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324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453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为了探究贵州煤层高瓦斯低渗透难抽采的原因,以其细观特征为切入点,以贵州富煤区4个高瓦斯低渗透难抽采煤层为研究对象,就煤样的孔隙度、孔径大小、比表面积及孔的连通性等参数对煤层的细观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4个试验煤样孔隙度较大,有利于瓦斯的赋存,瓦斯大部分储存在粒间的孔隙内;(2)微孔主要以半封闭孔和封闭孔为主且连通性较差不利于瓦斯的解吸和扩散;(3)煤的微孔比表面积较大,相应的a值也相对较大;煤的微孔孔体积较大,相应的b值也较大。  相似文献   
232.
为研究不同有机碳水平下坡面土壤侵蚀对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黄土区典型侵蚀坡面为对象,通过Biolog-Eco方法测定了高、低2个有机碳水平坡面沉积区、侵蚀区和对照区3个不同部位的土壤微生物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1)高碳水平下3个部位的微生物活性和碳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低碳水平;2)在不同侵蚀部位上,沉积区微生物活性高于侵蚀区,在低碳水平下,沉积区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显著大于侵蚀区(P<0.05),但在高碳水平下沉积区与侵蚀区无显著差异;3)在6类碳源中,微生物对氨基酸类、酯类的利用率最高,对醇类、胺类的利用率较低,从31种碳源中提取的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别可解释变量方差的53.8%和11.9%,对主成分1起分异作用的主要是氨基酸类和酯类碳源;对主成分2起分异作用的主要为糖类和酸类碳源.4)高碳水平下3个部位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显著大于低碳水平(P<0.05),但不同部位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并无明显差异.侵蚀对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机碳水平决定的微生物活性差别上,不同部位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在有机碳水平较低时差异显著,有机碳水平较高时则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33.
我国当前面临十分严峻的水环境安全问题,近年来发生多起重大水污染事故,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中,如何尽快准确的查找到污染源十分重要。以监测数据为指导,逐步缩小污染源排查范围,再准确锁定污染源的位置,为事故的快速处理,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赢得宝贵时间,尤其针对流域污染。本文以浏阳河镉污染事件为例,探讨了监测数据在应急监测污染源追溯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4.
刘洋  陈永娟  王晓燕  许康利 《环境科学》2018,39(8):3677-3688
河流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输出营养盐和有机质的主要接收器,是水-气界面CO2和CH4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硝酸盐和有机物质汇入河流,影响了N-DAMO(N-DAMO,Nitrate/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菌)细菌的群落特征.本文选取北运河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分析北运河中游和下游沉积物理化参数和N-DAMO细菌群落特征的差异性,探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沉积物中N-DAMO细菌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及其与沉积物中NH+4-N、NO-3-N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北运河沉积物中NH+4-N为中游和下游氮素的主要形态,且下游NH+4-N浓度显著高于中游;人类活动对N-DAMO细菌16S rRNA和pmo A功能基因群落分布有影响,16S rRNA和pmo A功能基因均分别聚为中游和下游两类;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人类活动影响北运河N-DAMO细菌高同源性菌群的来源,其高同源性菌群来源与北运河主要污染物氨氮的来源一致;RDA分析显示,人类活动影响N-DAMO细菌相关环境因子,沉积物中高浓度的NH+4-N、NO-3-N与16S rRNA和pmo A功能基因有显著的响应关系.沉积物N-DAMO细菌16S rRNA和pmo A功能基因的共生关系分析显示,北运河下游沉积物中N-DAMO细菌彼此之间的共存关系更强,细菌群落形成的模块化程度较高,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更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35.
选择我国14种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测定其主要理化性质(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粉粒和黏粒),采用改进的BCR顺序提取法对其中的Pb和Cd进行形态分析,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建立逐步回归模型,研究重金属赋存形态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b和Cd的酸可溶态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80和-0.78,与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4和0.61,与有机质、粉粒和黏粒无相关性;Cd的可还原态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r=0.56,与其它理化性质无相关性;可氧化态与有机质和黏粒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理化性质无相关性;残渣态与主要理化性质均无显著相关性。由逐步回归模型发现,酸可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与理化性质回归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236.
研究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净化中的去除机理,分别对人工湿地技术对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脱氮、除磷和重金属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提高茶园水库库区全年除污总效果的角度,给出了人工湿地植物的栽种选择和搭配,重点研究人工湿地在低温季节对库区污水的净化效果和不同湿地植物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性,在人工湿地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当地的条件,有针对性地种植湿地植物或合理配置湿地植物,为人工湿地在茶园水库库区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37.
人工湿地技术对城市污水的除污作用十分强大,因此对人工湿地技术的除污效果进行详细分析。酸模和美人蕉湿地体系的TN平均的去除率均在60%以上,在TN去除率方面,酸模要比美人蕉明显;随着时间的增长,酸模对NH+4-N的去除效果,要优于美人蕉对NH+4-N的去除效果;美人蕉对TP平均去除率大概是87%,酸模对TP平均去除率大概是77%,对于TP的去除,美人蕉要优于酸模;酸模对COD平均去除率大概为60%,美人蕉对COD平均去除率大概为54%,可见,两种植物湿地针对COD的去除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238.
为解决本国水资源极端匮乏的问题,新加坡在20世纪末提出新生水(NEWater)技术路线,经过处理的污水可达到饮用水标准,NEWater的成功不但解决了新加坡水资源问题,同时通过产业与科技联动,打造了完善的水科技及产业创新体系,新加坡也因此成为世界闻名的"水务枢纽"。本文对新加坡NEWater发展历程和关键决策进行了分析,认为完善的法规体系、科学的政府架构、重大工程整合多方资源、重视品牌与推广,是新加坡水务管理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9.
化工装置的多级多米诺效应事故可造成比初始事故、一级多米诺效应事故更加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对化工装置多级多米诺效应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价迫在眉睫。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给出了二级多米诺效应的风险评价模型并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二级多米诺效应后风险增大且不可忽略,同时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实用性。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可为企业选址及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0.
针对现有石化装置危险性评价模型未能充分反映评价指标模糊性和随机性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的SPA模型,用于石化装置的危险性评价。首先利用云模型中的逆向云发生器计算云权重Wcloud=(Ex,En,He)。然后将云权重应用于五元联系数的集对分析中,进行综合评判可以得到综合评价云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将其与标准评语云模型进行比较,确定评价对象的危险等级。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石化生产装置的危险性评价能够充分体现评价指标的随机性与模糊性,评价结果更为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