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116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245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01.
说到这两年最流行的游戏,除了偷菜,我想应该就属“抢车位”了,我们在各大新闻报道中不难听到关于各年龄层的人为了能在网络中抢到虚拟车位,而起早贪黑的故事,而如今面对城市的停车问题,我们实际上也在上演着一幕幕真人版的“抢车位”。  相似文献   
502.
为了对电镀废水中的间硝基苯磺酸钠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CWPO)降解条件进行模拟及优化,建立了间硝基苯磺酸钠CWPO降解过程BP神经网络模型.经验证,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0.81%,相关系数r和Nash-Suttcliffe模拟效率系数NSC分别为0.992 5和0.983 9.相对灵敏度分析表明,影响间硝基苯磺酸钠去除率(以TOC表示)的顺序从大到小为: 反应温度、间硝基苯磺酸钠质量浓度、pH值、H2O2用量、反应时间、初始氧分压、催化剂用量.结合遗传算法以TOC去除率最高作为优化目标,分别对降解条件进行优化.经对比,带成本约束的优化降解结果(99.36%)比试验中的TOC去除率平均值(85.51%)提高了10%以上,同时,优化后的降解成本(2.03元)相比无成本约束条件下的降解成本(2.38元)降低了近15%(0.35元).  相似文献   
503.
为探究4-壬基酚对入侵水华蓝藻拟柱胞藻的影响,对不同浓度(0.00、0.05、0.10、0.50、1.00、2.00 mg·L~(-1)) 4-壬基酚处理96 h后的拟柱胞藻叶绿素a、抗氧化酶和光合作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壬基酚对拟柱胞藻96 h半数效应浓度(96 h-EC_(50))为0.457 mg·L~(-1)。高浓度处理(0.50 mg·L~(-1))时,拟柱胞藻叶绿素a含量、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光合效率(α)、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 TRmax)、半饱和光强(Ik)、RC/Cs0、ET0/RC、ΦP0、ΦE0、ψ0和Sm/t(F_m)均显著下降被显著抑制,而光合系统Ⅱ中ABS/RC、DI0/RC和TR0/RC均显著增加,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随着浓度增加明显上升。而低浓度处理下(0.10 mg·L~(-1)),拟柱胞藻的叶绿素a含量、光合效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半饱和光强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高浓度4-壬基酚处理下,拟柱胞藻的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色素减少,光合反应中心结构受损,Q-A大量累积,光合效率下降,抑制藻细胞的光合作用,导致了拟柱胞藻生长受到阻碍,而低浓度壬基酚处理下,则可能表现出低剂量毒物兴奋效应。  相似文献   
504.
基于指标体系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系统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基于指标体系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价软件设计思想与开发。首先,针对我国城市和经济的特点,消防的现状和发展规律,在广泛收集和分析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火灾统计资料分析、实地调研、Delphi等方法,以居住区为例建立了相应的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次,根据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差异,采用面向评价研究者与操作者的软件设计思想,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作为软件功能流程的设计依据,设计并开发了《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系统》。该软件不仅能应用于评价实践,而且能为评价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505.
土壤氮输入形式显著影响土壤CO2 排放.生物炭负载氨氮作为一种新型氮输入形式,既降低了农田化学氮肥投入,又减少了环境治理成本,其对推动国家化肥零增长、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和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CF)、生物炭配施化学氮肥(BF)和生物炭负载氨氮(BN)这4种处理,研究了不同氮输入形式对土壤碳排放、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BF显著提高了累计碳排放量(66.24 %),而BN未见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BN累计碳排放量较BF处理显著降低了35.28 %.与CF和BF相比,BN处理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了20.25 %和5.20 %,36.72 %和36.19 %,90.36 %和61.36 %.与CF相比,BF处理提高了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BN处理降低了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与BF相比,BN处理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11.16 %,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8.12 %和5.83 %.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的土壤因子是木糖苷酶活性,绿弯菌门相对丰度与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极显著相关;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极显著相关;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与累计碳排放量呈极显著相关.综上所述,生物炭负载氨氮较生物炭配施化学氮肥显著减少了累计碳排放量,其减排效果更优.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国家“双碳战略”落地、生物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体系构建和国家化肥零增长战略实现.  相似文献   
506.
目前,人们对安全生产普遍都很重视,各单位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这是好事。但是,其中也有令人忧虑的地方,比如检查方式是否妥当?检查的效果到底如何?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各单位每年都要组织几次声势浩大的“大检查”,但事故上升的势头并未遏止。究其原因,一是检查人员未到基层之前,已将有关事项告知被检查单位。从表面上看,这种“预约式”检查可使基层单位借“风”自我整改和完善.似乎有利于改进工作,但这整改和完善往往是为应付检查而进行的,不但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还导致了基层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上的“时松时紧”和“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507.
环境空气质量新旧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的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际监测数据说明评价体系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NO2和PM10的年平均二级浓度限值收严,用新标准评价全国325个地级以上城市2012年的达标情况,将有164个城市由达标变为不达标;参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评价2012年度地级以上城市的达标情况,达标率由91.4%降为41.8%;不同时段O3的1 h平均浓度值对计算其8 h滑动平均浓度值的贡献不同,可能引起8 h滑动平均浓度值计算结果的差异;由于在计算实时空气质量指数时PM10和PM2.5使用24 h滑动平均浓度值,当空气质量突变时会出现评价结果与实际污染状况不符的情况。  相似文献   
508.
为了解西南某煤矿周边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测试了84件表层土壤样品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重金属污染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均高于渝西地区背景值,Cd污染较明显。从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看,Hg、Cd是主要生态危害元素。  相似文献   
509.
萃取法处理含油污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萃取法处理新疆油田含油污泥,通过萃取剂的筛选,萃取温度、萃取剂与含油污泥质量比等因素对除油率的影响,以及萃取液放置时间对萃取剂回收率的影响等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萃取剂ZZEG具有较好的除油率与回收率;较低温度时,萃取温度对除油率影响较大;除油率随萃取剂与含油污泥质量比的增加而提高;萃取液的放置时间对萃取剂的回收率无明显的影响,萃取剂回收率随分馏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分馏温度以20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10.
为了延长切削液的使用寿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采用紫外(UV)、臭氧(O3)以及UV/O3作为切削废液再生的处理方法。研究了3种技术对切削废液pH、腐蚀性以及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技术处理后的切削废液pH均能达到《合成切削液》(GB/T 6144—2010)的要求;UV/O3处理的切削废液阻抗膜值最大,杀菌率高达98%,且碳钢试样符合GB/T 6144—2010的要求,说明腐蚀性可以达到再生的目的;UV/O3处理后切削废液攻丝扭矩从185N·cm下降到131N·cm,最接近切削新液的127N·cm。综上所述,UV/O3处理技术效果最佳,可以达到再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