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峻,氮磷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生物电化学系统(BES)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技术,在处理废水的同时能够产电回收能量.综述了BES脱氮反应器构型及其与其他水处理技术耦合工艺在水体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BES除磷技术的效果及存在问题.指出:将反应器进行放大试验,有效经济地应用于...  相似文献   
52.
基于高斯线源模式的主要尾气扩散模型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文  于雷  裴文文  杨方 《交通环保》2004,25(5):7-10
机动车排放污染扩散模式口可分为高斯模式、经验模式、数值模拟模式和箱式模式。而目前世界各国环保部门推荐应用于污染浓度预测的模式大多属于高斯扩散模式。主要介绍了基于高斯模式的几个主要扩散模型,并比较了它们的优劣,指出开发新模犁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我国流域水环境呈现典型的复合污染特征,亟需发展基于生物效应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以实现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的精准化.在野外原位暴露下受试生物受到多种污染物的共同胁迫,可以准确表征研究位点复合污染所产生的生态风险.原位生物测试较传统实验室生物测试具有更高的环境真实性和生态相关性,较野外生物监测对生物体承受的外源污染压力更清晰、可控.综述了基于原位生物测试的水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旨在促进该技术在我国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高生态风险评估的准确度.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原位生物测试的研究特色,详细阐述了实施过程中受试生物选择、暴露装置设计和研究位点选择的原则,以及原位生物测试方法在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案例.结果表明:①对原位生物测试实施要素进行规范化形成标准,将有利于该方法在环境管理中的推广应用.②利用原位生物效应、原位生物体内浓度以及二者与环境浓度相结合进行风险评估,是原位生物测试在生态风险评估中的三类应用类型.③原位生物暴露与被动采样的联合应用可同步获取原位生物效应和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浓度,有利于实现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估,应用潜力较大.研究表明,选用本土模式生物,采用多层次的毒性终点,设计简单有效的暴露装置,并同时考虑原位生物效应和环境浓度将有利于原位生物测试方法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4.
采用嗜热膜生物反应器(TMBR)同时处理含NO和Hg0的烟气,结果发现,该反应器可实现100 d的长期稳定运行,NO和Hg0去除效率分别可达87.9%、82.4%.适宜运行条件为:喷淋量为60 m L·min~(-1),p H为6.5~8.0,气体停留时间GRT为9.3 s,COD/TN为2~4.同时,采用16S r DNA分析了TMBR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在属类别上优势菌种是Ureibacillus和Pseudoxanthomonas.Pseudoxanthomonas、Hydrogenophaga、Thauera、Bacillus、Paracoccus、Comamonas、Pseudomonas、Nitrosovibrio、Ochrobactrum属于脱硝类菌属;Pseudomonas和Halomonas与Hg2+转化有关.Pseudomonas同时具有反硝化和还原汞化合物能力.  相似文献   
55.
分别用 8 2 0 0u/mL ,15 30 0u/mL ,1880 0u/mL和 30 80 0u/mL的青霉素处理培养 4d的 4种蓝藻 :鱼腥藻sp .5 95 (Anabaenasp .5 95 )、念珠藻sp .96 (Nostocsp.96 )、织线藻 2 46 (Plectonemaboryanum 2 46 )和赖氏鞘丝藻〔LyngbyalargerheimiiMab (Gom)〕 ,处理时间为 2 4h ,各藻有不同程度的细胞破裂并且释放液泡 ,液泡释放率分别为 1.80 % ,2 .18% ,0 .48%和 0 .2 8% .图 4表 1参 16  相似文献   
56.
基于OEM技术的机动车行驶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介绍了一种利用车载尾气检测设备得到重复度高的实验数据的可行方法,并且对实际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各种驾驶工况产生的排放影响进行了比较和区分。研究表明,利用车载尾气检测设备完全可以测试在过去只有在实验室内才可以测试的机动车行驶周期。  相似文献   
57.
石斛组培苗吸收利用C素营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C源对菌根化石斛组培苗生长(苗高、茎粗和生物量)的促进效应,以C源果糖为最好。果糖C源对石斛菌根真菌F9903菌株菌丝增殖量也为最大值,所以果糖堪称两者增殖生长的最佳C源。同时,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浓度不同的果糖影响着菌根化石斛苗的生长和N、P、C元素的吸收与积累。通过方差分析表明,0.117mol/L的果糖是培育菌根化石斛苗的最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58.
新时代背景下湾长制制度设计与探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湾长制是在我国严峻的海洋生态保护形势下海洋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由沿海各级党政主要同志担任湾长,负责辖区内海湾(滩)的整治和综合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探索高质有效的"生态+海洋综合管理"模式,维护海洋生态安全,沿海地区借鉴河长制经验,以海湾(滩)为着眼点,积极试点湾长制。本文介绍了湾长制设计背景、内涵,探索总结了试点地区的创新做法,归纳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从顶层设计、依法施策、党政责任压实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实施湾长制的考虑,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59.
淡水噬藻体及其他溶藻因子的分布与感染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噬藻体的分布与效力的变化.2001年8~11月共采集了18个水样,对14种藻进行直接感染,从其中的5个水样中分离到了噬藻体(蓝藻病毒),它们主要来源于降温以前富营养化池塘的水样,同时分离得到了4株溶藻细菌.在接受直接感染的14种藻中,聚球藻、组囊藻、微囊藻、织线藻、鱼腥藻7120、衣藻及小球藻为敏感种类,而螺旋藻、念珠藻、鞘丝藻、颤藻、鱼腥藻595、鱼腥藻1444、栅藻则为不敏感种类,敏感种类中织线藻受到噬藻体的感染,聚球藻、微囊藻和织线藻受到溶藻细菌的溶解.从富营养化的池塘采集的水样溶藻能力最强,其次为清水(自来水源)池塘,而大中型湖泊与河流水样的溶藻效果最差.随着温度的降低,水样的感染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0.
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10a来,新的溶藻细菌的不断分离和发现,丰富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也为水华和赤潮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生物对策.笔者概述了溶藻细菌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溶藻细菌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上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