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42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基于技术分类方法构建了动态排放因子数据库,再采用排放因子法,自下而上构建了1960~2019年中国大陆省级无意产生的五氯苯和六氯苯的多源大气排放清单,并探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五氯苯的最大排放源是含氯化学品生产,而六氯苯的最大排放源则是金属冶炼;五氯苯和六氯苯的排放密度均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特征.从1960~2019年,五氯苯和六氯苯的排放量从1277.9,81.2kg分别上升至11862.3,439.7kg,但排放强度(单位GDP的排放量)却从869.3,55.2g/亿元分别下降至12.0,0.4g/亿元.  相似文献   
62.
大气氮沉降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大量而持续的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但关于氮沉降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仍然缺少足够的研究。通过模拟氮沉降控制试验,以NH_4NO_3作为外加氮源,设置了N0、N1、N2和N3(分别相当于氮沉降0、5、10、15 g·m~(-2)·a~(-1))4个不同处理,历时12个月,探讨不同程度氮沉降增加对典型城市绿化物种果岭草(Cynodon dactylon)生长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氮沉降量为5 g·m~(-2)·a~(-1)时,果岭草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植株密度最大;氮沉降量为10 g·m~(-2)·a~(-1)时,株高最高;根冠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适量氮沉降处理有利于植株的生长以及生物量的积累;同时,降水的季节变化可能影响植物对氮的吸收利用;(2)城市绿地土壤pH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低度适量的氮沉降作用于城市碱性土壤可以中和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pH值;(3)施氮处理使得城市绿地土壤中的有效氮含量和城市绿地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提高。本研究结果证明氮沉降将对城市绿地植物及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持续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的氮沉降对城市绿地植物生产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3.
本文通过优化前处理条件、样品保存条件、顶空条件、色谱条件等,建立了土壤和沉积物中4种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盐)类农药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在80℃,顶空瓶内土壤或沉积物中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盐)类农药在含氯化亚锡的无机酸介质中反应生成二硫化碳,用顶空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对二硫化碳进行检测,根据二硫化碳的量计算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盐)类农药的残留量.结果表明,4种组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检出限均为0.04 mg·kg~(-1),在低、中、高水平下,5种基质(砂土型土壤、壤土型土壤、黏土型土壤、湖库型沉积物和河流型沉积物)中4种组分的回收率分别为88%—116%、86%—115%、85%—11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10.2%、0.8%—12.3%、1.0%—5.2%,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应用,适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盐)类农药分析.  相似文献   
64.
地铁作为近代城市新型交通工具,对改善城市交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地铁系统被使用的同时,突发性灾害如火灾等也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以上海市为例,目前上海地铁高峰日客流量已突破442万人次,因此对于上海市的地铁系统,保证其安全运营至关重要.由于地铁环境的封闭性,再加上客流量大、疏散通道有限,并且考虑到老弱病残及在事故中有可能出现的伤者等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因而如何在地铁突发事故下做到人员的快速有效的疏散和救援,是城市灾害防范与处置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为液冷电子吊舱热管理系统设计、可靠性预计提供实测数据支撑.方法 在液冷电子吊舱搭载航空平台,通过采集不同季节、不同飞行工况下电子吊舱内部的温度数据,获取舱内温度环境参数.结果 在统计工况范围内,引气温度的波动范围为?30~54℃,出现在0~30℃的概率为80.8%,而供液温度的波动范围为?5~46℃,出现在10~...  相似文献   
66.
工(产)业园区内企业在紧急情况下排放的污水中,有毒物质会影响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活性,甚至导致微生物的死亡.基于此,利用CASS工艺的特点检验微生物系统抗冲击毒性的能力,通过不同的配比浓度调整试验水样中Cu~(2+)、Ni~(2+)的质量浓度,监测CASS系统进出水的Cu~(2+)、Ni~(2+)、COD_(cr)指标,用以判断微生物系统是否受到影响,进而确定CASS微生物系统抗毒性冲击的临界点.结果表明:Cu~(2+)质量浓度小于3.0 mg·L~(-1),Ni~(2+)质量浓度小于5.0 mg·L~(-1),时,CASS 工艺微生物抵抗含Cu~(2+)、Ni~(2+)锻造添加剂废水的毒性能力较强,对Cu~(2+)、Ni~(2+)、COD_(cr)的去除率均可以达到80%;当Cu~(2+)质量浓度大于3.0 mg·L~(-1),Ni~(2+)质量浓度大于5.0mg·L~(-1)时,CASS工艺微生物对毒性抵抗能力显著降低,活性受到严重破坏,对CU~(2+)、Ni~(2+)、COD_(cr)去除率下降至60%以下.所以可以确定CASS工艺微生物抵抗含Cu~(2+)、Ni~(2+)锻造添加剂废水毒性的最高质量浓度限值,Cu~(2+)为3.0 mg·L~(-1),Ni~(2+)为5.0mg·L~(-1).为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工程中避免活性污泥微生物系统受毒性冲击而导致运行瘫痪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
建立了海产品中NO2^-、NO3^-和S2^-电导和紫外串联检测离子色谱分析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100mmol/L NaOH溶液浸提测定组分,LC-WCX去除干扰,回收率较好。优化了色谱分离和检测条件,25℃分离共存组分,电导和紫外串联检测,有效消除了高浓度Cl-和SO42-的干扰。电导和紫外检测法的线性范围均为0.05-10mg/L,检出限分别为0.75-6.0mg/kg、0.24-5.8mg/kg,回收率分别为88.5%-101.5%、82.8%-107.8%,RSD分别为1.2%-2.7%、1.7%-3.6%。采用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了海鱼和虾仁,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8.
基于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P&T-GC-MS)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中4类14种挥发性消毒副产物(V-DBPs)的方法,并对吹扫捕集条件及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水中的挥发性消毒副产物经吹扫捕集、热脱附,Rtx-624色谱柱分离,选择离子扫描模式方式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1.72—374 ng·L-1,不同浓度下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6.1%—114%,相对标准偏差为2.4%—13%.利用本方法对自来水开展检测,分别检出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二氯一溴甲烷、氯乙腈、1,1-二氯丙酮、二氯乙腈、1,1,1-三氯丙酮等7种消毒副产物,检出浓度范围为3.21—16.6μg·L-1,检出率为36%—100%,其中二氯甲烷、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二氯一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和三溴甲烷的结果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规定的限值要求.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重现性好、正确度高等特点,适用于同时快速测定水中14种挥发性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69.
以市政污泥为原料,通过热解、活化及共沉淀工艺制备了铝铈负载污泥生物炭复合材料(Al/CeCSBC),运用多种分析技术表征了材料形貌、比表面积及结构特征,通过模拟废水的批量吸附实验,考察了pH、初始氟离子质量浓度及吸附时间对Al/Ce-CSBC吸附氟性能的影响,最后探究了其除氟机制。结果表明,活化和改性均提高污泥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其中Al/Ce-CSBC具有丰富的狭缝形介孔,比表面积为176.36 m2·g-1,pHPZC为9.5。负载于材料表面的无定形铝/铈氧化物是主要吸附组分,且发挥了双金属协同作用,在pH=4.0~9.0内其可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41.74 mg·g-1,显著优于其他常见生物炭材料。其吸附机理主要包括静电吸附、离子交换和表面络合。本文可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4%Ag/Al2O3、4%Ag/10%TiO2-Al2O3催化剂.利用N2物理吸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程序升温脱附(NOx/SO2-TPD)以及普通/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DRIFT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探讨催化剂在含硫气氛前后选择性还原NOx活性的变化及中毒机理.结果表明在4%Ag/Al2O3催化剂中掺杂10%TiO2能提高催化剂的中低温活性以及在400℃下抗SO2中毒的能力.TiO2引入后可促进甲酸盐物种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低温反应的进行;SO2与NO在同一活性位上出现的竞争吸附以及活性组分Ag的硫酸化是4%Ag/Al2O3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原因;TiO2的加入能促进N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并能减弱其对SO2的吸附,同时能有效抑制活性组分Ag的硫酸化,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