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60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为将污水水质从一级B标提高到一级A标,文章通过搭建河砂滤池和生物炭滤池,分别考察了2组反应器在不同C/N比、厌氧/好氧高度比及表面水力负荷条件下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在较优参数条件下比较了2组反应器的提标效果。结果表明:适当提高进水C/N比、厌氧/好氧高度比以及降低表面水力负荷,均有利于提高2组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在较优工艺参数条件下,即C/N为6.30∶1,厌氧/好氧高度比为5∶5,表面水力负荷为0.13 cm~3/(cm~2·min),虽然2组反应器均能较好地将污水水质从一级B标提升至一级A标。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而言,2#反应器均高于1#反应器,表明在河砂滤池内添加生物炭后,由于生物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有助于提高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对2组反应器内的填料进行微生物镜检分析可知,反应器内形成了良好的微生态系统,后生动物主要以肉足虫、轮虫和线虫为主。  相似文献   
12.
科技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河南为例,对科技资源的存量动态变化、配置效率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2年。河南科技资源存在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是。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这个期间。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1%,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建议河南继续加快科技资源的积累;重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特别重视大幅度提高对R&D的投入。  相似文献   
13.
开展人类活动影响下骆马湖水质状况调查,明确水体理化指标分布特征,有助于城郊过水性湖泊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2017年夏季(6—8月)对骆马湖水体理化指标开展调查,分析水质现状和水体营养状态变化特征,并结合Piper三角图和等值线图法分析骆马湖理化指标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夏季骆马湖透明度、ρ(DO)和pH值较1991—2014年平均水平无明显变化,但N、P和有机污染物浓度以及主要离子组成变化显著。骆马湖ρ(TN)、ρ(TP)及COD_(Mn)达V类水标准,大部分湖区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小部分湖区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湖区东北部主要离子组成由Ca~(2+)+HCO_3~-转变为Na~+(K~+)+HCO_3~-,其余湖区则转变为Na~+(K~+)+Cl~-。水体中HCO_3~-、Ca~(2+)、Mg~(2+)和PO_4~(3+)浓度以及pH、总碱度和总硬度等具有显著空间差异性(P0.05)。骆马湖水质指标空间分布复杂, Ca~(2+)和Mg~(2+)浓度以及总碱度、总硬度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特点,而TN、TP和叶绿素a浓度以及COD_(Mn)总体呈现北部高、东部低的特点。不同理化指标空间分布主要与入湖径流中污染物、湖泊内生产活动和湖泊净化能力有关,人类活动对骆马湖水质的干扰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地表水中抗生素与农药的混合暴露及其潜在生态与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抗生素与农药混合毒性研究大多仅考虑急性毒性,缺乏其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的研究。以较为广泛使用的2种抗生素土霉素(OXY)、环丙沙星(CIP)和1种三唑类杀菌剂农药戊唑醇(TCZ)及其二元混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绿藻(羊角月牙藻)为受试生物,研究目标混合物在暴露时间为96、120、144和168 h的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单一物质及其混合物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毒性增大;同一暴露时间点的单一污染物毒性大小顺序为OXYTCZCIP;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与浓度、混合物组分和暴露时间三者密切相关;混合体系的拮抗作用均出现在高浓度区域,而中、低浓度区域呈协同作用或加和作用; OXY-CIP与CIPTCZ混合体系的协同作用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协同作用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对水环境中抗生素与农药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云椒2号为材料,研究外源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100 mmol/L)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200 mg/L)对干旱胁迫下辣椒开花结果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外源GB,SA处理能有效缓解辣椒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下降,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同时,提高辣椒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的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外源SA处理使辣椒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GB,SA、干旱处理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521 9,0.495 0,0.475 1。GB,SA处理均能提高辣椒的抗旱性,其中GB处理的辣椒抗旱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提出了明确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8.
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物质是一种较好的示踪剂,用于鉴别DOM的来源及其在水文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该物质在岩溶水系统中的研究较少,并且要作为潜在示踪剂,系统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其光谱信息.实验选取一典型岩溶流域,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和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结合水化学数据分析,揭示DOM荧光物质在不同岩溶含水空间的组成和转化关系,刻画流域尺度DOM的来源,探讨水化学因素对DOM荧光物质转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流域外源地表水和岩溶地表水中的DOM以类蛋白色氨酸为主,浅层岩溶水和深层岩溶水以类蛋白色氨酸和酪氨酸为主.荧光指数(FI)、生物指数(BIX)和腐殖化指数(HIX)的综合分析认为,浅层岩溶水和深层岩溶水的DOM主要来自于内源微生物分解,岩溶地表水和外源地表水的DOM既有陆源输入又有内源微生物分解,且内源贡献占有较大比例.受岩溶水化学参数的影响,3种荧光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类酪氨酸物质对Ca~(2+)和HCO_3~-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岩溶水中存在的比例比较大.类色氨酸物质则相反,类富里酸物质则与TDS、浊度、Cl~-、SO_4~(2-)等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流域上游浅层岩溶水中的DOM主要来自内源.出露地表以后,其有机质同时来自内源和外源输入.在流域下游渗入深层岩溶地下水以后,DOM逐渐向低芳香烃有机质化合物转化,大分子DOM逐渐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出3个主成分,分别为反映岩溶水渗滤、转化、水流条件的水体矿化指标,反映土壤淋滤和自然渗滤关系的TOC、NO_3~-及类蛋白质指标,以及反映岩溶水系统水化学、生物化学过程的Ca~(2+)、HCO_3~-、荧光指数和类富里酸指标.此外研究还认为,总荧光强度,类富里酸物质和类蛋白物质可以分别作为岩溶水快速渗流、转化及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的示踪剂.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岩溶地下水DOM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岩溶系统有机污染控制,为岩溶水系统中物质的地球化学过程表征提供一种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支架面对冲击地压产生的强冲作用容易失效、失稳的难题,针对现有矿用防冲吸能装置存在的不足,提出1种新型矿用圆弧形薄壁防冲吸能装置。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型防冲吸能装置与原有方形预折纹薄壁装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新型防冲吸能装置在不同壁厚和不同轴向模块堆积个数情况下的屈曲特性。结果表明:圆弧形薄壁装置相比于方形折纹薄壁装置在相同厚度情况下其总吸能提升近20%,比吸能提高63%,装置防冲优势明显;在装置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模块轴向堆积个数可有效降低压溃峰值荷载、荷载波动系数,增加平均压溃荷载;随着装置薄壁厚度降低,压溃峰值荷载、压溃平均荷载、总吸能与比吸能均降低,荷载波动系数增加,曲线波动性变大。  相似文献   
20.
珠江流域河流碳输出通量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研究河流碳运移对于研究全球碳循环以及探讨河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4月和7月选取珠江主流及支流11个代表性断面,分析悬浮颗粒物和碳组分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同时选取博罗、石角和高要这3个主控断面,对珠江流域的碳通量和侵蚀模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珠江流域悬浮颗粒物(TSS)、颗粒有机碳(POC)以及溶解有机碳(DOC)随雨季的到来而质量浓度升高,西江上游TSS和POC的质量浓度增加显著;珠江流域河流碳的4种组分中,溶解无机碳(DIC)的所占质量分数最高,且西江、北江的DIC质量浓度明显高于东江;西江、北江和东江河流中外源POC分别占78%、72%和26%,三大支流的POC均受上游C3植物的影响;珠江流域的TSS、总碳(TC)、POC、颗粒无机碳(PIC)、DOC、DIC、以及颗粒碳(TPC)、总有机碳(TOC)的入海通量分别为134×1012、12.69×1012、2.50×1012、1.01×1012、1.13×1012、8.05×1012、3.51×1012和3.65×1012g·a-1,对应的侵蚀模数分别为:309×106、28.98×106、5.75×106、2.27×106、2.56×106、18.4×106、8.02×106和8.31×106g·(km2.a)-1.与全球主要河流碳侵蚀模数相比,珠江流域河流DOC、POC和TOC的侵蚀模数均高于全球平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