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88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由城乡建设环保部环保局主持的“全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调查”工作会议于1984年4月26日至29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来自全国26个大、中城市和化工部环保所、轻工部环保所、市政西南设计院的科技人员近50人参加了会议。部环保局孙嘉绵副局长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会议对试点调查进行了总结。试点调查单位代表们谈到,我们的试点调查经验表明,只要下一定功夫,有关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底数是可以搞清楚的。它对我们各地环境管理已经提供了依据。新参加调查城市代表们纷纷要求参加这项调查研究工作,并决  相似文献   
42.
太湖围湖利用及网围养殖的遥感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期Landsat TM、Landsat ETM^ 和航片从时间、空间和利用类型3个方面分析了太湖围湖利用、网围养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4-2003年间太湖围湖利用面积为4.45km^2,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相比,围湖利用规模较小、速度较慢,围湖利用的主要类型是鱼塘养殖,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太湖网围养殖增长迅速,尤其是1995年以后,1990年太湖网围养殖面积13.17km^2,1995年为25.95km^2,2003年为107.72km^2,1995—2003年间网围养殖年增长速率是1990-1995年间年增长速率的4倍,太湖网围养殖主要分布在东太湖。  相似文献   
43.
一、前言排入大空中的酚类化合物,不仅是环境恶臭物质之一,也是一种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活性有机物。酚类化合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导致它们在环境中的生态效应及化学行为各不相同[1]。可见,要准确地描述环境污染情况的实质,必需分别测定这些酚类化合物。这就对包括采样在内的试样前处理以及酚异构体的分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4.
本文报告了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污泥中微量铅的情况。在灯电流、原子化器高度及乙炔流量等实验条件的选择中,虽然也注意了实验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污泥中铅含量低,所以主要还是从灵敏度高低方面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条件;当污泥样品以干式和湿式消化两种办法处理时,结果相近,但湿式消化法方便、易行;在酸度实验中发现:除HCl外,小于IN的H_2SO_4HNO_3及HClO_4对结果影响不大,而HCl的影响随其浓度增加而使吸收值明显下降;结合对污泥样品光谱半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十三种离子的干扰情况做了试验,其中Si、Fe、Na、Cd、Zn、Ca及Cl~-未发现影响,其他的影响也不大,所以在分析中未采用分离措施,在短波长处背景的影响是需要注意的,本实验中采用邻近非吸收线(Pb282.2nm)的办法对背景的影响进行了校正,由于取样量不大,样品灰化前又加以灼烧(除掉有机物),所以基体成分的影响不大,在283.3nm处进行分析时,背景的影响仅约4%;当样品中pb含量为0.022%时,测定的标准偏差为0.00052,变动系数为2.3%。  相似文献   
45.
本文报告了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污泥中微量铅的情况。在灯电流、原子化器高度及乙炔流量等实验条件的选择中,虽然也注意了实验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污泥中铅含量低,所以主要还是从灵敏度高低方面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条件;当污泥样品以干式和湿式消化两种办法处理时,结果相近,但湿式消化法方便、易行;在酸度实验中发现:除HCl 外,小于IN 的H_2SO_4HNO_3及HClO_4对结果影响不大,而HCl 的影响随其浓度增加而使吸收值明显下降;结合对污泥样品光谱半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十三种离子的干扰情况做了试验,其中Si、Fe、Na、Cd、Zn、Ca 及Cl~-未发现影响,其他的影响也不大,所以在分析中未采用分离措施;在短波长处背景的影响是需要注意的,本实验中采用邻近非吸收线(Pb282.2nm)的办法对背景的影响进行了校正,由于取样量不大,样品灰化前又加以灼烧(除掉有机物),所以基体成分的影响不大,在283.3nm 处进行分析时,背景的影响仅约4%;当样品中pb 含量为0.022%时,测定的标准偏差为0.00052,变动系数为2.3%。在环境保护分析工作中,铅含量的测定及监控是个重要的指标。近年来,对于空气、尘埃、水及污水等样品中铅的测定报导较多。而土壤和污泥中铅的原子吸收测定则报导较少。Harrison等比较了用于土壤中总铅量测定的几种方法,指出:采用不同种类酸处理样品时,其浸取率不同,并建议采用HNO_3——HF 混合酸浸取,以标准加入法测定之;Lester 等则用快速非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了湿污泥中3.9μg/ml 的铅等元素;Mitchell 等将湿污泥用超声波处理均匀后,以去离子水稀释,取100ul 注入微量取样杯(Cup)里,直接放入N_2O—C_2H_2火焰中实现原子化,测定了污泥中的Pb、Cu 和Cd,其中Pb 的线性范围为,0~250μg/l、检出限为2ng。结合具体条件,本文采用了方便易行的空气一乙炔火焰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城市污泥中的微量铅。  相似文献   
46.
污泥杂质分离器是借助微网机械筛分原理,实现污泥中细颗粒物(1 mm以下)去除的污泥预处理设备。该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微网堵塞问题,以及工艺所产生的杂质作为生产垃圾如何处理,目前都缺乏相应研究。针对上海白龙港水质净化厂的初沉污泥杂质分离设备,研究运行达到终点后微网膜组件的堵塞情况,并考察了杂质的生物利用潜能和填埋处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微网组件边缘较中部污染严重,建议使用环形曝气管;杂质成分多为不易生物降解的有机质;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杂质采用污水厂再生水清洗,自然堆放8~10天后外运填埋处置。  相似文献   
47.
黑木耳菌糠对Cu2+的生物吸附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代工业废水中铜离子的污染及黑木耳产业链中菌糠废弃物资源化等问题,以黑木耳菌糠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Cu2+.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响应面的高水平条件,并用响应面方法对其优化,确定最佳吸附条件;采用SEM-EDX、FTIR和XRD等手段对吸附前后的菌糠进行表征,初步探索了菌糠吸附的机理.结果显示:最佳单因素条件为菌糠投加量30.0 g·L-1、pH 7.0、Cu2+初始浓度75 mg·L-1、吸附时间120 min、温度25℃、转速150 r·min-1,吸附率为77.96%.响应面分析显示投加量、吸附时间和pH为显著因素.优化后投加量为31.6 g·L-1,吸附时间134 min,pH 7.0,吸附率可达80.51%,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菌糠表面疏松多孔,极易通过物理吸附方式吸附Cu2+,菌糠表面的氨基、羟基、酮基和羧基可以有效配位络合Cu2+.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菌糠作为一种高效廉价环保的吸附剂,可用于Cu2+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48.
49.
以地面水环境监测数据为例,对实现环境监测数据计算机辅助审核的可行性以及审核的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指出实现环境监测数据计算机辅助审核是完全可行的,环境监测数据计算机辅助审核不仅能减轻数据审核人员的工作量,也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50.
氨法在燃煤电厂烟气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煤排放的CO2、SO2、NOx等气态污染物会造成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的大气环境问题。减少和抑制燃煤电厂燃烧过程中污染气体的排放,是实现清洁生产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氨法烟气治理技术作为电厂排放烟气处理的新兴技术,以其污染物脱除效率高、耗能小、二次污染低、脱除副产品可资源化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在部分燃煤电厂得到成功的应用。对氨法脱除烟气中气态污染物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指出了氨法烟气治理技术在燃煤电厂烟气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