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本文借助新技术,搭配高效短柱,建立了快速测定土壤中石油烃(C10—C40)的气相色谱法,3.2 min即可完成全部分析.快速法的色谱图指纹峰与常规法相同,且独特的流路芯片和梯度反吹模块,显著提高了仪器抗干扰能力和降低了柱流失.比对数据显示,两者的方法参数一致,但快速法对于大批量样品的分析具有明显优势,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212.
为获得盐单胞菌(Halomonas sp.)H17降解苯酚的最优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与响应面法,考察温度、pH、葡萄糖浓度对H17降解苯酚的影响,并通过动力学模型探究该菌株的生长和苯酚降解特性。结果表明,H17降解苯酚的最优条件为30℃、pH=8.0、葡萄糖质量浓度0.8g/L,在此条件下,苯酚降解率预测值为74.39%,实际值为73.92%,表明该模型可靠。该菌株降解苯酚动力学模型符合Haldane模型,其最大比降解速率、饱和常数和抑制常数分别为0.35h~(-1)、165.91mg/L和460.13mg/L。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生物降解条件准确,可为高盐含酚废水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13.
系统分析了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特征、处理状况与影响因素及采取的相应管理措施,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与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量不断增长,主要构成成分也逐渐从有机物质向无机物质转变,从而使得农村固体生活垃圾的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从管理来看,尽管部分地区探索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但大部分垃圾仍然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为了改进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固体垃圾的治理水平,我们提出首先要设立乡镇级环境管理机构,完善法规制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另外,要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制度,发动群众参与,并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最后,还需要实行源头分类收集。  相似文献   
214.
分析了已被广泛应用于烟气脱硫(FGD)工艺评价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缺点,提出灰色关联层次法进行FGD综合评价的理论,研究解决评价指标难以准确量化和统计的问题,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探讨了从环保性能、经济性能、技术性能和系统适应性能4个方面综合评价FGD工艺,由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8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了FGD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灰色评价模型,计算关联系数,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通过加权求和完成灰色判断,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选取最优FGD工艺.并以典型的5种FGD工艺针对A电厂进行实际计算,比较了灰色关联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过程及结论,认为灰色关联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215.
采用化学还原+重金属捕集+气浮过滤组合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中重金属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所规定的一级水质排放标准,COD去除率达到40%以上,同时此工艺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最佳工艺参数,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6.
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是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特别是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对全球变化具有响应、适应和反馈机制.通过采集在内蒙古温带草原设置的长期增温增雨野外控制实验的土壤样品,应用定量PCR、限制性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克隆文库等方法研究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增温增雨的响应.结果表明,增雨显著升高了土壤pH,而增温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在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RFLP结果表明,增雨显著影响土壤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增温和增雨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植物多样性与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变化-微生物-植物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研究结果预示土壤微生物对长期气候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对预测未来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17.
采用水泥对含铜废水应急快速处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投加量、时间、pH等条件对去除铜的影响,从铜与水泥的结合形态探讨水泥抗酸冲击性,并开展了水泥应急处理含铜废水的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铜浓度为100 mg/L,最佳投加量为0.8 g/L,此时出水铜浓度已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去除率达99.41%,其在35 min即可快速去除铜离子且在pH 45 min即可快速去除铜离子且在pH 45时无明显差别。水泥处理酸性重金属溶液后pH值升高,利于天然水体pH值的稳定。和氢氧化钠沉淀相比,水泥抗酸冲击性较强,这是由于处理后水泥和铜以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居多。因此,水泥高效、快速、抗酸冲击的处理特点及其廉价易得的优点使其在突发铜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18.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系列Co基/分子筛催化剂,在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中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在甲烷催化还原NO_x中的催化行为,优化了Co基/分子筛催化剂的助剂和载体,并通过催化表征手段阐明了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Fe和SAPO-34分别作为优化助剂和载体制备得到的Co-Fe/SAPO-34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在450℃时,NO_x的最大转化率可以达到52.7%.CO_2对Co-Fe/分子筛催化剂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H_2O对催化剂的活性抑制是可逆的,SO_2对催化剂活性抑制作用明显.Co-Fe/SAPO-34催化剂表面钴物种以CoO和Co(OH)_2为主,Co-Fe/ZSM-5催化剂表面钴物种则以Co_3O_4和Co(OH)_2为主,Co-Fe/Beta催化剂则可能以CoO、Co Al2O_4和Co_3O_4为主.各Co-Fe/分子筛催化剂表面Fe~(2+)/Fe~(3+)含量比依次为Co-Fe/ZSM-5(3.98)Co-Fe/SAPO-34(0.52)Co-Fe/Beta(0.43).活性组分钴物种的形态和合适的Fe~(2+)/Fe~(3+)含量比对Co-Fe/分子筛催化剂上甲烷催化还原NO_x至关重要.Co-Fe/分子筛催化剂上CH_4-SCR反应机制为:NO在Br?nsted酸位上吸附氧化成NO~+,同时CH_4在Br?nsted酸位上吸附活化成—C=O和—COO等活性物种,生成的NO~+在Co2+和Fe~(3+)等催化活性位上转化成硝酸盐等中间产物,中间产物硝酸盐与活化物种(—C=O和—COO)反应生成N_2和CO_2.  相似文献   
219.
为探究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豫中烟田甲烷(CH4)吸收规律的影响,以中烟100为供试品种,利用静态密闭暗箱法对烤烟-土壤生态系统CH4吸收速率进行了周年测定.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NF)、仅施用氮磷钾(NPK)、氮磷钾+种植并翻压黑麦草(NPKG)、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NPKS)和氮磷钾+施用烟秆生物炭(NPKB).结果表明,2020年所有处理CH4排放速率为-98.45~-13.50 μg·m-2·h-1,表明试验田是CH4的吸收汇,CH4的吸收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在烤烟生育期,CH4吸收速率与土壤孔隙含水率(WFPS)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呈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在休闲期,影响CH4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与NPK相比,生育期NPKB处理的土壤孔隙含水率显著提高13.63%,NPKG、NPKS和NPKB处理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升高.所有处理CH4全年吸收总量为3.25~3.83 kg·hm-2,NPKG、NPKS和NPKB处理CH4吸收总量较NP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6.59%、6.82%、12.49%.添加有机物料能够显著提高 烟叶产量,其中,NPKG处理的烟叶产量最高.综合以上结果,该地区采用种植并翻压黑麦草的土壤改良措施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实施,使长期以来中国反对食物浪费实现了由道德约束到法制治理的历史性转变。该法律是在当今世界食物浪费现象普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物浪费问题的背景下颁布的,意义重大。这部法律为中国反食物浪费社会实践提供了法律保证,也为全球反食物浪费事业提出了中国答案。《反食品浪费法》具有注重顶层设计、立法过程快捷简明,立法目的鲜明、节约资源融贯始终,法律措施全面、规制责任主体广泛,社会多元共治、凸显节粮治理效能,依法施策、致力于服务粮食安全战略,坚持德法并举、推动节粮意识转为法律约束等显著特点。从一年来的实践看,《反食品浪费法》在实施中,目前仍需解决进一步厘清权责、细化标准体系和加强基础支撑等关键问题,有关部门应着重通过采取建立长效监测评估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方法体系和加强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等措施,规范和指导《反食品浪费法》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其规制和规范全社会各种各样食物浪费行为的作用,有效减少食物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