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老方是单位的安全主管,做事较顶真,言必安全,行必安全,常常别出心裁地编写一些安全对联、格言警句,潜移默化地教育大家,被单位同事呼为“安全经”。单位入口处原本矗立着一块“高高兴兴上班,开开心心回家”的展板,老方总觉得不够确切,缠着领导非要改成“安安全全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领导架不住老方的软磨硬泡,一块崭新的展板呈现在大伙面前,白底红字,甚是醒目。  相似文献   
142.
为探明生物炭对黄土高原石灰性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及机理,于400、600和800℃条件下制备玉米秸秆生物炭(BC),并采用热水浸提法制备碳骨架(BS)。在分析材料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将其分别按质量比1%和2%与土壤充分混匀,开展为期50 d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从400℃上升到800℃),玉米秸秆生物炭和碳骨架的pH值和总碱性含氧官能团含量显著增加,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和总酸性含氧官能团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碳骨架DOC和ROC含量均显著低于同一热解温度条件下制得的生物炭(P0.05)。随着添加材料(生物炭或碳骨架)热解温度的升高,各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呈降低趋势,且添加生物炭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高于添加碳骨架处理,尤其是BC-2%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BS-1%处理(P0.05)。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培养体系的DOC和ROC含量均呈降低趋势,但DOC含量降低幅度(87.90%~89.18%)大于ROC含量(19.29%~38.49%);培养过程中400、600和800℃处理DOC和ROC含量均呈BC-2%BC-1%/BS-2%BS-1%对照趋势。在添加生物炭或碳骨架处理中,与ROC含量相比,DOC含量对CO_2排放变化的解释程度更高,且达到显著水平(P0.01)。DOC和ROC含量均是影响黄土高原石灰性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重要因素,但相比较而言,DOC含量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3.
由于还原剂甲烷价廉易得,甲烷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简称CH4-SCR)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替代NH3-SCR的催化还原技术.现有的CH4-SCR催化剂中,分子筛类催化剂因催化活性高而被广泛研究,但由于其水热稳定性不好,使得非分子筛负载的催化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主要包括固体超强酸和氧化物两大类.综述了这两类催化体系在催化活性、反应机理及掺杂改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比较了各种催化剂的优缺点,并对CH4-SCR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4.
四羟甲基硫酸鏻去除铜绿微囊藻效果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四羟甲基硫酸鏻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四羟甲基硫酸鏻半效应浓度(EC50)与藻细胞数目呈正相关,线性方程为:Y=0.628 2X+0.956 4,R2=0.997 3(其中Y为EC50,mg/L;X为处理48 h后铜绿微囊藻细胞数目,106个/mL).11.0 mg/L四羟甲基硫酸鏻处理铜绿微囊藻36 h后,藻细胞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0.47%、11.31%、140.98%,四羟甲基硫酸鏻能够显著破坏藻细胞膜通透性,提高酯酶活性.四羟甲基硫酸鏻通过破坏藻细胞膜,造成膜脂过氧化,干扰藻体正常代谢而除藻.  相似文献   
145.
栾韶华  孙国瑞  王奇 《四川环境》2010,29(1):97-99,105
苦咸水淡化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苦咸水的淡化水处理方法,分别介绍了不同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对比,提出CARIX工艺是一种环保、有效的苦咸水淡化技术。  相似文献   
146.
噪声污染是航空环境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噪声合格审定已成为降低飞机噪声污染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了完善我国的飞机噪声合格审定技术规范,对飞机噪声有效感觉噪声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在飞机噪声合格审定过程中,实际飞行实验条件与噪声合格审定规范中规定的基准条件存在差异,依据飞行实验中相应的几何条件和噪声传播的规律,建立了使用积分修正方法计算有效感觉噪声级的完整方法;以CRJ700飞机为例说明了该方法在噪声合格审定中的应用,并且以Boeing747系列飞机为例阐明了噪声合格审定在降低飞机噪声污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7.
3种基质对污水中总磷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粒径为2~5 mm的无烟煤、活性炭和草炭3种基质为实验材料进行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实验,探讨和对比3种基质对污水中总磷的吸附性能,选用吸附效果最好的无烟煤作为玻璃柱的填料模拟土壤渗滤系统.结果表明,3种填料基质对总磷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通过拟合方程得出无烟煤、活性炭和草炭的最大静态吸附量分别为1.249、0.254和0.716 mg/g;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3种填料基质对总磷的吸附反应过程较好,相关系数都在0.900以上,无烟煤、活性炭和草炭吸附速率分别为0.025、0.023和0.014 mg/(g·h),其中经无烟煤处理过的污水,出水最清澈;在模拟土壤渗滤系统实验中,当进水浓度为3.43~8.43 mg/L,水力负荷为0.08 m3/(m2·d)时,出水中总磷平均浓度为0.08 mg/L,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对总磷的去除率高达96.48% ~ 99.19%.  相似文献   
148.
以沧州地区的地下水、土壤和小麦中的氟元素为研究对象,探讨氟元素在地下水、土壤和小麦等不同介质中的含量、空间分布与来源成因。通过绘制各介质中氟元素分布图,获得氟元素在各介质中不同深度的含量及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当地深层地下水氟含量平均为2.25 mg/L,高于浅层地下水的平均值0.80 mg/L;深层和浅层土壤氟含量接近,平均值分别为557.18、569.20 mg/kg;小麦中的氟含量最高值为0.96 mg/kg,当地小麦氟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1.0 mg/kg)。根据氟元素的分布特点分析,当地深层地下水与土壤的氟元素来源一致,而不同于浅层地下水中的氟;小麦的氟元素分布受浅层土壤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9.
银负载对活性炭纤维汞吸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氨溶液浸渍活性炭纤维制得载银量14.07%的载银活性炭纤维.以筒状吸附体吸附气态Hg0的方式研究活性炭纤维银载前后的汞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载银后活性炭纤维汞吸附性能明显提高.实验还发现:随吸附温度升高,活性炭纤维的汞吸附效率随先增加后降低,而载银活性炭纤维的汞吸附效率随吸附温度升高而一直降低;延长停留时间和添加H2O(g)对两者汞吸附均有利.采用片状吸附体对2种吸附剂的汞饱和吸附量进行了测定,实验得出:70℃下活性炭纤维汞饱和吸附量为29.4 mg/g,载银活性炭纤维汞饱和吸附量为192.3 mg/g,即活性炭纤维载银后汞饱和吸附量提高到原来的6.54倍.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活性炭纤维上物理吸附汞占绝大多数,化学吸附汞很少;负载银后汞只吸附在活性炭纤维的含银活性点上,银粒子与汞结合生成银汞齐后形状趋于规则,且主要分布于活性炭纤维微晶的晶棱交界处.  相似文献   
150.
如何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内建筑市场需求的意外伤害保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事故预防和意外伤害保险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保护职工的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的投保热情和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增强建筑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变被动的工伤赔偿为积极的事故预防,使事故预防与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目前,在建筑行业正进行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