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准确预警煤炭自然发火,基于程序升温试验,获得指标气体与温度间的关系,并将起始温度V0和特征温度点V1、V2、V3时刻的碳氧化物比率作为预警界限,设定4级预警机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关联性分析采空区和上隅角CO气体体积分数和碳氧化物比率,按照关联等级的高低细化4级预警机制,同时选取典型案例,详细展示该预警机制下的预警流...  相似文献   
12.
谭波 《环境》2008,(2):84-85
"40岁一定要完成的事:尽量减少垃圾." "我要把这种生产循环以及创造力传达给孩子们." "今天我穿着家常服在这里,过几天就会登上杂志封面,厨房里有人煮好吃的,这就是幸福,我心怀感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和掌握近10年安全行为学研究进展,检索2000—2010年美国工程索引(EI)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安全行为学论文,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安全行为学研究居于世界前列,总体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涉及的领域以煤矿居多。查阅近年我国发表的安全行为学论文,汇总、分析安全行为学的基本原理、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及安全行为评价法的研究进展;列举近年安全行为学的新动态-学科的交叉渗透、理论模型的引用、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的运用等。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今后其发展提出4点看法,讨论安全行为学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林木细根(直径2 mm)拥有庞大而复杂的分枝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不同树种细根构型形态对树种地下生态位分离、共存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川西亚高山3个优势树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e)和红桦(Butula albosinensis),采用挖掘法采集完整的细根根系,依据根序分级方法,测定细根形态参数(直径、根长、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细根形态在不同根序间差异显著,3个树种细根直径、根长随根序的升高而升高,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序级的升高而降低.不同树种间细根形态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岷江冷杉、粗枝云杉和红桦细直径变化范围分别为0.31-0.85 mm、0.29-0.65 mm和0.23-0.55 mm,两个针叶树种(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直径与根长均大于红桦.红桦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则高于两个针叶树种.综上所述,低级别根吸收能力更强而构建消耗更低;红桦比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根系吸收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5.
普遍存在于森林地表的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元素不断在CWD中积累—释放—转移,是认识植物-土壤金属元素循环的关键纽带.因此以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不同类型不同腐烂等级CWD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金属元素含量及贮量特征.结果表明:CWD类型和腐烂等级显著影响金属元素含量.CWD中生物必需非重金属元素(K、Ca、Na和Mg)含量分别介于0.29-2.56、2.41-8.13、0.56-1.65和0.34-1.03 g/kg之间,生物必需重金属元素(Cu、Mn和Zn)含量分别介于1.71-6.00、0.03-1.01和0.06-0.73 g/kg之间,非生物必需重金属元素含量(Cr、Cd和Pb)分别介于3.74-34.54、0.07-3.60和0.73-36.10 mg/kg之间.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CWD生物必需非重金属(K、Ca、Na和Mg)总贮量分别为43.77、220.63、40.78和31.37 kg/hm~2,生物必需重金属元素(Cu、Mn和Zn)总贮量分别为0.12、16.11和9.91 kg/hm~2,非生物必需重金属元素(Cr、Cd和Pb)总贮量分别为0.10、0.16和0.72 kg/hm~2.不同类型CWD金属元素贮量表现为倒木根桩大枯枝枯立木,且不同金属元素在相同类型CWD不同腐烂等级之间基本具有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可见,CWD是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金属元素重要贮存场所之一,其降解过程中金属元素的释放可能是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川西亚高山3种森林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川西亚高山天然针叶林、桦木次生林、人工云杉林有机层和矿质层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然针叶林转化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层碳、氮、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微生物呼吸均显著下降,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依次为天然林(727.98 mg/kg)次生林(554.56 mg/kg)人工林(239.83 mg/kg),微生物生物量氮为天然林(72.56 mg/kg)次生林(50.42 mg/kg)人工林(20.78 mg/kg),而矿质层各测定变量在3个森林群落之间差异基本不显著.各森林群落有机层土壤碳、氮、磷,微生物生物量及呼吸均显著高于矿质层,而碳氮比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在土壤层次之间差异不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及微生物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森林转换显著影响川西亚高山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及微生物生物量,且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有机层.  相似文献   
17.
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当构建的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数据繁琐,不利于进行安全评价工作。为了对矿井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快速简化,基于粗糙集理论属性约简功能,采用理论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Skowron差别矩阵算法对矿井火灾风险评价决策表进行属性约简。研究表明:通过约简,矿井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由原来的16个缩减为6个,大大减少了后续评价过程中权重确定的计算量,降低了评价的复杂程度,减少了评估工作量。同时约简结果也为矿井火灾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体现了差别矩阵在决策表的属性约简中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8.
安全管理中“重处罚轻激励”问题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各行各业安全管理中存在“重处罚轻激励”问题,将博弈理论运用于安全管理者和员工间的激励机制,得出“安全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激励,激励运用在安全管理中可以有效的强化员工的安全行为,弱化不安全行为,从而更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结论。再通过对违章员工和安全管理者双方混合策略的博弈分析,得出“若要降低员工违章发生率,只加重违章员工的处罚,短期可以抑制违章率,长期反而会使安全管理者变得懒惰不履行职责,因此必须同时加强对安全管理者的激励管理”的结论。最终得出“激励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而处罚作为一种负激励,使用时需要注重其力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西缘都江堰大气氮素湿沉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氮沉降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显著影响.于2015年8月-2016年7月,在都江堰灵岩山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定位观测,分析大气降水中各形态氮素浓度;结合都江堰全年降水数据,估算当地湿氮沉降量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全年降水量为1 073.4 mm,降水中可溶性总氮(TDN)、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平均浓度分别为5.9、2.9、1.6和1.4 mg/L,各形态氮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湿氮沉降中各形态氮沉降量与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显著正相关(P0.05).全年TDN湿沉降量为36.2 kg hm~(-2) a~(-1),其中NH_4~+-N、NO_3~--N和DON分别为16.4、10.0和9.8 kg hm~(-2) a~(-1).可溶性无机氮(DIN)沉降量占TDN沉降量的72.8%,DIN中有62.1%来自NH_4~+-N.综上所述,都江堰地区湿氮沉降显著,且以无机氮为主,这可能对区域植被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季节性冻融格局变化对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气候变化情景下冻融格局的改变可能导致寒冷生物区土壤氮的淋溶损失,从而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和森林溪流的水体环境.因此,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循环及其变化对高山森林土壤氮淋溶损失的影响,于2010年5月到2012年4月期间,采用土柱培养实验,利用海拔形成的温度差异模拟气候变暖过程,将高山森林(海拔3600 m)土壤分别培养在海拔3600 m(A1)、3300 m(A2)和3000 m(A3)的森林地表,研究了生长季节与冻融季节不同关键时期的土壤氮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其损失量为(1.85±0.39)kg·hm-2·a-1(A3)(1.87±0.34)kg·hm-2·a-1(A2)(2.94±0.73)kg·hm-2·a-1(A1),其中,62%以上的氮损失发生在季节性冻融期间.冻融季节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流失的主要形式为铵态氮和硝态氮,且铵态氮的淋溶损失量高于硝态氮,而生长季节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主要形式是可溶性有机氮.这意味着冻融循环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特征,未来气候变暖可能降低高寒森林土壤氮素肥力,增加森林溪流中的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