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正>轨道客车涂层修补是指车体的外表涂层因停放过程中出现事故(磕碰剐蹭)或喷涂过程中涂层出现局部缺陷(流坠、缩孔、色差等),以及返厂检修过程中涂层出现老化(开裂、变色、失光、粉化等)现象时,对涂层进行的修补或重新涂装,俗称补涂。涂层修补又分为局部修补涂装和整车修补涂装,前者是仅对涂层局部损坏的部分或因事故(磕坏划伤)损坏的部分进行局部补涂;后者是对涂层老化(开裂、变色、失光、粉化)或出现大面积缺陷进行的整车重新涂装。经局  相似文献   
92.
原位采集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典型农户化粪池排口处的表层土壤及化粪池出水,人工模拟研究区域的典型降水(夏季30 mm·次-1、冬季5 mm·次-1)、气温(夏季27℃、冬季5℃)条件以及排污负荷进行室内模拟土柱实验,测算不同季节、不同天气过程(雨前7 d、雨天3 d、雨后7 d)化粪池排口处土壤对农村生活污水氮素污染物的消减率/增加率,并探讨其消减增加规律.结果表明,排污口土壤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05);夏季TN消减率、NO-3-N增加率在不同天气过程(雨前、雨天、雨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夏季NH+4-N消减率和冬季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TN、NH+4-N消减率和NO-3-N增加率均需按季节进行划分,夏季TN消减率、NO-3-N增加率还需按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夏季雨前、雨天、雨后分别为38.5%、-25.0%、46.0%和478.1%、913.8%、382.0%,而夏季NH+4-N消减率和冬季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则无需按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分别为91.5%、50.4%、85.5%和276.0%;夏季雨前、雨天及雨后TN消减率与NH+4-N消减率不相关,但与NO-3-N增加率呈显著负相关,冬季土壤中TN的稳定蓄积是冬季雨前、雨天及雨后TN消减率无显著性差异并保持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且其与NH+4-N在土壤中的稳定蓄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太湖西部入湖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磷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MT法对太湖西部主要入湖河流河口区大港河、乌溪港、庙渎港、大浦港、陈东港、社渎港、沙塘港以及太滆运河表层沉积物磷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河流河口区总磷分布由南向北含量逐渐升高,为300.84~824.89 mg/kg。其中,最高值出现在陈东港,比平均值高约35%;无机磷为表层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态,其中西北部河口区铁铝磷含量较高,占TP含量为61%~80%;西部河口区钙磷含量较高,可能与其入湖河流沿岸土地利用类型有关;有机磷在西北部河口区所占比小于20%,可能由于西北部蓝藻爆发,有机磷被大量利用导致。  相似文献   
94.
太湖湖泛易发区沉积物中有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湖泊沉积物中磷的潜在释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机磷的形态和分布.以太湖西岸湖泛易发区毛渎港(MDG)为研究区域,采用Ivannoff有机磷分级提取方法对沉积物中有机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样点沉积物中有机磷形态以胡敏酸结合态OP为主,占有机磷总量的35%.总有机磷含量由岸边往湖心先降低后增加;垂直方向2~6 cm含量最低,4~8 cm含量最高.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大小:胡敏酸结合态OP残渣态OPHCl-OP富里酸结合态OP;由岸边向湖心区延伸,Na HCO3-OP占总有机磷的相对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蓝藻残体的沉积增加了沉积物中Na HCO3-OP含量.Na HCO3-OP和胡敏酸结合态OP垂直分布大致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Na HCO3-OP在4~6 cm含量最低,胡敏酸结合态OP在4~8 cm含量最高.HCl-OP和富里酸结合态OP垂直分布大致随深度增加含量降低.残渣态OP含量垂直方向无明显变化,均稳定在45μg·g-1左右.活性有机磷与pH、DO、水深呈显著负相关;OM、Na OH-Pi均与总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及非活性有机磷表现出了显著相关关系.有机磷3种组分均具有生物活性,对湖泊富营养化有着重要作用,蓝藻堆积区活性有机磷的增加可能促进湖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河流泥沙对污染河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长城  喻国华  王国祥 《生态环境》2006,15(6):1151-1155
泥沙是河流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迁移过程中吸附一定的氮、磷进入底层或下游,从而改变水中污染物的分布。通过模拟试验,选择粒径76μm以下泥沙研究不同泥沙含量、不同污染程度等条件下,河流泥沙对污染河水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河流泥沙对污染河水的氮、磷及高锰酸盐指数均有一定的吸附效果,特别是对氮、磷的等温吸附比较明显;与对照相比,含泥沙的试验组水体磷质量浓度最大降低值达0.53mg·L-1;水体溶解性总氮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下降。污染物含量、泥沙含量、粒径等均会影响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污染物含量越高、泥沙含量越大、粒径越小吸附效果相对越好。泥沙吸附和富集污染物后沉降进入水体底层,离开水相,因而可以降低水中污染物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玄武湖菹草种群空间格局分析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天阳  王国祥 《生态环境》2007,16(6):1660-1664
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的分析方法只能分析一种尺度下的格局。引入点格局分析,以种群空间分布坐标点图为基础,分析各种尺度下的种群格局。运用点格局分析对玄武湖菹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结合N、P等水质指标探讨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玄武湖菹草种群分布集群特征明显,且在尺度232~344m内聚集最为明显。从水质监测结果看,菹草种群有利于改善水体环境,无种群区的TN、TP和NO3-N浓度明显高于有种群区;溶解氧(DO)则表现为有种群区高于无种群区。菹草在空间分布上的明显规律性,会进一步导致水质参数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7.
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城市河道沉积物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以氧化稳定系数(Kos)和腐殖化程度(HA/FA)作为评价指标,在用H2O2处理沉积物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污染河道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组成等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水生态系统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富里酸(FA)、胡敏酸(HA)、胡敏素(HM)是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主要赋存形式,其中胡敏素是主体,占全部有机质的65%以上;易氧化有机质(OMr)和难氧化有机质(OMd)与总有机质含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OMd的含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河道污染程度;重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去除量较高;随着有机质的去除,沉积物Kos在总体上有上升的趋势;不同形态有机组分其Kos差异性明显(P0.05),以HM为主的紧结态腐殖质的Kos值最高;用HA/FA和OMr可从大体上表征沉积物的氧化稳定性;HA、FA是影响城市河道沉积物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
太湖流域农村黑臭河流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垂向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揭示太湖地区农村黑臭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各形态磷之间的相关性,本文以宜兴市周铁镇掌下浜(北段)为例,沿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河口共采集了13个表层沉积物样,应用SMT法(The Stand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Programme)对柱状沉积物中磷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有机质与各磷形态及其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垂向分布上,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随深度加深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平均含量为659.33~4379.31 mg·kg-1,无机磷(Inorganic Phosphorus,IP)构成沉积物中磷的主要部分,占TP的66.59%~88.25%;盐酸提取态磷(Hydrochloric acid extractable phosphorus,Ca-P)占TP的44.17%~71.47%,占IP的62.17%~83.70%,是构成IP的主要部分.有机质含量与各形态磷之间皆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反映出垂向沉积剖面上有机质是磷形态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IP、Ca-P、OP(Organic Phosphorus,有机磷)与TP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沉积物中TP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Ca-P,其次是OP;沉积物中OP与Fe/Al-P(NaOH extractable phosphorus,铁铝磷)、Ca-P含量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OP含量对Fe/Al-P、Ca-P的含量均有影响;Ca-P与Fe/Al-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沉积物中Fe/Al-P的还原释放对Ca-P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分析了纯净水饮料行业反渗透系统膜元件劣化的原因.从预处理过痣环节的操作、反渗透运行条件优化管理与膜元件的选择等方面,针对性地阐释了过滤改善优化的原理,并提出了完善运行管理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0.
氮、磷等环境因子对太湖微囊藻与水华鱼腥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太湖主要水华藻类(微囊藻与水华鱼腥藻)在多种环境因子作用下的生长变化机理,在实验室内对部分水华藻类(微囊藻、鱼腥藻)进行分离培养,研究氮、磷、温度等环境因子对水华藻类生长增殖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水温(30℃)是微囊藻的最适生长温度;随着氮、磷浓度的提高,微囊藻的生长速率加快;低磷是鱼腥藻生长的限制因子。同时,通过野外测定的各项指标发现,当藻类密度较低时,其与总氮、总磷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