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7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0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34篇 |
综合类 | 268篇 |
基础理论 | 29篇 |
污染及防治 | 31篇 |
评价与监测 | 22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生物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低碳重金属固定材料,但受固定机理的制约,其长效稳定性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求.本研究提出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来强化生物炭对铅的固定,以期实现长效稳定.首先,从不同原材料、不同生产温度制备得到的5种农业废弃物生物炭中筛选出铅固定量较大但稳定性较差的水稻秸秆生物炭(700℃制备)(RSB700),其固定的铅成分中酸可溶态占比高达94.0%,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对固定了铅的RSB700进行MICP处理,试验以巴氏芽孢杆菌为试验菌株,控制尿素浓度为0.5 mol·L-1,氯化钙设4个浓度梯度(0.05、0.1、0.3和0.5 mol·L-1).微观和化学分析结果显示,MICP处理后,生物炭表面出现不规则的团簇型碳酸钙晶体(多为方解石,部分为球霰石),铅的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升.氯化钙浓度对强化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当其浓度为0.3 mol·L-1时,可交换态铅和酸可溶态铅占比分别降低约90.0%和92.7%,稳定态铅占比提升约19.6倍.MICP技术的强化机理主要是在生物炭表面形成一层由碳酸钙... 相似文献
23.
以改性海泡石为载体,用真空浸渍法、沉积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负载Cu,制备Cu/海泡石催化剂,以CO氧化为模型反应考察该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性能。在对比评价催化剂活性的同时,考察了不同条件下载体的改性以及铁组分的掺杂对催化氧化CO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具有显著影响,真空浸渍法和沉积沉淀法制备的样品中,负载量为5%(质量)的Cu/海泡石催化剂对CO氧化有较高的活性。载体的改性亦对Cu/海泡石催化剂产生较大影响;Fe的加入并没有明显改善Cu/海泡石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24.
测定了舟山高浊度海水悬浮物的粒度分布,分析了高浊度海水自由沉降特性,选用氯化铁(FeCl)3、聚合氯化铁(PFC)、聚合硫酸铁(PFS)3种混凝剂,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对高浊度海水进行混凝沉淀对比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舟山海域悬浮物组成以粉砂为主,用自然沉降的方法是很难去除;各因素对浊度去除率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慢搅时间>慢搅速度>快搅时间>快搅速度;对于高浊度海水混凝除浊最佳水力条件为:快搅时间为2 min,快搅速度为300 r/min,慢搅时间为15 min,慢搅速度为60 r/min;聚合硫酸铁是较理想的絮凝剂,最佳投药量范围在15~25 mg/L,对浊度去除率高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25.
26.
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是海洋环境管理的“耳目”和“哨兵”。离开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环境管理将寸步难行,在过去15年中,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海区监测中心-管区-监察站的四级海洋环境监体系,组建了由国务院有关部委、沿海11省(市)自治区等有关部门100多个单位2500人参加的全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网,每年获取各类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27.
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方案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方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经过20多年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未能对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致使今天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尚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描述阶段。该文第一次把有关海洋环境监测相结合,通过运用逻辑构思方法和监测方法学,详细分析监测方案设计中的各个阶段,监测目标的提出,到方案的实施,从监测数据的加工,到监测信息的发布都进行了辩证的 相似文献
28.
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凋查数据,确定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分布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35%以上的站点,物种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15 000 ng/g),大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含量甚至高出第二类标准(50 000 ng/g).在威海、大连湾和胶州湾出现多环芳烃和酞酸酯少数相对高值站点(300 ng/g左右),而其它大多数站点贝类体内多环芳烃和酞酸酯的含量都较低.中、高环组分占优指示近岸海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解过程;二丁基酞酸酯和2-乙基己基酞酸酯是酞酸酯的主要组分.在所有站点,底栖贝类体内PCBs的含量普遍很低(<10 ng/g).贝类体内DDTs含量超过第一类标准(10 ng/g)的站点大部分集中在南黄海沿岸,海州湾内一站点已超出第二类标准(100 ng/g),而组分以代谢产物DDD和DDE为主.在所有站点的贝类体内都有p,p'-DDT检出,尤其在北黄海的大连湾和蓬莱附近海区(比例高于50%),指示周边地区存在潜在的DDT输入源.据此,大连湾、威海、胶州湾沿岸贝类体内石油烃和多环芳烃含量较高,胶州湾、海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DDTs含量较高,这些属于较高生态风险区,而大连湾、蓬莱近岸可能的DDT新输入对底栖环境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29.
为了考察生活垃圾复垦排矸场的渗滤水特性,对垃圾与矸石在三种不同堆置方式下重点考察了渗滤水pH值、COD、F~-、Cr~(6 )和全Hg浓度;并对腐熟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容重、含水量及饱和水等进行了测定。试验研究表明,垃圾与矸石均匀混合堆置方式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