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71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pso-SVM的废水厌氧处理过程软测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厌氧消化过程的复杂性和厌氧菌的敏感性,保持厌氧消化体系的稳定和高效性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在实验室采用IC反应器构建了一套厌氧废水处理系统处理人工合成废水,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提出了一种预测废水厌氧处理系统出水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和COD去除率的软测量模型.为了提高模型的精确性和鲁棒性,加入pso算法(粒子群算法)优化SVM模型,并引入了分类策略对元数据集进行有效分类.仿真结果表明,基于pso-SVM模型的软测量模型对厌氧废水处理系统出水VFA浓度和COD去除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型预测系统COD去除率及出水总VFA浓度测试样本数据相关系数分别为65.86%、85.25%;加入分类策略后,元数据集分成两类,模型预测系统COD去除率测试样本数据相关系数分别为92.34%、83.41%;模型预测系统出水总VFA浓度测试样本数据相关系数分别为99.14%、99.59%,系统预测精度明显提高.引入分类策略对元数据集进行有效分类,基于pso-SVM的软测量模型可为监控、优化和理解厌氧消化过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2.
基于MIL-101(Fe)的合成方法,首次采用合成前金属掺杂法制备了双金属有机骨架MIL-101(Fe,Cu)催化剂,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以罗丹明B(Rh B)为目标降解物,研究此催化剂催化过硫酸盐降解Rh B的性能,并初步尝试将催化剂应用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催化降解.XRD、FTIR、SEM和EDS等分析结果表明,铜离子的掺杂导致MIL-101(Fe)的结构与形貌发生了改变,提高了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催化降解作用.相比MIL-101(Fe),在90 min时MIL-101(Fe,Cu)对Rh B的去除率达到95%,在180 min时对DBP的去除率达到68%.此外,分析了催化剂催化性能提高的原因:配位竞争导致铁离子的不饱和趋向;形貌的变化加强了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73.
采集黄渤海海域海水,研究近海、远海、河口海域溶解气态Hg(DGM)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近海表、底层海水DGM浓度较高(分别为160~230 pg/L,160~250 pg/L),中层最低(50~140 pg/L),近海沉积物再悬浮导致沉积物中产生的DGM释放到上层海水,所以底层高于中层。远海站点表层、中层海水DGM浓度高(分别为140~210 pg/L,130~200 pg/L),底层最低(60~180 pg/L)。表层海水DGM主要是光还原产生,而底层海水的DGM来自上层DGM的扩散或沉积物的释放。长江、黄河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海水DGM浓度高,随着深度的增加,DGM浓度减小,底层沉积物产生的DGM较少,长江口附近的低氧区未发现DGM的高浓度值,说明低氧区不能导致DGM的大量产生。  相似文献   
74.
程鹏飞  王艳  杨期勇  汤明  刘天中 《环境科学》2016,37(7):2666-2672
工业废水污染日趋严重,水体中重金属钴污染因难处理、高危害等问题成为废水净化的关键.传统治理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方法难以应用.为寻求处理工业废水"绿色生态"可行性路径,本文以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 SAG 807-1为研究对象,应用贴壁培养技术对含钴工业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藻贴壁培养可处理工业废水,4.5 mg·L~(-1)Co~(2+)对葡萄藻生长影响不大,却可以促进长链烃类的合成,提高烃产量.葡萄藻贴壁培养去除Co2+的能力为1 473.9μmol·g~(-1),远高于报道的微藻P.littoralis.本研究为绿色高能燃料烃类的生产与工业废水处理耦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5.
为了处理淀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可移动的新型生物处理器,即"厌氧-好氧一体式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器"对淀粉废水进行处理.为了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将无机矿物变质岩作为好氧微生物生长的填料.对变质岩的表面结构进行了微生物挂膜前、挂膜后的SEM分析,并考察了不同反应室对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在25-35℃.pH=5.0-8.0,水力停留时间为9 h时.经处理反应器的出水COD可降到120mg/L,COD总去除率达到95%以上,出水水质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76.
首先采用Fe~(3+)、Fe~(2+)、溶解性锆盐、膨润土和碱液作为原料制备得到了一种磁性锆铁改性膨润土,再通过底泥培养实验考察了磁性锆铁改性膨润土添加对底泥中磷迁移与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氧条件下,河道底泥中磷会被释放进入间隙水中,继而会被释放进入上覆水中,而磁性锆铁改性膨润土添加可以极大地降低底泥中磷向间隙水的迁移通量,最终导致了上覆水中磷数量的显著下降.此外,添加磁性锆铁改性膨润土不仅促使底泥中弱吸附态磷(Liable-P)和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这2种容易释放态磷向较为稳定的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rP)和非常稳定的残渣态磷(Res-P)转变,而且降低了底泥中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NaHCO_3可提取磷(Olsen-P)、藻类可利用磷(AAP)和铁氧化物-滤纸提取磷(FeO-P)这5种不同类型生物有效态磷(BAP)含量,从而降低了底泥中磷的释放风险.从底泥中分离出来的磁性锆铁改性膨润土中潜在活性磷(NH4Cl-P+BD-P)占总磷的26%左右,且含一定数量的FeO-P和Olsen-P(含量分别为161 mg·kg~(-1)和127mg·kg~(-1)).因此,及时采用磁分离的方式从底泥中将吸附磷后的磁性锆铁改性膨润土回收是非常必要的.磁性锆铁改性膨润土添加控制河道底泥中磷释放的机制是:改良剂通过对底泥中潜在活性磷和生物有效态磷的钝化作用,以及通过对间隙水中磷的吸附作用,降低了底泥中磷向间隙水的释放风险,导致间隙水中磷浓度的下降,进而降低了底泥-上覆水界面磷的扩散通量,最终导致上覆水中磷浓度的下降.以上结果说明,磁性锆铁改性膨润土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用于控制河道底泥中磷释放的改良剂.  相似文献   
77.
针对高气密性、高致密度铝合金铸件需求的日益增多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完成了“真空增压铸造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真空增压铸造技术是将“真空烧注”和“加压凝固”融为一体 ,复合而成的一种铸造技术。他与其它铸造方法相比 ,具有如下优点 :与增压铸造相比 ,该工艺是  相似文献   
78.
中国生物质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总被引:49,自引:12,他引:37  
根据2000-2007年各省市生物质燃烧消耗量和排放因子,估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导致的NOx、SO2、CO、CO2、CH4、NMHC、PM、BC排放量,并给出了分省区、分生物质类型的排放清单.研究表明,2007年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的NOx、SO2、CO、CO2、CH4、NMHC、PM和BC排放量分别为109万t,1...  相似文献   
79.
一、中心概况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依托上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平台,主要从事环保技术研发,环保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同时,还承担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物理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的科研任务。中心目前设综合办公室和水、大气、物理、公用配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5个专业部,现有在册人员39位,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46%,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7人。中心现有咨询、环保、公用设备(给排水、电气,暖通)、结构、建造师等注册的执业资格工程师23人。  相似文献   
80.
该研究通过对三岔河两支流水样、底质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河流水质、底质中砷污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支流水质砷浓度远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且花石头河远高于天生桥河,前者是后者的6倍,其差异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花石头河水质砷浓度是丰水期高于平水期;天生桥河砷浓度是丰水期低于平水期。两支流水质砷浓度丰水期波动大,平水期则趋于平稳。在丰水期的前期,两支流底质砷的浓度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到丰水期的后期河流底质砷浓度接近于平水期底质砷的浓度。研究还表明,花石头河底质砷对水质中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而天生桥河,底质砷浓度对水质砷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