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98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纤维球是日本首先发明,我国很早就研制的新型滤料。和砂滤料相比,具有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等特征。用于过滤水时,具有滤速高、周期长、截泥量大、反冲水耗少、规格小、占地少和造价低等优势,将在给水处理中获得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2.
黄浦江上游支流污染负荷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浦江上游14条主要支流的水资源特性,水量、水质和工业,、生活、农田径流、禽畜、泵站等污染源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对2000年各污染源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支流区域内污染物的产生量与影响支流水体污染的成因,及支流的污染负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3.
太湖水域PH3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太湖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磷化氢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湖面大气中PH3 由于受风向、天气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时空分布规律不太明显 .表层湖水和底层湖水由于受到风浪扰动 ,天气变化和船只等的影响 ,不同采样点PH3 的含量变化不大 .同时 ,PH3 浓度沿湖水垂直梯度方向的变化亦较小 .而过滤湖水与原始湖水中PH3 的时空变化在同一采样点位、同一采样时间 ,原始湖水中PH3 的浓度明显高于过滤湖水中PH3 的浓度 .底泥中PH3 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湖底氧化还原环境和温度有关 ,对于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底泥PH3 含量较高 .  相似文献   
44.
为提高环氧氯丙烷胺型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以三乙烯四胺为交联剂,以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为原料,制备了季铵盐阳离子絮凝剂(记为TER),并对其进行了红外、核磁表征;同时分别以六次甲基四胺、二乙烯三胺、乙二胺为交联剂制备絮凝剂HMTA、DET、ED,采用4种絮凝剂对莫言湖水进行絮凝沉降试验,并与未改性絮凝剂进行对比;研究了絮凝剂投加量、温度及与PFC(聚合氯化铁)复配等因素对TER絮凝剂除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ER的阳离子度的测定结果为57.3%,在相同条件下,TER对莫言湖水样的除浊率能达到93.7%,优于HMTA、DET、ED及未改性絮凝剂(分别为7.4%、70.9%、8.1%、7.0%).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最佳絮凝除浊温度为55 ℃,最佳投加量为30 mg/L.研究显示,TER与PFC的复配比单独使用PFC的除浊率提高了5%~25%不等,并能大幅减少TER投加量,降低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45.
为提高双氰胺甲醛型脱色絮凝剂的脱色性能,以尿素、三聚氰胺为交联剂,以双氰胺、甲醛为原料制备了改性脱色絮凝剂,并用其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不同染料的初始浓度、p H值、投加量、无机盐以及与聚合氯化铝(PAC)复配使用等条件对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改性的脱色剂具有较好的脱色性能.相同投加量条件下,未改性脱色剂的最大脱色率为89.7%,而改性脱色剂的脱色率能达到94.6%.红外光谱图表明染料分子和脱色剂发生了相互作用.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改性脱色剂时,最佳投加量为120 mg·L~(-1),单独使用PAC时,最佳投加量为60 mg·L~(-1).正交试验法确定了最优适用条件为:改性脱色剂加入量70 mg·L~(-1),聚铝加入量为50 mg·L~(-1),改性脱色剂和PAC的复配使污水处理成本下降约20%.脱色剂的改性和改性脱色剂与PAC的复配显著提高了脱色剂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MMT对GDI、PFI汽油机微粒排放数量浓度以及质量浓度的影响,利用DMS500快速型微粒光谱仪,对一台增压缸内直喷(GDI)汽油机和一台自然吸气式气道喷射(PFI)汽油机燃用基础油以及在基础油中添加有机锰(MMT)的燃油的微粒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MT的添加均会增加GDI、PFI汽油机的微粒排放,燃用不同含Mn量的燃油,各负荷下GDI汽油机的微粒数量浓度均明显高于PFI汽油机.中小负荷下GDI、PFI汽油机微粒排放数量浓度以及质量浓度均随着Mn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大负荷下,PFI汽油机微粒数量浓度随着Mn含量的增加而上升,但GDI汽油机则是在燃用不含Mn的燃油时微粒数量浓度最低,而后随着燃油中Mn含量的增加,超细微粒数量浓度的峰值反而逐步降低.GDI、PFI汽油机核模态与积聚模态微粒数量变化的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47.
土壤呼吸与硝化特性是控制土壤生态系统中氮素转化和面源氮流失的关键因子,也是土壤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位于巢湖北部的柘皋河流域作为案例研究区,应用BaPS技术测定林地和农田土壤呼吸、硝化和反硝化特性,运用SWAT模型分析农业面源氮污染输出的时空特征,并初步探讨土壤呼吸和硝化特性与农业面源氮污染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土地利用和施肥量的变化,1996~2012年间的年均和月均面源氮污染负荷明显大于1980~1995年间的模拟结果,不同月份的面源氮污染输出负荷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月均氮负荷受降雨量影响密切.1996~2012年流域面源总氮流失平均负荷为10.40 kg·hm-2,明显大于1980~1995年的8.10 kg·hm-2,方差分析表明两个时期面源总氮流失负荷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林地的呼吸速率远大于农田的呼吸速率.农田较高的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导致土壤氮库中的氮素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面源氮污染的输出负荷减小.农田土壤的总硝化速率大于反硝化速率,导致农田硝态氮的面源污染流失量增加,而有机氮的流失量有所减少.因此,土壤呼吸与硝化特性的研究有利于从土壤生物学角度深入分析土壤氮循环,对农业面源氮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8.
介绍了国电电力建设研究所的双套管输送干灰技术在国电谏壁发电厂330 MW机组第一电场长距离干输灰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以及系统性能测试情况.  相似文献   
49.
利用苏州河及其支流的水文水质调查资料综合分析苏州河水系控制和污染源分布特点 ,指出苏州河的支流污水汇入是苏州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建立苏州河水系一维非恒定流河网水动力学模型与一维河网动态水质模型 ,对苏州河七条支流建闸控制工程后的水环境影响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 ,预测建闸后对黄浦江各水厂的水质变化和苏州河、蕴藻浜以及七条支流的水质变化。预测结果 :七条支流建闸后 ,苏州河及其支流的水质有所改善 ,污水在苏州河内回荡有所减轻 ,排向黄浦江的速度加快。另外 ,污水从蕴藻浜排向黄浦江 ,缩短了污水在黄浦江输移的距离 ,黄浦江沿岸的水厂水质大大改善 ,污水在黄浦江内回荡的时间也有所减少 ,但是七条支流及蕴藻浜的水体污染会加重。根据预测结果 ,提出水资源调度方案、解决七条支流及蕴藻浜水污染加重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0.
对京杭运河常州段8个研究点位水体中的氮形态(TN、NH4+-N、NO2--N和NO3--N)和环境因子(pH、T和DO)进行了连续9个月的动态监测,全面研究了各氮形态的随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各氮形态及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常州段水体月平均NH4+-N变化范围为(0.589±0.351)~(3.148±1.178)mg.L-1,TN变化范围为(3.373±1.379)~(7.373±2.307)mg.L-1,枯水期到丰水期各氮形态整体表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其中出境断面NH4+-N下降趋势平稳,NO3--N则是主导出境断面TN含量的主要形态。各点位NH4+-N的平均浓度范围为(1.202±0.492)~(2.813±1.566)mg.L-1,TN范围为(3.520±0.504)~(8.349±3.679)mg.L-1,各形态氮含量基本呈现出上游段(S)〈新运河(G)〈老运河(L)〈下游(X)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下游段存在一个重要的氮素上升突变段,NO3--N是对TN的贡献率(43.8%~57.4%)最大的无机态氮,其次是NH4+-N、ON、NO2--N,其中有机氮对TN的贡献率(13.3%)则以老河段最高。NH4+-N和NO3--N、TN、pH相关系数分别为0.397**、0.932**、0.261*,与DO相关系数为-0.344**,陆源输入及DO不足是京杭运河常州段氮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