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31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评分方式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论分析表明:现有评价体系的主要特点为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确定评价指标、用AHP确定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指标合成方法由线性求和向加乘混合发展、评价结果都采用分级制以确定建筑实现绿色的程度。最后指出了当前绿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两点不足:评价结果存在较强的主观性;重视技术的应用,忽视实际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52.
一稻两鸭共作对稻田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稻共作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的重要技术,对稻田土壤养分消耗具有一定的缓冲和调控作用。但在鸭稻共作有机生产模式中,外源性化肥投入的缺乏常常成为水稻高产的限制因素。为更好地解决有机种植中土壤养分供应的问题,对常规鸭稻共作进行了调整,建立了2种"一稻两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常规稻作、常规鸭稻共作、一稻两鸭轮养及一稻两鸭套养4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稻作,3种鸭稻共作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全钾、全氮的含量,同时减小碱解氮的消耗。与比生产前期相比,生产结束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3种鸭稻共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生产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在生产结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的降低程度低于常规稻作。早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的土壤全磷含量比常规稻作分别高出13.53%和11.01%。与常规鸭稻共作模式相比,一稻两鸭轮养和套养模式增加了全氮以及全钾有机物的积累,同时减缓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下降。晚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出3.7%,10.39%和7.59%。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早稻时期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12.90%,晚稻时期则比常规鸭稻共作高12.19%。一稻两鸭共作模式中,由于两批鸭子的存在,其排便和中耕作用几乎贯穿于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因此培肥效果与常规鸭稻共作相比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系统内的养分循环利用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3.
为解决弱胶结软岩胶结性差、力学强度低、遇水易软化带来的巷道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以王洼二矿为例,结合试验巷道围岩条件和注浆加固支护技术特点,提出高分子改性树脂注浆加固方案;并采用室内注浆加固体力学性能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现场围岩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22.74 MPa、抗拉强度平均值0.674 MPa,高分子改性树脂注浆材料对围岩加固体单轴抗压强度影响不大,但加固体抗拉强度平均值3.07 MPa,相比原岩抗拉强度提高355.5%;现场试验顶板、两帮围岩变形量由之前的大变形逐渐控制在100 mm以内,注浆后30 d基本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对软岩巷道支护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
焦岗湖水环境重金属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焦岗湖湖体布设13个采样点,测定水体7种元素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探究其分布特征,并基于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7种元素存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焦岗湖水体中7种元素测定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标准要求;元素Pb、Cr、As、Mn、Cd来源于人为污染,Ni、Cu来源于自然资源;焦岗湖水体入湖口存在总健康风险,而单一重金属不存在健康风险,总健康风险值整体呈现西半湖高于东半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5.
亚高山湖群中真菌群落的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维持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对维持亚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包括琵琶海(PPH,0、2和4 m)、马营海(MYH,0、2、4和6 m)和公海(GH,0、2、4、6和8 m)在内的亚高山湖群中不同深度的水生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探究真菌群落的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维持机制(确定性过程VS随机过程).结果表明,不同湖泊水质差异明显,GH中p H、电导率、铵态氮、总碳和无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者.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0. 82%~21. 05%)、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1. 26%~11. 79%)、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0. 42%~4. 26%)和隐真菌门(Rozellomycota,0. 11%~0. 33%)等组成.囊担子菌纲(Cystobasidi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和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所有湖泊共有.不同湖泊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和优势类群差异显著(P 0. 05),而在每个湖内不同深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湖之间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明显不同(r=0. 99,P 0. 01),同时MYH(r=0. 98,P 0. 01)和GH(r=0. 25,P 0. 05)不同深度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也差异明显,但是PPH(r=0. 23,P 0. 05)不同深度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没有显著的差异.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在小区域范围内(3个湖之间)以及局域范围内(MYH不同深度)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是环境选择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环境选择的相对作用更强,其中水体p H、溶解氧、总碳和电导率是主要的影响因子.零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种间相互作用驱动了GH中真菌群落β-多样性格局的维持.总之,亚高山湖群中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主要是由确定性过程驱动的.  相似文献   
56.
在实施区域总量控制的过程中,其核心之一是总量削减计划的编制和调整。本文想就这一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初步设想。现在假定在某一区域内有y家控制排污单位,控制项目为废水中的COD,在这种情况下来编制下一年度(x+1年度)区域COD的总量削减计划。总量削减计划的编制和调整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实线表示总量削减计划正常的编制过程;虚线表示总量削减计划的平衡、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57.
在含除草剂非织造布生产的车间研制过程中,开发了滴渗法涂药技术。该法不仅涂药均匀,克服了喷药过程雾气的扩散污染,而且方法简便,成本低,投资回收期短,易推广应用。并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含除草剂非织造布的生产和使用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58.
简要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EI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特点,阐述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讨论了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GIS技术在项目EIA、区域EIA、累积EIA及战略EIA,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重点介绍了GIS在公众参与中的应用及基于"5S"的EIA.  相似文献   
59.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的藻类水华控制技术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主要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特点作了分析和评价.提出应根据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原理,从外环境和内环境两条基本途径去控制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水华,同时要加强藻类控制方法的研究, 认为大麦杆是其中一种有前景的藻类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60.
三峡库区巴东段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对2002年和2004年长江三峡库区巴东段的七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P值法)对各监测断面、城区江段以及其总体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巴东段2002年水质状况属于中度污染,2004年水质状况属于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区域为长江干流巴东段和神农溪;主要污染物是粪大肠菌群、氨氮、总氮、总磷和石油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