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构造一地层地体分析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分析方法。近年来许多人用新的研究成果支持了这种分析方法。本文从地体的概念出发,从大量实际资料入手,将现今的洋底高原与陆缘山系中的外来地块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关于地体的生成一迁移一拼合一碰撞一碰撞后运移的演化史。  相似文献   
172.
炼油污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炼油污水的特点及处理现状,介绍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炼油污水处理方法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3.
免耕稻-鸭复合系统减少甲烷排放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免耕不养鸭和翻耕不养鸭稻田为参照,研究了免耕稻-鸭复合系统中甲烷排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稻-鸭复合系统中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与日气温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在水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免耕养鸭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明显低于免耕不养鸭和翻耕不养鸭稻田,3者之间甲烷排放通量大小差异白天明显,夜间较小。在水稻分蘖盛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免耕养鸭稻田水中溶解氧含量比免耕不养鸭和翻耕不养鸭稻田提高38.4%~44.7%。由于鸭子的活动,免耕养鸭稻田的氧化还原电位分别比免耕不养鸭和翻耕不养鸭稻田高11和18mV。而翻耕不养鸭稻田的还原物质总量分别是免耕养鸭稻田和免耕不养鸭稻田的4.17~12.34倍和3.26~7.02倍,其亚铁离子含量也明显高于后2者,表明翻耕使土壤还原程度增强,进而促进了稻田甲烷的排放。相关分析表明,免耕养鸭稻田氧化还原电位与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和亚铁离子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也与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4.
日照阳光生态市建设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辨识、系统模拟、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找出了日照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导因子、限制因子和存在问题,弄清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提出了日照市人口、资源、环境与产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5.
为使硫化氢样品延长保留时间,加入Fe(OH)2和抽去采集的样品液面上方空气,可使H2S不易氧化而保存样品达72h。  相似文献   
176.
本文介绍了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现状、来源及危害,提出了甲醛污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7.
黄土高原中尺度流域基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黄土高原基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问题,以昕水河流域为例,采用数字滤波法(3次,α=0.925)分割基流,利用Mann-Kendall、Pettitt、小波分析和Hurst法分析该流域基流的趋势性、突变性、周期性和持续性特点,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对基流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昕水河流域多年平均基流量为0.45亿m3,基流指数为0.368;流域年基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在1985年发生突变;基流变化周期为27年,预计未来基流仍有进一步减少趋势(H>0.50)。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是基流变化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通过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地下水的开发、煤矿开采和水土保持措施等方式影响基流。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第三阶段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基流的影响比例分别为25.89%、74.11%和0.37%、99.63%。进入21世纪,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影响基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8.
头孢噻肟钠生产废渣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头孢噻肟钠生产废渣中回收 2—硫醇基苯并噻唑 (M) ,并以此合成生产头孢噻肟钠的原料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 ,M和 DM的收率分别为 2 5 .5 %和 2 3 .8% ,产品质量分别达到 HGB2 -1 5 7-61和 HGB2 -1 5 8-61标准。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79.
大气的变化     
作者描述了臭氧耗竭的发现过程,展望了未来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0.
沉积物产电信号原位在线监测水体铜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新型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SMFCs)装置,探索产电信号原位在线监测湿地水体Cu~(2+)污染的可行性.采集水稻土装入烧杯并淹水以模拟湿地环境.将SMFCs装置的阳极不锈钢管插入水稻土,阴极淹没在上覆水中进行产电.采用数据采集卡在线记录电压.产电30 min后,分别向阴极附近的上覆水中加入5 mL Cu~(2+)浓度为50、100、200和400 mg·L~(-1)的CuSO_4溶液,对照加入5 mL去离子水,每个浓度处理设置两个平行.Cu~(2+)加入后,电压迅速上升并在30 s内达到峰值,之后随着Cu~(2+)扩散和被土壤吸附,电压回落并保持稳定.将加铜前30 min电压平均值作为基准电压,用加铜后的电压峰值减去基准电压得到电压增量.结果显示,电压增量与加入的Cu~(2+)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为揭示相关机制,检测了CuSO_4溶液理化性质,并对加铜后SMFCs装置的阳极和阴极电荷传递电阻进行测定、对优势产电细菌梭菌属(Clostridium)和地杆菌科(Geobacteraceae)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定量.结果表明,Cu~(2+)促进阴极反应,是引起电压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底泥的吸附作用减弱了Cu~(2+)对产电细菌的抑制,保证了Cu~(2+)污染事件后产电信号恢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