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153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347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主要介绍了离心机液压振动台系统的设计思想、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主要技术指标、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42.
城镇餐饮泔水离心脱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城市餐饮泔水的来源、基本特征及目前主要处理技术方法,提出了餐饮泔水无害资源化新工艺。对提出的工艺中泔水离心脱水工序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得出最佳离心参数:时间5min、转速3200rmin。  相似文献   
43.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依托社区节点,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彼此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空间系统,探究其空间结构与优化策略对认识乡村生活空间内涵、重塑乡村日常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培育的9个节点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三元系统,构建社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描述网络结构总体与节点特征,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区域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处于发育阶段,网络兼具整体松散与局部集聚特征,社区间联系正在加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节点质量有待提升,网络呈现层次清晰的3级节点体系,核心节点虽具有无法替代的网络地位但本身质量不高,次级节点的结构具有相似性需要择优培育,边缘节点需要丰富网络内外联系;基于此,必须构建“1心、8点、1轴、3区”的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为评估并识别区域网络节点特征,预测并构建区域网络化发展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平原农区的乡建片区提供了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4.
采用含有二乙二醇(DEG)和乙醇胺(ETA)的双组分解交联剂降解废旧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PU硬泡),并利用降解得到的低聚物多元醇与木质素复合制备出性能增强的再生PU硬泡。通过对制备的再生PU硬泡的红外光谱、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热稳定性、导热系数、热重曲线等进行分析测试,考察m(DEG)∶m(ETA)对再生PU硬泡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DEG)∶m(ETA)=1∶3时废旧PU硬泡的降解效果最好;木质素加入量为2.0%(w)时再生PU硬泡的密度低、抗压强度高、保温性能良好,达到国家标准《建筑绝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 21558—2008)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45.
采用反相微悬浮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β-环糊精(β-CD)微球,用丁二酸酐对β-CD微球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pH敏感性β-CD(pH-β-CD)微球.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球的结构、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pH、吸附时间和微球加入量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pH为10.0、吸附时间为90 min的条件下,当pH-β-CD微球加入量为50 mg时,pH-β-CD微球吸附量为16.1 mg/g;当pH-β-CD微球加入量为250 mg时,pH-β-CD微球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达96.2%.  相似文献   
46.
用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取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7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取水处理用的絮凝剂合成工艺,通过对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卤代及胺化处理,合成了具有良好絮凝性能的絮凝剂产品,并以产品对数种废水进行了絮凝净化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人工田间诱发条锈病与常规的水胁迫及肥水协同胁迫的处理,分析获取的地物光谱数据及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定性地研究了条锈病害胁迫与常规胁迫条件下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的差异和规律,并进一步利用高光谱对冬小麦条锈病与常规胁迫进行了定量化的识别研究。选用NDVI和PRI建立二维空间坐标,形成病害胁迫、常规的水胁迫及肥水协同胁迫植被指数的空间分布散点图,结果表明NDVI值大于4.324×PRI 0.976的区域即为条锈病胁迫发生区域。经验证,上述定量化表达的分类识别精度达到了70%以上。  相似文献   
48.
沙尘不同的垂直分布对大气的加热作用不同,通过卫星观测结合数值模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沙尘辐射加热作用,有利于理解沙尘对该地区大气热结构的影响机制.因此,本研究利用CALIPSO气溶胶产品和SBDART模式,分析了2007—2020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沙尘气溶胶及其短波加热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DAOD,532 nm)分别为0.300~0.350和0.086~0.108,平均值分别为0.328和0.097.塔克拉玛干沙漠季节平均DAOD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和冬季,而青藏高原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的沙尘消光系数(σD)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和夏季.2007—2020年,两地的σD在春季均呈增加趋势,而在秋季则呈减小趋势.春季和夏季的短波沙尘加热率(SW DHR)均大于其它两个季节,其中春季最大,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冬季最弱,青藏高原上空秋季最弱.春夏季,青藏高原北坡存在较强沙尘加热层,其顶部高于5 km,其强度及高值区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减小.从年变化来看,春季短波加热率呈加强趋势,秋季呈减...  相似文献   
49.
采用Co2+活化过氧单磺酸盐(PMS)降解水体中三氯生(TCS),优化了PMS浓度 、溶液初始pH和Co2+浓度等降解条件,并对TCS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溶液初始pH=7,PMS和Co2+摩尔浓度分别为1.00 mmol/L和10.0μmol/L的优化条件下,TCS(34.5μmol/L)在30 min内去...  相似文献   
50.
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南涌流域近年来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为了解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对该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水平与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与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Cu、Zn、Pb、Cd、Cr的污染,与珠三角土壤背景值相比,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Cu、Zn、Pb、Cd、Cr分别超标11.38、3.32、1.81、19.45、3.20倍;底泥中的Cu、Zn、Cr、Cd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615~0.964)。通过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中的Cd为偏重污染,Cu、Zn为偏中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Cr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总体属中等,主要是由Cd的含量过高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