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安全科学   9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286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车辆通过桥梁时,桥梁和车辆的动力响应都包含桥梁结构模态或者几何参数信息,对它们进行分析能识别桥梁的模态参数和损伤。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技术,并与传统识别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其优缺点;详细介绍基于灵敏度分析和模型修正的方法、基于结构刚度搜索的方法、利用车辆响应傅立叶变换识别桥梁频率的方法、利用车激桥梁响应的小波变换识别桥梁模态参数的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车辆和桥梁响应识别桥梁损伤的方法等5种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总结上述方法的实施步骤和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了该领域的关键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2.
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水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并从水资源角度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3.
低温对棉花纤维品质影响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多个试验结果,论述了纤维长度与品种特性和气象生态因子的关系,认为棉纤维长度主要决定于品种特性,但也受气象生态因子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体现品种遗传特性的分果节位的棉纤维长度的模型,和日最低温度和夜均温对纤维长度影响的修正模型。由这两个模型组成的拟合纤维长度的综合模型既强调了品种特性对纤维长度的决定作用,又体现了气象生态因子对纤维长度的影响作用。相应的模拟值与观测值比较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94.
全氟二甲基环丁烷示踪剂吸附采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气相色谱基本原理,测定了全氟二甲基环丁烷大气示踪剂通过Carboxen-569碳分子筛吸附管的分配系数,考察了温度和采样速度对穿透体积和安全采样体积的影响,确定了示踪剂吸附采样的基本参数吸附剂用量为150mg,吸附采样温度≤40℃,采样速度为200mL/min,样品解吸温度为200℃.  相似文献   
19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污水处理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检测和群落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重点对应用较多的PCR技术、FLSH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可以分析确定系统中功能微生物的数量,群体结构和活性,从而实现构建人工强化生态系统,提高废水生物处理效率的目的.分析认为,以DNA序列和相关的结构基因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种群分析方面得到了广泛和成功的应用,而且必将会对深入认识和优化污水生物处理过程,加快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强化处理工艺的过程控制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6.
介绍了粉矿仓移动卸料槽口的几种传统密闭方式,分析了各密闭技术存在的不足。针对移动卸料车定点卸料的作业特点,提出了一种移动卸料槽口新型动态密封装置,该动态密封装置摩擦阻力小、检修方便、密闭效果好。以某铁矿粉矿仓移动卸料槽口为研究对象,证明了该新型动态密封装置在移动卸料槽口的密闭效果,成功解决了移动卸料车作业产生的扬尘,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7.
铝炭微电解处理刚果红废水的效果及脱色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铝炭微电解法处理刚果红废水,通过批式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主要因素对刚果红脱色及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采用紫外扫描、离子色谱及LC-MS分析了脱色产物.结果表明,在铝粉投加量为8~24 g·L-1范围内,刚果红脱色率及COD去除率均随铝粉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合适的铝粉投加量为16 ~24 g·L-1;刚果红脱色率和COD去除率随着铝炭质量比的减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宜的铝炭质量比为1∶3~1∶1;初始pH对处理效果影响最大,在pH为10~12.5时,刚果红脱色率及COD去除率随着pH升高而急剧增加;在溶解氧为1.25 ~7.59 mg·L-1的范围内,刚果红脱色率及COD去除率随着溶解氧的升高而降低.最佳条件(铝粉投加量24 g·L-1、铝炭质量比1:2、pH=12、反应时间90 min)下,刚果红脱色率及COD去除率分别为90.4%和78.6%刚果红脱色历程为:刚果红分子中的N=N双键在新生态[H]的攻击下断裂,生成3,4-二氨基萘-1-磺酸盐和4-氨基3-((4’-氨基-[1,1'-联苯]-4-基)偶氮基)萘-1磺酸盐;后者在[H]的进一步作用下,发生N=N双键的断裂,转化为3,4-二.氨基萘-1-磺酸盐和联苯胺,萘环开环和C-S键断键,分别生成4-氨基-3-((4’-氨基-[1,1’-联苯]-4-基)偶氮基)-1-磺酸盐和2-((4'-氨基-[1,1’-联苯]-4-基)偶氮基)-1-萘胺.研究表明,铝炭微电解法不能将刚果红完全矿化.  相似文献   
198.
利用UASB反应器分别在降低进水亚硝氮/氨氮比(R)和停供亚硝氮条件下研究了Anammox体系运行特性.发现随着进水亚硝氮减少,亚硝氮与氨氮去除摩尔比减小,发生氨氮超量去除现象,即使进水无亚硝氮时也可去除氨氮.当R为1:2时,氨氮超量去除量达最大,均值为57.2mg/L;长期停供亚硝氮条件下氨氮能够稳定去除,平均去除量为45.6mg/L.停供亚硝氮后Anammox体系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AnAOB、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相对丰度均增加.其中AnAOB相对丰度从9.44%增长到13.26%;氨氧化菌相对丰度从3.29%增长到7.3%;反硝化菌相对丰度由0.54%增加到3.14%.研究表明,溶解氧是氨氮超量去除量的限制性因素,氨氮超量去除的途径包括:好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与部分内碳源反硝化.在微量溶解氧作用下,主要是氨氧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协同实现了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199.
利用自制的烟雾腔系统使臭氧光解产生OH自由基,启动甲苯光氧化产生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粒子,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研究甲苯SOA与氨反应形成的含氮有机物,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反应产物溶液在205和270nm处的吸光度,探究光照时间、甲苯、氨、臭氧浓度和相对湿度等环境因素对含氮有机物形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有机酸铵和咪唑类产物的生成浓度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甲苯、氨和臭氧的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是当臭氧浓度超过一定值后,光解生成的高浓度OH自由基能够使甲苯光氧化产物变成更多的挥发性化合物,从而不利于含氮有机物的生成.水分子的增加会使臭氧光解产生的OH自由基浓度减少,从而导致有机酸铵和咪唑类产物的生成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降低.这为研究人为源SOA颗粒中含氮有机物棕色碳的形成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0.
采用真空紫外灯(VUV)和双模型介孔材料(BMMs)负载磷钨酸(HPW)催化剂构建光催化体系,探究该体系对水中全氟辛酸(PFOA)的脱氟效果.研究了PFOA初始浓度、HPW/BMMs投加量、初始p H值对体系脱氟的影响,并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分析了最佳边界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体系对PFOA具有明显的脱氟效果:脱氟效率随PFOA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1),脱氟效率最高达50.2%;体系p H为3~4时,体系脱氟效果显著.基于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各影响因子对脱氟效率的显著性排序为:p HPFOA初始浓度HPW/BMMs投加量.p H值与HPW/BMMs投加量及初始PFOA浓度交互作用显著,模型回归性良好,最佳运行条件为:p H=3.82,HPW/BMMs投加量为0.3 g·L~(-1),PFOA初始浓度为20 mg·L~(-1),反应4 h的脱氟率达到52.6%,与预测值相比偏差为1.2%.本研究为高效降解全氟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