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240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由局地过程和区域过程共同构建和维持.季风区河流水文因子的时间动态对河流集合群落结构和构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自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在香溪河调查12个代表性样点,基于集合群落的理论框架,以河流底栖硅藻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交互模型(STI)、集合群落结构组分分析(EMS)、方差分解(Variation Partitioning)等方法,分析河流集合群落结构及构建过程的时间动态,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究集合群落时间动态与水文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河流集合群落结构和构建方式具有明显的时间动态,枯水期和平水期,集合群落分别受扩散限制和环境筛选过程的影响呈现出嵌套结构;丰水期,局地群落间物种的过高扩散产生群块效应,使集合群落呈现出类似Clementsian或Gleasonian的结构.洪水对于河流集合群落构建具有重要作用,7日内的最大流量、群落重置时间,对集合群落构建中空间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有较为显著的负影响;群落重置时间与集合群落结构呈较为显著的二项式关系,洪水爆发75 d后集合群落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142.
1961-200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定在目前条件下的冬小麦作物品种、耕种措施和土壤特性不变,利用WOFOST作物模型,模拟了1961-200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961-198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影响较为严重,干旱使整个麦区冬小麦平均减产4.6%,使北方麦区冬小麦平均减产12%。1981 -2000年,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明显减轻。总体上,1961-2000年虽然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量持续减少,但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没有加重的趋势。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和干旱与产量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春季降水和干旱则与产量显著相关,揭示了我国北方春季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3.
144.
酶法降解偶氮染料刚果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温度、pH、酶量、刚果红浓度和双氧水浓度显著影响。为研究各因素及因素间交互作用对刚果红降解影响,提高刚果红的降解率,分别使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刚果红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灰盖鬼伞过氧化物酶降解刚果红的最适条件为:pH5.0、32℃、酶量4.98u、双氧水0.1mmol/L、刚果红20mg/L,此时刚果红最高降解率为34.84%。然后选双氧水浓度、刚果红浓度和灰盖鬼伞过氧化物酶量作为3个因素,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实验,用响应面法对刚果红降解进行优化分析,最后得到一个拟合度良好的二次多项方程模型(R2=0.9900)。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刚果红浓度和酶量是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双氧水与酶以及染料与酶之间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响应面分析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为:双氧水浓度0.15mmol/L,刚果红浓度为27.21mg/L,酶为2.07U,在此条件下,刚果红降解率达58.13%。  相似文献   
145.
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技术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深刻剖析了2009年度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中有关技术层面的种种问题:技术路线不够完善,污染物核算方法不够灵活,产排污系数失真且使用随意,数据审核形同虚设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修正技术路线,调整污染物核算方法,动态更新产排污系数并约束使用,加强数据审核。技术问题的总结和解决为准确提供"十二五"减排基数和建立"十二五"环境统计技术体系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6.
嵌入式电袋复合除尘器除尘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实验模型分别研究了工作电压、入口风速、开孔率和电晕线数对嵌入式电袋复合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通过对比优化得出复合除尘器的最佳结构参数,以及较优的工作电压和入口风速,并对优化后的复合除尘器进行分级效率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开孔率的增加,除尘效率先减小后增大,当开孔率为0.356时复合除尘效率最高;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工作电压的增大除尘效率升高,当工作电压为40 kV时,除尘效率高达97.1%;电晕线数对除尘效率影响较大,当电晕线数为7时除尘效率最好;在最佳结构参数和最优操作条件下,复合除尘器对PM_(2.5)的去除效率高达92.4%,比相同实验条件下单一电除尘器提高11%。  相似文献   
147.
微藻固碳已经成为消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的研究热点。利用静态吸收方法,考查了通人纯CO2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特点、固定CO2效率以及藻液pH值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通入纯CO2使小球藻生长延滞期显著延长,比普通培养延长10~12d,对其他生长阶段的影响不大;小球藻固定CO2速率可分为2个过程,即物理固碳过程和生物固碳过程,前者在藻细胞延滞期发生,峰值由CO。溶解于培养液造成,后者在藻细胞生长的指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发生,峰值由藻细胞指数生长造成,2个过程中,固定CO2速率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大后降低;纯CO2条件下,藻液pH值变化速率高,4d内,藻液即被酸化,随后藻液pH值变化速率逐渐降低,且pH值稳定在适宜水平。因此,采用小球藻固定高浓度CO2时,建议提高接种量并加强培养前期的pH值监测和调控,以保证藻液保持适宜的pH值,并缩短培养时间,提高生物固碳效率。  相似文献   
148.
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国第二人口大省,山东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广义资源供给为立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构建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分别预测对山东人口发展具有显著制约作用的15项要素人口承载力;接着利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和子系统权重,测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和综合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2020年山东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预期人口将处于综合承载力之内;2050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时,预期人口将超出综合承载力阈值;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始终是制约人口承载力的主要瓶颈,经济发展子系统承载力的略有盈余难以弥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足。上述研究一方面完善省域层面综合人口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人口合理调控提供重要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149.
KMnO4缓释剂的释放性能及其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延长KMnO4在地下水原位修复中的作用时间,通过改变KMnO4与石蜡的分散方式以及KMnO4与石蜡的质量比(P/W),对KMnO4缓释剂的制备过程进行了优化.采用超声与搅拌联用(搅拌速度150 r/min)的分散方式更有利于KMnO4的均匀分布,随着P/W的升高,KMnO4负载量逐渐增大而绝对回收率逐渐减小.静态实验分别研究了缓释剂在8℃、不同pH与DO浓度下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在8℃环境下,缓释剂仍具有释放性能;缓释剂受pH影响较大而受DO浓度影响较小.利用缓释剂降解垃圾渗滤液中的COD以及对沉淀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缓释剂对COD去除率可高达57.1%,而沉淀量最少仅为投加纯KMnO4的8.5%.  相似文献   
150.
为了分析潮间带风电场对海洋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建立和验证了江苏辐射沙洲潮间带风电场工程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根据风电场区的地形条件对模型范围及网格划分进行了探讨,分析风电场实施前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建立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合理、可信,可用来预测风电场建设对附近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