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192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77篇
综合类   408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研究了载重量5t的黄磷运输汽车发生黄磷泄漏对香溪河流域的环境影响。泄漏的黄磷及污水与香溪河水混合后的总磷预测值:按河水多年平均流量(47.4m3/s)为0.3087mg/L,总磷浓度超标1.5倍;按洪水期最大流量(2890m3/s)为0.1526mg/L,不会对受纳水体造成明显污染;按枯水期最小流量(14m3/s)为0.6868mg/L,总磷浓度超标3.4倍。当发生黄磷燃爆引发P2O5大气污染事故时,半致死浓度范围为以事故点为圆心,半径约为60m的圆形区域;主要污染影响范围为事故源下风向3900m范围内。上述污染影响范围的确定,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2.
从九江学院校内土壤中筛选出了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茴两株4A-6和4C-1.经优化培养后,这两株微生物的发酵液使九江学院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的絮凝率分别提高了80.1%和71.9%.经初步鉴定,4A-6微生物为固氮茵属细茵,4C-1微生物为毛霉属细茵.  相似文献   
963.
表层岩溶带及其植被、土壤构成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本文系统分析了兰电堂泉域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样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从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土壤水到岩溶泉水的水文过程中,电导率、暂时硬度、总碳量不断增加,不同阶段各阴、阳离子的吸附和淋溶存在差异,对大部分离子,植被层和浅层土壤有较强淋溶作用,深层土壤吸附作用较强。表层岩溶带水文过程是碳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植被层是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土壤层是无机碳、有机碳和HCO3-转化的重要化学场,植物-土壤系统主导了碳的转化和转移,影响表层岩溶动力系统。随植物群落正向演替的进行,表层岩溶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能有效调控水文地球化学性质变化。  相似文献   
964.
生物法处理含氮硫无机有机恶臭气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物滴滤塔处理含三甲胺(TMA)和二硫化碳(CS)2的双组分含氮硫无机有机混合恶臭气体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法能有效去除含三甲胺和二硫化碳的混合恶臭气体,三甲胺(TMA)和二硫化碳(CS)2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99.8%、93.8%,生物脱臭装置对恶臭污染物的改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新恶臭污染物质的进入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较好的抗冲击负荷性,运行稳定,能适应非连续性生产的要求。污染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抑制作用,进气浓度的提高对三甲胺的生物降解效率影响微弱,对二硫化碳的生物降解效率影响较大。适宜空床停留时间为20.6 s,三甲胺去除几乎不受循环液pH变化的影响,二硫化碳的去除则在pH=7~8.3时较高。生物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生物塔对三甲胺的最大去除能力优于二硫化碳,对二硫化碳的亲和力优于三甲胺。  相似文献   
965.
岷江干旱河谷甜樱桃发展优势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特有的生态环境条件适宜发展优质特色水果.甜樱桃作为该区域新兴特色水果之一,近5年来发展面积已超过了400hm2.甜樱桃的引种和规模化栽培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发展优质、高产甜樱桃具有独特的优势.总结了岷江干旱河谷栽培甜樱桃的成熟技术和管理措施,探讨了发展甜樱桃的巨大潜力,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汶川地震灾害农业产业的恢复重建和结构调整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66.
自2008年以来,我国航空业一直处于发展低谷,评价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分析提高盈利能力的对策是一关键问题.许多学者习惯于应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对航空上市企业进行评价,然而在对同一批航空上市企业进行评价时,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不同的评价结果.基于此状况,提出一种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对全国12家典型航空上市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克服了以往应用单一方法在评价中的片面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967.
河流水质模型在双流县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现有的河流水质模型,构建了一个可实时模拟河流水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的动态模型。模型采用一维稳态单组分水质模型对河流的CODCr、NH3-N的降解进行计算,采用多宾斯-坎普稳态模型对河流的BOD、DO变化情况进行计算。模型引入水文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社会统计公报数据,以Excel作为数据平台,可以反演出河流不同月份、不同区段的污染物降解系数。研究将该模型应用于双流县的流域治理,以在锦江双流段的应用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根据2008年双流县河流的相关数据,研究使用该模型反演出了锦江双流段的污染物降解系数,并对其反映的流域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研究使用该模型已计算出的岷江中段河流的降解系数,模拟计算了4种情景下锦江双流段出境断面的可能水质变化,以验证拟定的双流县流域治理方案的预期效果。模型具有实用性和进一步扩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968.
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法的改进及其在昌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普遍采用的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法中水生生物指标相对简单,不能准确度量复杂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通过增加蜉蝣目、襀翅目和鞘翅目相对丰富度以及科级生物指数2项指标,改进水生生物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并采用改进前后的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法对鄱阳湖人湖支流——昌江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表明,昌江总体健康状况较好,各样点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从河流上游至下游,昌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东河健康状况明显下降,得分最低的3个样点都位于昌江于流,而健康样点大都接近源头;改进后的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法可更好地区分昌江不同样点的水体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69.
研究三丁基氯化锡(TBT)对中国近海常见5种硅藻和甲藻(硅藻中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派格棍形藻(Bacilaria paxillifera)、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甲藻中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简裸甲藻(Gymnodinium simplex))的毒性效应,考察了有机锡对浮游藻光合活性(Fv/Fm)、粒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派格棍形藻、聚生角毛藻、简裸甲藻的光合活性(Fv/Fm)受TBT影响较显著;微型原甲藻、丹麦细柱藻的光合活性受TBT影响较小。高质量浓度TBT胁迫下海洋微藻峰值粒径显著减小,低质量浓度TBT对峰值粒径影响不显著。低质量浓度TBT对派格棍形藻、聚生角毛藻、简裸甲藻、微型原甲藻均有较强的毒性作用,非检测毒性浓度(NDEC)分别为1.17、1.07、0.23、3.73μg.L-1,丹麦细柱藻对TBT具有很强耐受性,NDEC为112.62μg.L-1。  相似文献   
970.
安徽省近50年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五三  田红 《灾害学》2011,26(1):94-98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共49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计算每个干旱过程,进而得到各个台站每年的干旱日数。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功率谱及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安徽省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运用累积频率法对CI指数的阈值进行修正,修正前后值基本一致;安徽省常年干旱日数基本呈纬向空间分布特征,干旱频率自北向南递减;沿淮淮北及江淮之间东部地区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其它地区呈增加趋势,但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干旱日数EOF展开前三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为75%,第一模态全省一致为正,基本呈纬向空间分布;第二模态零线横向将安徽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多(少)南少(多);第三模态零线横向将安徽分为三部分,两头多(少)中间少(多);干旱日数主周期为12~13年,次周期为2~3年左右。在12~13年的时间尺度上,近50年干旱日数经历了由少到多3个循环交替。此外,干旱日数在1968年前后存在一次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