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中国环境质量拐点:基于EKC的实证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是"十三五"时期实现绿色发展和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环境治理政策的强势推进,中国环境质量是否已经跨越峰值和进入持续改善的通道?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理论工具,依据环境统计数据和国际经验事实判断中国是否到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和具备促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经济特征。首先,应用中国各省份1998—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人均收入水平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进行回归拟合发现,人均烟粉尘排放自1998年以来持续下降,人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均在"十二五"中前期到达峰值。大部分东部省份已经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但环境质量改善仍然缓慢。多数中部省份处于峰值阶段,而西部省份大都处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恶化的矛盾阶段。其次,基于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框架,将中国当前的经济特征与美、日、韩三国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经验进行比较,结论表明中国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经济驱动条件,但是相对滞后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导致污染物排放峰值的扁平化和波动性。以主要污染物排放在2014年的基础上削减30%—40%作为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转折点判断,中国环境质量将在2025年左右趋于全面改善。最后,为了促进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认为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形势的不同,实施差别化环境治理政策。同时积极防范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一步强化区域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22.
施用生物炭对土壤Cd形态转化及烤烟吸收C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模拟Cd污染土壤,研究施用烟秆炭(0、10、20 g·kg~(-1))对土壤pH、有机质含量、土壤Cd形态分布及烤烟Cd含量和Cd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在同一Cd污染水平下,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Cd和可交换态Cd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有机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升高.移栽后30 d,处理G2T2和G2T1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降幅分别达到45.59%和24.56%.外源添加Cd的土壤中,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均与土壤有效态Cd和可交换态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Cd污染土壤上,施用生物炭能明显降低烟株各部位Cd含量,烟株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显著升高,烟株各部位Cd累积量和总Cd累积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由此说明,在Cd污染的土壤上施用生物炭能够使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Cd转化为潜在的无效态Cd,从而达到修复土壤并减轻作物受Cd毒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我国部分油田原油生产出砂严重,经常造成集输处理系统的严重磨损和堵塞,储油罐严重积砂,不能实现密闭。储油罐清砂完全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在海上平台,若采出砂含油量不达标排入海洋,则会给海洋带来严重的污染,因此,采出砂处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根据国内外采出砂处理技术调研,介绍了水力旋流器除砂技术原理及工艺和在国外应用实例以及该技术在我国油田的开发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4.
全球增温1.5℃和2.0℃对淮河中上游径流影响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应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的预估结果,分析了淮河中上游地区未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一步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定量预估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径流量的影响,并量化了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对月径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淮河中上游年平均气温分别较基准期(1986—2005年)增加1.1℃和1.7℃;年降水量较基准期分别相应增加4%和7%;基于SWAT模型预估的年径流量较基准期分别增加5%和8%。未来气候变化不会改变月径流分布特征,年内径流仍集中在盛夏和初秋(6—9月)。预估的月丰水流量明显增加,尤其当全球增温达到2.0℃后,出现洪涝的风险明显增大。未来降水量和径流量预估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GCMs,在全球增温2.0℃下预估的不确定性更大。  相似文献   
25.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要面对能源消费、热岛效应、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建设低碳城市。具体分析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困境,基于微观行为主体的视角,构建了"MOCIC"分析模型,最后从政府、企业、居民3个层面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6.
以南京某电镀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为例,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进行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场地作为工业用地开发,土壤中六价铬致癌风险高于可接受风险水平10~(-6)。该场地在开发前需进行场地修复,土壤中六价铬的修复目标为0.54 mg/kg,修复范围为电镀车间内、污水处理设施沟渠附近和总排口附近。  相似文献   
27.
针对环境卫星 CCD 影像,结合影像质量评价、专题制图、土地利用/覆被解译以及常用植被指数构建,以青海湖区域为例,与Landsat TM影像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在与TM影像质量评价参数比较中,TM影像较优,而环境卫星影像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对地物判译中,环境卫星影像色彩稍暗淡,但对大多数地物解译判读的边界更清晰;环境卫星覆盖度大,区域制图的优势非常明显;生态监测定量遥感常用的植被指数比较中两种数据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28.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类型分析及重点发展领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北方农村不同类型能源的生态模式(以下简称"北模")技术的组成、功能及优缺点,探讨了"北模"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重点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29.
崩塌一旦发生,往往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2017年8月28日10时30分左右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村发生了灾难性的高位崩塌地质灾害,摧毁了普洒村居民区房屋,还有26人遇难,9人失踪,8人受伤。查明崩塌的基本特征及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变得尤为重要,有利于找出诱发崩塌的关键性因素,分析崩塌的形成机制及运动过程,为此类灾害防治及早期识别提供理论依据。文中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拍、现场视频和已有地质资料查明斜坡工程地质条件、斜坡特征,分析崩塌运动过程,采用3DEC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陡斜坡在地下开采作用下崩塌所产生的机理、失稳模式、运动轨迹进行了全过程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崩塌实际过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3DEC模拟地下开采诱发的崩塌过程,发现斜坡在地下开采的扰动下会产生大规模的崩塌。普洒崩塌的主要过程为:(1)煤矿的开采过程中,斜坡受到扰动,加剧岩体产生变形,上覆岩体出现开裂塌陷现象,坡顶出现拉裂缝;(2)采空区形成后,整个坡体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进一步向下扩展,岩体破碎趋向临空面倾倒,开始脱离坡表,形成崩塌;(3)坡顶岩体变形剧烈,斜坡整体失稳,发生大规模崩塌;(4)崩塌块体间冲...  相似文献   
30.
氯气泄漏事故的洗消及救援处置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智恒  张伟  王勇 《安防科技》2009,(10):60-63
本文结合氯气的理化性质和毒理作用,探究了根据事故现场氯气形态差异而采用的洗消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应用的局限.根据氯气泄漏事故的特点,提出了氯气泄漏事故相应的应急处置的救援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