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扰动对外源性磷在模拟水生态系统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模拟研究不同扰动强度对外源性磷在水体、铜绿微囊藻和底泥中迁移的影响.水体中外源性磷首先由快速的物理化学分配进入铜绿微囊藻和底泥中,然后其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受铜绿微囊藻生长状况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扰动强度为30r/min时,铜绿微囊藻生长得最好.单位质量铜绿微囊藻中最大外源性磷含量与扰动强度无关,但扰动能加快铜绿微囊藻对外源性磷的吸收速率.水体中溶解的外源性磷含量随时间持续下降,微囊藻的衰亡能促进水体中磷向底泥中迁移.最终绝大部分外源性磷迁移到底泥中.增加扰动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溶解性磷的浓度,在扰动为30r/min时,水体中外源性磷从2.183mg/mL下降到0.0180mg/mL.  相似文献   
82.
黄精多糖对老龄大鼠衰老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以水提法从黄精(Polygonatumsp)中得到的粗多糖成分(PP)进行了老龄大鼠的衰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试验.两种剂量的PP灌喂老龄大鼠1mo后,测定其12项衰老生理生化指标: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活性,红细胞、视网膜、晶体核、晶体皮质的SOD活性,心脏、血浆中过氧化脂质含量,肝脏、肾脏中脂褐质含量及脑中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除胸腺指数、血浆中过氧化脂质含量无显著性变化外,其他10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3.
太湖北部湖区COD浓度空间分布及与其它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2004年夏季在太湖北部湖区的采样数据,分析了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空间分布,建立了COD浓度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荧光、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2004-01、2005-01、2007-06的数据探讨了COD的来源.结果表明,夏季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7~7.96 mg·L-1,均值为(5.90±1.54)mg·L-1. COD浓度从梅梁湾内往湾口再往大太湖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梅梁湾和大太湖的均值分别为(6.93±0.89)ms·L-1、(4.21±0.49)mg·L-1,梅梁湾的值显著要高于大太湖开阔水域. COD浓度与CDOM吸收、荧光、DOC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对光学活性物质CDOM浓度的反演,可以外推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为日后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和评估太湖水体有机物污染状况奠定基础.夏季COD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冬季没有相关或这种相关性很弱,并且夏季的值明显要高于冬季的值,反映了除入湖河流带来外源COD的输入外,夏季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死亡腐烂后的降解产物也是水体中COD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4.
PCR技术对水中病原体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中有病毒、细菌、原生动物、蠕虫等多种病原体。常规的检测方法是用大肠菌作为病原体的指示生物,但是大肠菌的生存特性与病毒、原生动物差异较大,难以指示病毒、原生动物的存在与否。对每一种病原体单独进行检测,费时、费力。由于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特点,使得它对于水中病原体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西安市区大气中PM2.5和PM10质量浓度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3月—2014年2月期间,设置1个监测点位,采集了西安市区大气环境中PM10和PM2.5样品,采用重量法测定了PM2.5和PM10质量浓度。结果表明,西安市区PM2.5质量浓度为16~558μg/m3,平均值为128μg/m3,超标率69.1%;PM10质量浓度范围为32~887μg/m3,平均值为249μg/m3,超标率71.8%。虽然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逐日变化幅度比较大,但是整体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31 9)。PM2.5和PM10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均为冬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较低,夏季最低。ρ(PM2.5)/ρ(PM10)为0.245~0.822,平均值为0.510,说明PM2.5在PM10中所占比例大于PM2.5~10;此外,该比值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冬季、夏季较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霾天气发生时,该比值和PM2.5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无霾天气。  相似文献   
86.
威海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威海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7.
去除水中全氟辛基磺酸的纳米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了去除水中全氟辛基磺酸(PFOS)的纳米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单体(4-乙烯基吡啶)含量对吸附剂去除PFOS的效果影响显著;而聚合状态、聚合液含水率、有机溶剂和交联剂的种类仅对吸附剂形态和比表面积有一定影响,但对吸附剂去除PFOS的效果影响不大.红外光谱揭示了单体和交联剂的有效聚合,ζ电位的测定则证实了单体和PFOS是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  相似文献   
88.
附着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太湖梅梁湾“863示范工程”水草恢复区原位湖水以及该区渔网围隔上的附着生物为材料,通过室内静态培养试验,研究了附着生物对富营养化湖水的氮、磷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附着生物对水体中的氮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半个月内,附着生物对水体中总氮的累积去除率可达60%,在有附着生物的水体中总氮浓度从5 mg/L左右下降到2 mg/L左右;附着生物对水柱中氮的累积去除率和水柱中氮的浓度、附着生物的生物量以及附着生物作用时间密切相关。从培养过程中水体磷的浓度变化来说,培养初期,水体中磷的浓度比较高,附着生物对其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培养后期,水柱中磷的浓度比较低,附着生物不但不去除水中的磷,而且还向水柱中释放磷,这可能与附着生物向水体分泌碱性磷酸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底泥悬浮对营养盐释放和水华生长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扰动引起的太湖底泥悬浮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蓝藻水华的影响,其中底泥和上覆水均来自太湖,扰动强度以悬浮物浓度表示。实验监测了底泥扰动过程中以及扰动停止后48 h之内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变化,采样间隔为6 h。实验结果表明,扰动明显增加了水体中总氮、总磷、活性磷等含量,但是可溶性无机氮的增加不明显,叶绿素a含量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水华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很可能是氮限制的原因。由此推测太湖一次风浪扰动过程引起的底泥营养盐释放不一定就能够加剧蓝藻水华的暴发。底泥中释放的营养盐对蓝藻水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0.
太湖水体附着细菌和浮游细菌的丰度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太湖水体附着细菌及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规律,明确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荧光显微技术对太湖4个湖区细菌丰度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与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总悬浮颗粒物(TSS)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水体中附着细菌占优势,占总细菌的65%(总细菌平均值为6.53×106cells/mL,附着细菌平均值为4.25×106 cells/mL,浮游细菌平均值为2.28 × 106 cells/mL);附着细菌与浮游细菌数丰度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规律,附着细菌与浮游细菌丰度都是河口区(10#)最高,其次梅梁湾(3 #)、湖心区(8#)和东太湖(24#)较低;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水温、TP对太湖水体中附着细菌及附浮游细菌的丰度影响比较大,它们与水体中附着细菌丰度及附浮游细菌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太湖不同湖区附着细菌及浮游细菌的数量空间差异是由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