图分析表明,废水经水解酸化池处理后,难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转化为较易降解的小分子物质。三维荧光光谱图分析表明,废水中DOM主要有高激发波长色氨酸荧光峰(峰A)、紫外光区富里酸荧光峰(峰B)和可见光区富里酸荧光峰(峰C)3个明显的特荧光峰。经电解处理后峰B有成峰趋势;经水解酸化池处理后峰A强度明显增大。荧光指数(FI)、生物源指数(HIX)和腐殖化指数(BIX)的值表明,处理过程中DOM主要是由于微生物代谢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55.
东平湖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东平、梁山和平阴三县交界处,古为大野泽,又称“小洞庭”,宋、金、元时期始称“梁山泊”,1855年改称东平湖,现为山东省境内第二大淡水养殖基地[1,2]。湖区营养物质补给充足,渔业生物饵料基础好[3~5],因此,开发利用东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对挖掘该彻的生态渔业潜力,促进湖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东平湖自然概况东平湖跨越东经115°57’~116°22’和北纬35°40’~36°07’,由老湖和新湖两部分组成,总面积632km2。湖东南部有大清河入湖,北经陈山口闸与黄河相通;湖底部多淤泥,湖中部…  相似文献   
956.
一种新型有机肥和蔬菜专用肥的施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蔬菜施用一种添加了NPK增效剂的新型有机肥和蔬菜专用肥比习惯施用鸡粪有机肥和进口复合肥的增产21.9%,达极显著水平;但施用新型有机肥的不同基肥量对单造蔬菜生产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对单造菜心产量贡献最大的基肥施用量是1233.6g/m^2。研究表明这种NPK增效剂作为肥料生产助剂具有很好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957.
对三清山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Cheng)Cheng)-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从群落组成、外貌、结构分析看该群落是保存较好的典型中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地理成分构成以热带属占52.60%,温带属占46.08%;按重要值计算,群落优势种组成以杜鹃花科(24.38%)、松科(22.93%)、山茶科(19.45%)、壳斗科(10.27%)占优势,而建群种、优势种主要为猴头杜鹃(64.53%)、台湾松(56.11%)、白豆杉(29.36%)、荷木(19.68%)、黑柃(15.99%)、细叶青冈(15.82%)和厚叶红淡比(15.79%)。(2)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00,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66,频度值分析为A>B>CE,同Raunkiaer标准频度定律有一定差异。(3)群落组成以多优势种为特征,从年龄结构图看均为衰退种群,衰退程度为:台湾松>猴头杜鹃>荷木>白豆杉>黑柃>细叶青冈>厚叶红淡比,且前三种衰退程度很高。(4)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70.21%),地上芽植物次之(25.32%),地面芽植物(2.13%)和隐芽植物(2.13%)较少。(5)群落的乔木层明显分为2层,高度在10~18m,以台湾松、荷木、细叶青冈优势,7~10m以白豆杉、黑柃、猴头杜鹃占优势。猴头杜鹃优势度极大,覆盖度达0.6~0.98,较大的荫闭环境对其它优势种如台湾松、白豆杉等幼苗的更新造成极大的影响。(6)从总体上看,该台湾松、白豆杉群落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均匀度较高,在演替上实际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况。  相似文献   
958.
通过对三清山缺萼枫香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和分析,其结果表明,(1)该群落乔木分层明显,其中第1层高达20~25m,最高可达35m。年龄结构显示,主要优势种缺萼枫香处于衰退状态。(2)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75.38%),地上芽植物较多(21.54%),反映出该群落具有山顶群落特征。(3)重要值计算表明,各优势种的重要值比例为缺萼枫香(52.08%)、细叶青冈(34.14%)、猴头杜鹃(31.01%)、多脉青冈(24.95%)和红花油茶(20.63%),其相应的科所占比例为壳斗科(21.9%)、金缕梅科(17.36%)、山茶科(14.86%)及杜鹃花科(12.96%),在科属地理分布区类型上群落具有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热带性科占57.84%,温带性科占42.16%。(4)多样性指数以及频度分析表明,以Shannon-Wiener公式计算,其多样性指数为4.46,介于广东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与江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频度值分析为A>B>CE,与Raunkiaer频度定律有一定差异。整体分析表明缺萼枫香群落是中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  相似文献   
959.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1):22-22
很多动植物不可能经受住气候变化。新的分析表明,在一个由1103种陆地植物和动物组成的样本中,有15%~37%的物种预计到2050年将因气候变化而灭绝。这些物种中,有些将没有任何地方适合它们生存;另一些将不能到达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迅速改用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技术,并与碳的吸收技术相结合,有可能使15%~20%的物种避免灭绝气候变化将导致大量动植物灭绝@肖辉林  相似文献   
960.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2):246-246
看来,即使是世界最偏僻的森林也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一项为期18年的研究中,一组美国和巴西研究人员发现,亚马逊中部地区表面上未受扰动的雨林其组成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多数树种生长和死亡速度都在加快,专门在森林腹地潮湿、黑暗处生长的长树龄树种的丰度在急剧下降,大型速生树种正在取代它们。这些惊人的变化可能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迅速增加造成的,后者刺激植物生长,使得速生树种获得竞争优势。数量减少的许多树种是原始树种,是存在了数百万年的活化石,但在大气层中所发生的持续变化面前可能是脆弱的。(肖辉林摘自Nature, 2004, 428: 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